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缺血性結腸炎是由于某一段結腸的血液供應不足或回流受阻引起的病變,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臨床上較少見,早期不易鑒別,常誤診。筆者回顧分析本院2005年11月-2011年8月確診的52例缺血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特點。文章發表在《內蒙古中醫藥》上,是醫師發表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5年11月-2011年8月,經臨床、結腸鏡、病理組織學確診的缺血性結腸炎52例,男12例,女40例;年齡23~78歲,平均62.4歲,42例年齡在50歲以上,占80.8%,29例年齡在60歲以上,占55.8%。
1.2 診斷標準
依據1993年日本學者Iida提出的標準診斷。
1.3 臨床表現
均出現陣發性劇烈腹痛,以臍周及左下腹痛為最多,持續性2~3天,隨便血停止腹痛迅速好轉。45例患者有便血癥狀,占86.5%;其中以鮮血便多見,31例,占59.6%。僅6例有腹瀉,均為水樣便。3例伴有低熱,余無明顯全身癥狀。
1.4 基礎病變
41例患者合并動脈硬化相關性疾病,其中高血壓病28例,缺血性心臟病25例,糖尿病17例,腦血管病10例。33例甘油三酯增高,8例有總膽固醇增高。慢性腎功能不全5例,甲狀腺機能減退癥1例。11例患者無基礎病變,另有30例有便秘史。
1.5 輔助檢查
對有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者于發病后3~8天內全部全結腸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的缺血性結腸炎,并除外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及感染性腸炎等,14例患者在首次檢查后2周~1個月復查腸鏡,觀察其臨床特點、高危因素、結腸鏡下病變分布特點,部分病例取活檢及病理結果。
2 結果
2.1 內鏡表現
52例患者中,累及乙狀結腸13例(25.0%),同時累及乙狀結腸和降結腸17例(34.6%),脾曲和降結腸處8例,脾曲5例,橫結腸2例,回腸、橫結腸和降結腸1例,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4例,乙狀結腸和橫結腸2例。內鏡下1例誤診為克羅恩病,3例誤診為潰瘍性結腸炎,2例誤診為結腸癌。結腸鏡確診的為46例,確診率為88.5%。節段改變10例,8例2處改變,2例3處改變。根據Marston等按病變程度的分型,本組資料中一過型47例(90.4%),狹窄型3例(5.8%),壞疽型2例(3.8%)。
2.2 病理組織學特點
病理學檢查顯示為非特異改變,黏膜活組織檢查多可見上皮脫落、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出血、壞死、毛細血管擴張,血栓形成,巨噬細胞內有含鐵血黃素沉著,灶性腺體低級別上皮瘤病變。
2.3 轉歸
2周后臨床表現仍有輕度腹部不適,輕度腹痛,無便血腹瀉,14例在2周~1個月的治療后復查結腸鏡,其中10例在病變部位仍有輕度糜爛,血管紋理模糊,淺小潰瘍。2例結腸壞死,手術切除后恢復。
3 討論
本病多見于老年人,常合并動脈硬化相關性疾病,動脈硬化是缺血性結腸炎的常見原因,在老年人中更高,在本組也是如此,動脈硬化相關性疾病為41例,最常見是高血壓病,其次依次是缺血性心臟病、糖尿病、腦血管病,血脂高也常見,以動脈粥樣硬化為基礎的疾病,也可同時伴有腸系膜動脈粥樣硬化,致血管狹窄,在狹窄處由于血流動力學改變,又可形成血栓,腸壁缺血。糖尿病可引起小血管炎和微小血栓形成也促使腸壁缺血。常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導致某段結腸缺血,發生組織損害。此外,其他原因如血容量下降、休克、血管痙攣可引起腸道灌注不足,便秘、腹瀉及結腸鏡操作中過度注氣腸腔內壓力過高均可引起本病。本組常見有腹痛、腹瀉、血便等癥狀,往往3種癥狀同時發生,腹痛常位于臍周及左下腹腹痛劇烈,腹瀉、血便,癥狀持續2~3天,腹痛、腹瀉、血便迅速好轉,因而對腹痛、腹瀉、血便的老年人伴有動脈硬化等基礎病變的應考慮本病。對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發現出血原因最好的方法是結腸鏡檢查,而且缺血性結腸炎在腸鏡下有特征性的改變。病變可呈節段性改變,之間病變黏膜和正常黏膜境界清楚,病變區黏膜起病時血管紋理模糊,明顯充血、水腫嚴重時腸鏡下呈腫瘤樣改變,隨之出現出血、糜爛,進一步形成潰瘍,潰瘍多為淺表潰瘍,常呈縱條形,沿腸系膜側分布,也可為不規則形的圖樣改變,嚴重者見結腸黏膜發黑壞死,甚至穿孔。本組對疑診病例早期結腸鏡檢查確診46例,高達89.9%,6例誤診,主要誤診為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主要是醫生對缺血性結腸炎腸鏡的特點不了解。一般一過性病變在2周后病變消失,但是黏膜正常,2周后臨床表現也有輕度腹部不適,輕度腹痛,無便血腹瀉,其原因可能是動脈供血雖然完全恢復,但腸損害的恢復仍需要更長時間,從臨床癥狀也可發現仍有輕度腹部不適,輕度腹痛。病變部位多位于左半結腸,其原因與結腸的動脈供血有關,結腸供血來源主要有腸系膜上、下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起源于腹主動脈,供應小腸、右半結腸、橫結腸直至脾曲,腸系膜下動脈供應左半結腸。脾曲結腸腸管的血供為腸系膜上、下動脈的移行部位。吻合支較少,左半結腸各分支動脈供血相交區域吻合支少,是結腸血供薄弱點,如結腸脾曲、降結腸、乙狀結腸,缺血時最易損傷,是缺血性結腸炎好發部位,而直腸為腸系膜下、直腸動脈雙重供血,吻合支豐富,不易發生缺血。因而掌握了缺血性結腸炎臨床表現及內鏡特點,有較高的警惕性,對伴有動脈硬化等基礎病變的老年人,伴有腹痛、血便,早期階段行腸鏡檢查能及時診斷。
醫師發表論文須知:內蒙古中醫藥注重臨床,是從事中醫藥及其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科研、教學、臨床工作應用的重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