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生態學課程教學中思政教育的融入探索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生態學時間:瀏覽:

  摘 要:生態學所秉持的非線性思維模式、系統觀點及其多學科融合的研究方法,是解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問題的路徑基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鑒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在生態學專業教學過程中,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態學相關理論有機結合,必將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本研究從生態學課堂講授及野外實踐教學內容出發,以國家生態文明宏觀政策與個人思想健康為落腳點,對專業知識教學如何有機融合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詳細分解闡述,以期為生態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一種可借鑒的課堂形態。

  關鍵詞:生態學;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

生態學報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教黨〔2018〕41號)。中共教育部黨組2017年12月4日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要善于遵循教育規律,勇于改革創新,不斷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內生動力[1]。傳統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以專門的思想政治課程或課下專門組織團體及個人談話的方式進行。而專業課局限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基本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脫節,導致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常態化和持續化,思想教育成效不顯著。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首先提出“課程思政”的概念,即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并在上海多所高校針對這一理念進行了課堂實踐,顯示出良好的教學成效。“課程思政”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內在德行,轉化為自己精神系統的有機構成,轉化為自己的一種素質或能力,成為個體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2];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在教育中積極探索實質性介入學生個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將教學與學生當前的人生遭際和心靈困惑相結合,有意識地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實踐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和困惑,真正觸及他們默會知識的深處,亦即他們認知和實踐的隱性根源,從而對之產生積極的影響[3]。用好大學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有利于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良性互動,必將進一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提高效率。

  本文從生態學教學內容出發,對生態學課堂教學及野外實習過程中專業知識點如何合理、有機融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詳細分解闡述,以期為生態學專業課授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一種可借鑒的課堂形態。

  一、生態學課程專業教學目標

  1. 掌握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2. 在個體、種群、群落及生態系統等水平上,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3. 樹立生態學思想,學習應用生態學理論,提高解決人類社會和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

  二、生態學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一)生態學原理與生態文明價值觀的融合

  1. 生態文明思想詮釋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4]。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因此,生物如何適應環境,反過來環境又如何改造生物的原理是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根基。動物行為學家珍妮·古道爾說過:“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才有希望。”讓學生了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背后的理論支撐體系,才能加強他們的環保理念。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從生態學的五個基本原理出發來深刻闡述生態文明的思想內涵。

  (1)物質循環再生原理:這個原理的理論基礎就是自然界物質能在各類生態系統中循環往復,被分層分級利用。早期的無廢棄物農業就充分利用了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就要有效節約資源,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園區、綠色服務業等,減小能源資源消耗強度。

  (2)物種多樣性原理:提高物種多樣性可以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提高系統生產力。生態文明建設中要保護環境、修復受損環境,以維護較高的生物多樣性。

  (3)協調與平衡原理:任何環境對生物數量的承載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超過了其限度就會引起系統失衡進而引起環境破壞。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只有生物與環境保持相對協調平衡,才能形成生物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整體性原理:整體是指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遵循整體性原理就是要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不只要考慮生態系統,還要考慮其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比如,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不能一味地退耕還林,而不顧當地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問題。

  (5)系統學和工程學原理:包括兩個基礎理論,首先是系統結構決定功能理論,通過改變和優化系統結構,提高系統功能;另一個理論基礎是系統整體性理論,簡單地說就是1+1大于2的理論,系統中各組分以適當比例共同存在時,才會完成一系列的物質與能量轉化過程,產生1+1大于2的效果。

  2. 生態文明實踐加強

  當代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具有“高認同度,低參與度和低踐行度”的特點[5]。現代大學生可能對當前的環境污染環境破壞狀況有一定的憂慮,對國家的生態文明政策也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他們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責任人應該是政府或者環保部門,個人的作用關系不大。大學生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接班人,培養他們身體力行地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是時代的需要。在講授生態系統這一部分時,通過對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系統平衡原理,引導學生思考人類活動產生的各種污染物在環境中的去向,并布置作業讓學生從學校里面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入手,找到產生這些廢棄物的源頭、每天產生的量以及最終的去向,比如校園中最普遍的外賣餐盒及各種網購物包裝盒,讓學生實際通過調研發現其中存在的環保問題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危害,從而引起環保意識共鳴,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3. 生態美學素養培養

  2012年,“美麗中國”被正式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重要目標之一;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提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的偉大目標和偉大實踐為中國生態美學發展提供新的機遇與廣闊天地。形形色色的生物種群、生物群落和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就是生態美學的構成元素,這也是我們生態學教學的重點。在生態學授課過程中,除了給學生講清楚生物世界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原理,還應通過多種渠道向學生展示自然環境的多彩美麗和生物世界的妙趣橫生,比如各種經典圖片以及地球脈動、行星地球等各種高清紀錄片,培養欣賞美好自然事物的素養,激發他們保護和建設美麗生態環境的愛心和責任心;另外還可以從地球上最重要的三大生態系統出發,即濕地、森林和海洋生態系統,對它們的美學價值進行展示和講解,讓學生理解在生態系統的功能價值中美學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

  (二)生態學專業知識點與思想健康教育的融合

  1. 主導因子和限制因子定律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賴于各種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其中起主導作用的為主導因子,而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關鍵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4]。找到限制因子,研究并盡量突破它的限制性,就可以為生物生存和發展打開新的局面。大學學習生活不像中小學那么簡單,大學生活是一個包含了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及社會活動等的復雜管理系統。如何有效地管理系統,提高系統運轉效率是每個大學生應該直面的問題。大學生因家境、知識積累和人生理想目標的不同,在大學生活中面對眾多繁雜的學習生活內容,容易產生顧此失彼、迷失方向的問題。借鑒生態因子的作用規律,分解構成自己當前大學學習生活的全部生態因子,并深入探析其中的主導因子和限制因子,一方面努力發揮主導因子的正向作用,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找到限制因子并發揮主觀能動性盡量突破它的限制性,以提高大學學習的效率和生活的質量。

  融入方式與預期成效: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課后布置作業,作業形式如:“從生物適應環境的主導因子和限制因子理論出發,分析自己現階段生活中的主導因子是什么?如何更好地發揮主導因子的作用?限制因子是什么?怎樣突破或者減小限制因子的作用?”針對作業進行討論及個別談話,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精神動力。

  2. 耐受性定律和最適度原則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任何一種環境因子對每一種生物都有一個耐受性范圍,范圍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種生物的機能在最適點或接近最適點時發生最強的作用,趨向兩個極端時就減弱,然后被抑制,這就是耐受性定律[4]。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每個大學生對自己學習生活環境的各種因素和活動都有自己的適應范圍,在上限和下限范圍內自身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否則將走向反面。所以,每個人選擇參加學校的社會實踐及社團活動要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圍內,否則無力完成專業學習,又起不到社團工作帶來的歷練效果。

  推薦閱讀:《生態學報》雜志投稿論文格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禾县| 河东区| 石渠县| 丹东市| 黑龙江省| 蓬溪县| 香港 | 兴文县| 馆陶县| 灵宝市| 新津县| 大竹县| 莒南县| 大丰市| 新津县| 宣武区| 革吉县| 五莲县| 天门市| 桃园市| 天津市| 汉沽区| 双流县| 巫溪县| 龙海市| 龙南县| 开阳县| 小金县| 马龙县| 浪卡子县| 武陟县| 科尔| 那坡县| 桓仁| 方山县| 南召县| 罗定市| 喀喇| 元谋县| 克拉玛依市| 花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