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淺談綠色生態建筑之于社會發展的意義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生態學時間:瀏覽:

引言:當今世界,人口劇增,資源銳減,生態失衡,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生存和發展與全球的環境問題愈演愈烈,生態危機幾乎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評判現時正奉為信條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系統。雖然我國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的緊張已經給我們亮起了紅燈。故應該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
  上一個世紀末,綠色建筑(Green Buildings)就在西方國家興起,進而成立了國際性組織,制定了有關綠色生態建筑指標體系,開展了不少活動。如1987年和1988年分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關“健康建筑”的國際學術會。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了一項名為《21世紀議程》的文件草案。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作為新的規范寫入《里約熱內盧宣言》可持續發展意味著充分尊重環境和利用自然資源方面實行節約。包括節約礦物、能源、水、土地、保護海洋和大氣,并且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接受了這一思想。
正文:所謂生態建筑,就是將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 ,本質就是能將數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個超級建筑中,通過組織(設計)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 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目前,國內認為它必須是一種節約型建筑。它將作為21世紀建筑業的主旋律,應體現在健康、節水、節地、節能、制污、循環利用。為了建筑、城 市、景觀環境的 “可持續”建筑學、城市規劃學、景觀建筑學學科開始了可持續人類聚居環境建設的思考。許多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人類本身是自然系統的一部分,它與其支撐的環境休戚相關。在城市發展和建設過程中,必須優先考慮生態問題并將其置于與經濟和社會發展 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時還要高瞻遠矚,通盤考慮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即今天的發展應該是“滿足當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
1,生態建筑的發展
歐美國家本世紀60年代以前的生態建筑設計主要表現為對氣候的關注,形成名為生物氣候地方主義的設計理論。60年代以后,隨著與生態建筑設計密切相關的綠色運動中的深層次生態學、生物建筑運動、蓋婭運動的發展以及后來可持續思想的完善,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大大豐富。生態建筑設計的關注點逐漸變化:從早期注重人體對氣候生物反應的建筑設計,發展為利用替代能源和適用技術的建筑設計,現在逐漸轉向尋求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諧統一的建筑設計。
人、建筑、環境是建筑發展的永恒主題,隨著全球環境的惡化,生態問題日趨嚴重,人們越來越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別是1992年178個聯合國成員國通過了《里約宣言》,為促進地球生態系統的恢復,實現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導向作用。生態技術在這一背景下,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快車和實現保證。生態技術是利用生態學原理,從整體出發考慮問題,注意整個系統的優化,綜合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浪費和無謂損耗,以較小的消耗獲得豐厚的目標,從而獲得資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雖然生態建筑才剛剛起步,但它的發展為有著深厚的社會認識的轉變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思想基礎。從 “以人為本”到“以環境為中心”的社會思想認識的轉變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思想基礎。人本主義是西方實現現代化的主導思想之一,始于文藝復興時期。自18世紀 以來 的整個現代化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構成了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的哲學基礎。人本主義觀念明確確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對自然界的優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資源被視為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遭到濫用和破壞,對環境的污染也大大超過了自然界 所容納的限度,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幾十年,世界各國無一例外地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將資源與環境問題突出地暴露出來成為世界問題。
在亞洲、南美洲等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 ,現實物質基礎條件差,因而出現了用“低技術”的辦法解決建筑問題,即立足本土,走鄉土化的道路。當然他們的前提還是要發展、要進步。我國的情況尤為復雜,東西發展的不平衡與差距似乎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高技也好,低技也好,都有了用武之地。在上海、深圳等沿海開放城市,由于海外先 進技術和觀念地大量引人,高新技術的生態建筑出現很多,使得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在新疆、陜北等相對落后的地區,運用土技術和低廉材料的設計方法也被大量推廣應用,其結果使先進地區和落后地區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
建筑形式能做到以人為本 ,貼近自然,環境友善, 舒適健康。它為人們創造一種協調、平衡的人工生態系統,提供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技術。生態建筑期望的是運用生態學原理,通過構建自然通風系統,追求貼近自然,建造出舒適宜人的建筑物。這種建筑將古代建筑技術和現代應用技術相結合,采用綜合設計的方式,把工程師、建筑師、科學家和未來居住者的種種考慮和要求結合起來,考慮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需要,注重節省能源減少污染,降低造價和居住費用,注意居住者對自然空間和人際交往的需求等等。
2.生態建筑的設計原理
生態建筑也被稱作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生態建筑涉及的面很廣,是多學科、多工種的交叉,是一門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整個社會的重視與參與。它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平衡互動作為發展的基點,將人作為自然的一員來重新認識和界定自己及其人為環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態建筑不是僅靠幾位建筑師就可實現,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紀的方向,是建筑師應該為之奮斗的目標。一般來講,生態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那么生態建筑就應該處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它既要為人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小環境(即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及具有長效多適的靈活開敞的空間等);同時,又要保護好周圍的大環境——自然環境(即對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要小)。其中,前者主要指對自然資源的少費多用,包括節約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選擇上,貫徹減少使用、重復使用、循環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等原則。后者主要是減少排放和妥善處理有害廢棄物(包括固體垃圾、污水、有害氣體)以及減少光污染、聲污染等。對小環境的保護則體現在從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壽命終結后的全過程。以建筑設計為著眼點,生態建筑主要表現為: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風、自然采光與遮陰,為改善小氣候采用多種綠化方式,為增強空間適應性采用大跨度輕型結構,水的循環利用,垃圾分類、處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廢棄物等。僅以上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論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種的配合,需要結構、設備、園林等工種,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學科的通力協作才能得以實現。這其中建筑師起著統領作用,建筑師必須以生態的觀念、整合的觀念,從整體上進行構思。
大自然的運行智慧既完整又周全,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大自然不作沒必要的事,也不作不足或超過的事,沒有虛功,更不會只顧到局部的利益或短暫的利益,而損及全面與長遠的利益。大自然沒有偏袒,不會獨厚于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自然沒有廢棄物,所有一方的廢物就是他方的養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楚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觀察大自然可以體會與學習宇宙造物者的智慧與情感。
“能源物質消耗最少并對自然生態傷害最少的建筑”就是我們理想中的“生態建筑”,生態建筑將隨著石化能源的匱乏與環境污染的嚴重而更受重視,也將形成二十一世紀建筑的新風貌。“生態模擬”的概念,即由觀察模仿大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模式,并歸納出十大運行法則,作為城市與建筑規劃設計的準則,以重新建構對生態環境無害的新時代建筑設計原理。并提出“生態美學”的新世紀美學觀念。
3.生態建筑分析
綠色生態建筑從本質上說就是節能型建筑,或稱高效益的建筑。就是“少費多用”;“用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大的成果,用較少的資源消耗,獲得較大的使用價值。”
3.1馬來西亞IBM辦公樓

