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人口較少民族生產方式相對落后,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組織及其制度體系發育程度低,民族社會內部自我發展能力弱。
一、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開發的戰略選擇
(一)戰略選擇依據
1.以往投入收效甚微,決定了面向未來,投資于基礎的遞進式戰略。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的特殊狀況決定了其人力資源開發的特殊性。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開發的瓶頸并非資本的短缺,而在于其資本的投向。從目前國家人力資本投入收效甚微的事實表明:資本的投入僅是其中的要素之一,如果沒有準確的投入方向,規模投入不一定帶來規模產出和理想效益。因此,轉移國家教育投資方向,選擇更能體現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特殊性的戰略。
2.人力資源基礎薄弱,自身投資動力不足,決定了多元互動的戰略。人口較少民族所在地區的教育、衛生基礎設施薄弱,人們即使有強烈的接受教育的需求,也因為不具備條件而無法滿足需求,特別是在基礎教育學校布局調整中,學校布局調整過分推崇規模效應,大部分地區采取“大一統”、“一刀切”的盲目撤并,缺乏差異性標準,較少顧及到地區差異,忽視地區的利益訴求使得本已稀缺的教育資源受到損害。醫療衛生條件更是不容樂觀,地方病在一些地區還較嚴重,人們的健康難以得到完全保障。這種現實狀況制約著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的開發,且缺乏改變現狀的自我能力,因而需要多元主體、多層次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3.讀書無用論與信息閉塞,決定了內外齊推戰略和開放型戰略。新的社會背景下,讀書無用論有所抬頭,人們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意愿不強,這種觀念和意識嚴重阻礙了人力資源開發。同時,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的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整村沒有人外出務工,與外界無法形成信息交流,通過遷移來實現人力資本的積累似乎成為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開發應更加強調開放式和內外齊推式的戰略,通過自身力量與外來力量的合力,對外面世界的認識和信息交流,轉變思想觀念,更好地開發地區人力資源。
4.民族文化是其優勢,決定了民族文化本位戰略。由于歷史、地理等綜合原因,人口較少民族自身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整體素質較低,單一地去追趕經濟增長不具現實條件,甚至會導致越追趕越沒有信心的結果。單一的經濟追趕忽視了人口較少民族最大的優勢——民族文化,而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傳承與創新文化也是人類發展追求的目標之一,人口較少民族在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和潛力。因此,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開發應該改變其開發思維,在人力資源開發戰略中堅持民族文化本位戰略,把傳統意義上的開發利用經濟領域的實用人才轉向以文化傳承和文化創造為主的人力資源開發。
(二)戰略選擇
1.就地開發戰略。就地開發戰略以本地勞動力為基礎,利用本地教育資源不跨區域地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對企業來說,就地人力資源開發不僅能夠給企業提供大量勞動力,也能節約成本。另外,就地開發,就地使用,減少了企業員工的不穩定因素,避免了因環境、文化、觀念差異等方面因素帶來的沖突和矛盾。對社會而言,就地開發戰略,減少了勞動力流動,減輕了接受地在地區治安、人口和住房等方面的壓力,有利于提高社會穩定性。同時,對勞動力自身來說,能夠更加方便的處理教育、工作和家庭之間的關系,避免了類似農民工進城就業后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老人贍養等問題。就地開發戰略要根據本地區勞動力、企業和社會的具體需求,通過本地區學校、培訓機構、科研機構、文化站等,利用地區現有人力資源存量,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務農、務工、創業)進行多級別、多層次、多方向的有針對性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集中力量用10年-20年的時間,通過教育、培訓、示范等使人口較少民族勞動力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提高,使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
2.異地開發戰略。人口較少民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科研院所、職業培訓機構和大型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人力資源開發的溝通,運用資源供給網絡,建立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開發基地,為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也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一個快捷的人力資源通道。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擬定人力資源需求計劃和開發目標,以“互補雙贏”原則在經濟發達地區建立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開發基地,形成“一站式”人才開發與供給模式,即人口較少民族通過勞務輸出、人員流動,包括將學生、干部、技術工人等送往人力資源開發基地培養,使這部分人通過與外界的交流和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屆時這部分人的回流將形成人口較少民族地區人才資源的強勢流。
3“.極地”培養戰略。“三線”建設和西部開發為少數民族地區聚集了大量的科研院所,成為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開發的“培養高地”、“科研極地”,為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人口較少民族充分利用本地區國家重點科研院所和大型國有企業呈現的優勢明顯的“極地”資源和“輻射效應”,通過與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以定向培養、委托代培、直接參與等方式培養各種有較強競爭力的高層次、緊缺的專業技術人才,不斷充實和優化地區人力資源。
4.多元互動戰略。人口較少民族居民在教育、衛生上條件極其落后,絕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年限極為有限,地區文盲率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整體素質較低。因此,各地政府大力發展以提高民族整體素質為目標的基礎教育。然而,人口較少民族居民的素質參差不齊,需求各異,同時各民族地區間環境差異較大,生產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經濟發展和社會發育程度具有差異性,這使得人口較少民族在發展教育,開發人力資源時既要考慮民族整體素質水平,又要考慮不同群體、不同層次和不同區域的差異性需求,發展適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