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就業(yè)難”歷來是社會各界著重關心的問題,對于數量龐大的大學生而言,如何抉擇就業(yè)也成了各大高校學生關注的問題。本文以《非你莫屬》為例,探究了管理類大學生的求職績效的影響因素,并對管理類大學生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鑒的建議。
關鍵詞:管理類大學生;求職績效;就業(yè)難
1 研究背景
隨著大學生數量的逐年增長,就業(yè)難儼然已經成為一個讓社會各界重視的問題。根據教育部發(fā)布的信息,2018年高校畢業(yè)生人數達到820萬超越2017年的795萬,畢業(yè)人數創(chuàng)歷史最高,就業(yè)形勢顯得愈加嚴峻。而大學生就業(yè)的難易程度受到外界大環(huán)境和自身雙重因素的影響,本文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來探究高校大學生為何會就業(yè)難,從而造成這種不容樂觀的局面。
高校大學生的就業(yè)問題,說到底也就是求職問題,大學生求職難的原因主要是他們對求職的認知存在著四方面的問題。
首先,對就業(yè)形勢的認知存在著一定的偏差。高校大學生將大量的時間投入于校內課程的學習和基本能力的提升,還沒有真正的走入職場,再加上一些可能為了上熱門的媒體所傳遞出的不實信息,諸如人才市場一些摩肩接踵的畫面和一摞摞被扔掉的求職簡歷,這些就會在無形之中給大學生制造一種求職的恐慌感以及對求職形勢的錯誤估計,激發(fā)一些大學生的消極情緒從而產生一種抵觸狀態(tài),甚至認為讀書沒有用,并不能改變不了什么,這些錯誤的認知勢必會影響大學生求職的成敗。
其次,為了就業(yè)所做的準備偏離重心,大部分高校大學生對求職準備存在著兩方面的偏差。一方面,絕大多數的大學生認為考的證書越多,求職準備就愈加充分,他們認為這樣就會被面試官愈加認可,求職就會愈加順利,因此在校期間都會考取大量的證書,諸如計算機二級證、英語四六級證書、會計師資格證、人力資源三級證等。大多數的大學生并沒有基于自己很明確的求職意向來針對性地考取相關的資格證書以及掌握相應的專業(yè)技能,而是通過考取大量證書“廣撒網”的一種形式來企圖“捕魚”。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過分看重自己的印象管理策略。他們認為只要自己在面試時穿著得體,言行舉止合乎標準就能夠相對容易地獲得職位,因此刻意去報禮儀培訓班學習肢體語言,過分地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以此博取面試官的好感和關注度。
再次,所設的就業(yè)預期太過理想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傳統(tǒng)觀念的耳濡目染使得大學生的擇業(yè)觀趨于一致,大家普遍認為去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才具有發(fā)展的前途,因此在求職時將去北上廣深作為自己的硬性條件。第二,部分大學生認為像公務員、事業(yè)單位、國企這樣的單位才是“金飯碗”,在這樣的單位求職成功才是人生的成功,因此在求職時趨于追求穩(wěn)定的“金飯碗”,不考慮像私企那樣穩(wěn)定性低但高薪的工作地點。
最后,對求職的方式存在著錯誤的認知。部分大學生對求職形勢存在著過分消極的心態(tài),認為中國是人情社會,人情將未知的結果明確化,認為在求職過程中和面試官的關系直接決定了求職者的面試結果,從而不注重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和素質,反而想著如何拉近與面試官之間的距離,增強和面試官之間的強聯系,建立和面試官之間的強鏈接,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求職觀。
2 文獻回顧
求職績效是指求職的順利程度及能否實現就業(yè),柯江林、孫健敏和李永瑞(2009)認為求職績效包括求職表現滿意度、找到工作與否及就業(yè)單位滿意度這三部分。大學生的就業(yè)問題歸根結底也就是大學生的求職問題,大學生能否在畢業(yè)時找到合適工作,能否達到滿意的求職績效,對其未來的發(fā)展、對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對社會供求結構的平衡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此,找到影響大學生求職績效的因素并合理利用,勢必對其就業(yè)率的提升有著一定的幫助作用。當前學者在對大學生求職績效影響因素的探究中,陳小平、趙文元(2012)發(fā)現就業(yè)服務滿意度正向顯著影響求職績效,柯江林、孫健敏、韓瑛(2014)通過配對調查的方式發(fā)現心理資本中的事務型心理資本(自信勇敢、樂觀希望、奮發(fā)進取與堅韌頑強)和積極求職行為中的招聘信息搜尋是影響求職績效的兩個最重要因素,于海波、何雪梅(2014)采用兩個時間點的數據發(fā)現動性人格與生涯適應力和求職績效顯著正相關,隨后于海波、李旭琬(2015)以免費師范生為樣本,再次印證了職業(yè)生涯適應力對求職績效的顯著正向影響。綜上所述,目前探究大學生求職績效的影響因素中,大多學者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了實證研究。
3 研究對象
本文以天津衛(wèi)視播出的職場真人秀招聘節(jié)目《非你莫屬》為樣本來源,選取2011年1月3日到2018年9月24日(由于2010年節(jié)目剛開播導致信息不夠全面,故而沒有收集其數據)共422位參加該節(jié)目的管理類選手作為樣本數據,根據選手的基礎信息、自身的求職表現及波士團及評委對選手的評價,我們通過內容分析法對視頻資料中選手的信息進行了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4 研究結論
根據整理的信息,我們有兩個主要的發(fā)現。其一,Boss團給予職位的選手(求職成功+謝謝再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為:有實習經歷,具有事務型心理資本中的自信勇敢、樂觀希望與奮發(fā)進取,具有人際型心理資本中的謙虛誠穩(wěn),具有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具有成就實現的目的性價值觀及興趣性格和職業(yè)發(fā)展的手段性價值觀;其二,從因Boss團未提供職業(yè)而求職失敗的選手來看,在其所缺乏的特征中占比較高的為:事務型心理資本中的自信勇敢,人際型心理資本中的謙虛誠穩(wěn),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成就實現的目的性價值觀,興趣性格的手段性價值觀,就業(yè)準備及職業(yè)穩(wěn)定性。
綜上所述,將求職成功的選手與未被提供職位求職失敗的選手信息進行對比,發(fā)現:選手能否獲得職業(yè)主要與事務型心理資本中的自信勇敢、人際型心理資本中的謙虛誠穩(wěn)、成就實現的目的性價值觀、興趣性格的手段性價值觀、就業(yè)準備與職業(yè)穩(wěn)定性緊密相關。因此,管理類大學生應在在校期間培養(yǎng)自己相應的價值觀和心理資本,從而更好地求職成功。
參考文獻
[1] 汪昕宇.崗位需求視角下大學生就業(yè)能力的結構及水平測度——基于北京地區(qū)的調研[J]. 組織管理,2014(9):56-63.
[2] 李蕙羽. 人力資本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yè)認知偏差應對[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551):84-86.
[3] 高艷,喬志宏. 大學生就業(yè)能力結構及其內部關系:質的研究[J]. 中國青年研究,2016(11):84-86.
推薦閱讀:大學生求職能力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