 
梅納拉商廈是一幢15層高的辦公樓,建筑在內部和外部采取了雙氣候的處理手法使之成為適應熱帶氣候環境的低耗能建筑。植物從樓的一側護坡開始,然后螺旋式上升,種植在樓上內凹的平臺上,創造一個遮陽且富含氧的環境。辦公室布置在正中而不是外圍,這樣的設計保證良好的自然采光,同時帶有陽臺開有落地門調節自然通風量。樓頂有一個鋼和鋁合金構成的棚架遮蓋,遮陽頂提供一個圓盤狀空間以安裝太陽能電池板。
3.1.1主要(生態)設計特征:
(1). 空中花園從一個三層高的植物綠化護堤開始,沿建筑表面螺旋上升。 (平面中每三層凹進一次,設置空中花園,直至建筑屋頂);

 
 
(2). 綠化種植為建筑提供陰影和富氧環境空間;
(3).構造細部使淺綠色的玻璃成為通風濾過器,從而使室內不至于完全被封閉;
(4). 每層 辦公室都設有外陽臺和通高的推拉玻璃門以便控制自然通風的程度;
(5).所有樓電梯和衛生間都是自然采光和通風;
(6). 屋頂露臺由鋼和鋁的支架結構所覆蓋,它同時為屋頂游泳池及頂層體育館的曲屋頂(遠期有安裝太陽能電池的可能性)提供遮陽 和自然采光;

 
(7).曲面玻璃墻在南北兩面為建筑調整日輻射得熱量;
(8). 中庭 使涼空氣能通過建筑的過度空間;
(9). 被圍和的房間形成一個核心桶,通過交流空間的設置消除了黑暗空間;
(10). 一套自動檢測系統被用于減少設備和空調系統的能耗。
3.2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辦公樓
設計樓從1997年開始進行策劃,按照設計意圖可歸納成緩沖層策略,利用自然能源策略,健康無害策略和整體設計策略。

 
3.2.1緩沖層策略:熱緩沖中庭(邊庭)、防曬墻與架空屋頂、遮陽板系統。
3.2.2利用自然能源策略:太陽能的利用、深井水利用
3.2.3健康化、無害化策略:自然通風、綠化引入室內、

圖七
3.3阿科桑蒂:荒野中的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是讓所有熱源、冷源和生活所需通過建筑設計和運用某些物理學的效應而得到,實現良好的人際互動,與周邊自然生態密切關聯,這一切,都是近似于烏托邦一樣的空想。

 
 
 
 

3.4塞維利亞博覽會英國館

 
塞維利亞是歐洲最熱的城市,夏季最高溫度常高達45℃,晝夜溫差可達20℃以上,夏季降雨量極少。在這個設計中,氣候條件是決定建筑設計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博覽會在夏季舉行。對氣候和生態得考慮是最根本的出發點。如果用常規意義上得空調手段,將消耗大量能源。英國館采用了遮陽帆和一面巨大的瀑布墻以及其他諸多建筑元素,并將它們有機地綜合起來對氣候做出反應。
4總結:
4.1生態建筑特點:
(1)系統觀念和整體意識強。生態建筑是生態化人類住區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涉及到多方面內容,廣義生態建筑體系,具有自然、人文、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屬性。
(2)能源利用的高效和無污染。生態建筑的出現是基于人口膨脹,經濟增長,資源濫開發、環境破壞,接近地球承受的某種極限,危及到人類未來的發展。而建筑能耗巨大。生態建筑的出現是一種必然。以最小的投入來換取最大的使用價值,并減少建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4.2對建筑設計的思考
(1) 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會或多或少地對環境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 ,問題的關鍵在于盡可能地將這些影響最小化。
(2) 任何能夠節約能量、降低總能耗的設計行為,都是絕對有益的行為。
(3) 應該避免使用氟氯碳化合物和鹵化物,不鼓勵使用氟氯碳氫化合物。
(4) 應該盡可能再利用和循環利用廢棄物,避免輕易拋棄廢棄物。
(5) 只要可能,避免使用已經確定會造成危害的物質。
(6) 嚴格遵守相應的健康和安全法規,以免對使用者造成不利影響。
(7) 建筑的物理舒適標準應該仔細評價,并以促進使用者的健康和保證建筑運作能耗最少為準則。
(8) 鼓勵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再生能源。
 
參考文獻:
1.《生態建筑》(西)帕高.阿森西奧  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
2.《高技術生態建筑》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9
3.《T·R·哈姆扎和楊經文建筑師事務所:生態摩天大樓》(英)艾弗·理   查茲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6
4.《生態建筑-面向未來的建筑》 周浩明、張曉東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2.3
5.《世界建筑》9801  9902  2000/4 2002/12 2004/8/9
6.《現代建筑語言》 布魯諾·賽維著,席云平、王虹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7.《中國生態建筑的發展》
8.本文部分圖片選自《Architec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Bioclimatic Building Design》和藝術中國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阴县| 亚东县| 苗栗县| 惠水县| 崇文区| 林口县| 博乐市| 信阳市| 靖宇县| 兰西县| 永康市| 商洛市| 义乌市| 威远县| 松桃| 饶平县| 旅游| 盱眙县| 大港区| 盐边县| 灵台县| 淳化县| 夏河县| 青海省| 永兴县| 深圳市| 桐柏县| 南靖县| 依安县| 巴林左旗| 乌苏市| 永顺县| 东城区| 漳州市| 邵东县| 怀安县| 师宗县| 托里县| 山阳县| 望谟县| 加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