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中國環境監測機構管理優化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臨床醫學時間:瀏覽:

  這是一篇發表在《中國環境監測》上的關于中國環境監測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的環境監測論文,環境監測通過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排放量的檢測,跟蹤環境質量的變化,確定環境質量水平,為環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礎和保證。中國環境監測管理面臨著工作人員嚴重不足,管理較為松懈,沒有人事主動權等問題,需要加強環境監測管理。

  《中國環境監測》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雙月刊)1985年創刊,是我國環境監測領域內唯一一份中央級科技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一貫堅持學術性、專業性與實用性普及性相結合的辦刊原則,以宣傳總局對環境監測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介紹國內、外先進的環境監測技術,廣泛交流環境監測的科研成果為辦刊宗旨。

中國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獲得的數據是環境管理與決策過程中的基本依據,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基礎。首先介紹了中國環境監測管理的發展歷史和現狀,然后分析了基層環境監測機構的建設、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控制和環境監測人才體系培養面臨的問題。并從促進基層環境監測機構的建設、提高環境監測質量的管理和加強環境監測人才體系建設三個方面提出加強環境監測管理的建議,旨在提高和完善環境監測的管理機制,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質量;環境管理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科技的發展及構建和諧社會進程的迅猛推進,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重要地位的確定尤為重要。環境監測作為一種采用相應的技術分析手段,測定環境因子的變化并對其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確定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為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依據的一項工作,在環境保護中發揮基礎性的作用。環境監測是評估和預測環境質量狀況的基本手段,是客觀認識環境質量的過程,是環境信息的主要來源基礎。它既為評價環境質量提供基礎,又為環境管理部門制定環境管理措施提供支持;同時,環境監測還為環境規制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為環境執法提供科學有效的技術監督。因此,客觀而全面地認識我國環境監測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非常重要。基于此,環境監測獲得的數據是環境管理與決策過程中的基本依據。本研究首先介紹了中國環境監測管理的發展歷史和現狀,然后分析了基層環境監測機構的建設、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控制和環境監測人才體系培養面臨的問題。并從促進基層環境監測機構的建設、提高環境監測質量的管理和加強環境監測人才體系建設三個方面提出加強環境監測管理的建議,旨在提高和完善環境監測的管理機制,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

  1 中國環境監測管理的現狀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一些政府部門和行業就開始對環境中某些污染物質進行分析,如水利、地質部門對地下水、地表水進行水化學的常規項目測定,衛生部門對大氣、飲用水和作業現場進行調查和測定。我國的衛生防疫站是1953年開始建立的,并在勞動環境監測方面建立了一些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為了防治環境污染,以衛生部門的衛生防疫站為中心的環境監測網絡及環境衛生監測制度開始形成。1972年6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1973年)對提出環境監測做了專門的規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環境保護部門的監測站為中心的環境監測網絡開始形成。中共中央批轉的《環境保護工作匯報要點》(1978年)對“加強環境監測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要求“國務院環境保護部門設立全國環境監測總站,并加強同衛生、水利、農林、水產、氣象、地質、海洋、交通、商業、工業等部門的協作,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組成全國的環境監測網絡”。而《環境保護法(試行)》(1979年)將“統一組織環境監測,調查和掌握全國環境狀況和發展趨勢,提出改善措施”作為國務院設立的環境保護機構的一項主要職責。為了更好地組織、推進環境監測工作,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于1983年頒發了《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對環境監測管理的任務、機構的職責與職能、監測站的管理、環境監測網、報告制度等作了明確規定。之后,國家有關部門相繼制定了《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許可管理辦法》(2004年)、《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辦法》(2005年)、《環境監測管理辦法》(2007年)、《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管理辦法》(2008年)、《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規范(HJ 442—2008)》(2008年)、《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現場監督檢查辦法》(2012年)、《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許可管理辦法》(2012年)等規章、標準和政策文件。因此,專門的環境保護監測工作,即使僅從1971年周總理指示進行比較系統的環境調查、測定算起,至今也已有40多年的歷史。

  根據環境保護部于2012年5月25日發布的《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截至2011年底,中國共有環境監測機構2 587個,其中國家級環境監測站1個,省級環境監測站一共有36個,地市級環境監測站一共有339個,縣級環境監測站一共有2 211個;環境監測工作人員總計54 698名。在2011年環境質量監測方面,我國一共監測10 984個地表水斷面,地表水自動監測站運行共計950個,全年一共監測4 346個空氣點位,空氣自動監測站運行共計2 100個。由此可見,環境監測工作已經成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環境監測的研究概況

  中國的環境監測工作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目前關于環境監測管理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大量成果涌現,其中比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有:1972年,曲格平就開始致力于環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他在《中國的環境管理》等書中為加強環境監測管理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建議;趙英民認為頒布《環境監測管理辦法》使環境監測工作有法可依,理順了環境監測管理體制,使環境監測管理工作得到很大的發展;李春田等在比較世界各國環境管理模式的差別后,根據中國目前環境保護工作的現狀和環境管理的特點,提出應該加強環境監測機構內部審核來加強環境監測;劉衛先分析了我國現行監測體制的優勢和不足,在借鑒國外環境監測機構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建議我國采取中央垂直統一領導的方式來減少地方政府對環境監測工作的干預,保證環境監測工作的獨立性;徐光華、陳靜等提出環境監測站的建設要實行統一的標準,以解決環境監測存在的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鄭曉紅提出要通過改進監測分析方法的來促進解決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劉建林則特別強調要提高環境監測數據的質量,環境監測中一切事務應以監測質量為基準。

  以上的研究成果從管理制度、監測機構建設、監測技術和監測質量等角度來分析環境監測管理的歷史和現狀,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對策和建議,但對于當前環境監測面臨問題的急迫性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本文綜合以上研究的不足,根據我國環境監測發展的歷史和現狀,面臨的問題的急迫性,有針對性地分析我國環境監測面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最后系統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 中國環境監測管理面臨的問題

  環境監測工作在我國環境保護中發揮基礎性的作用,我國環境監測工作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在環境監測管理方面面臨不少問題和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3.1 基層環境監測站不能滿足新形勢發展

  我國現行環境監測工作主要由政府下屬的機構承擔,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行政化居多,因此現行的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市場化環境監測機構的發展。隨著環境質量的快速惡化,環境管理目標要求越來越高,監測任務和監測質量要求提高,而現有的環境監測站建設很難滿足新的要求。這種情況在基層環境監測機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①現有的一些基層監測站的監測能力和數據質量已經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求;②部分基層監測站的儀器設備落后,嚴重影響環境監測工作;③環境監測工作人員嚴重不足,由于環境監測機構多從屬于政府部門,環境監測機構沒有自主的人事權,因此在環境質量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基層環境監測機構很難根據監測任務來調整監測人員的數量,提高監測隊伍質量,以至于適應不了當前的環境保護工作要求。

  3.2 環境監測數據的質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環境監測能力不斷提高,監測技術手段也得到快速更新。但與快速變化的環境質量相比,當前的環境監測質量精度有限,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具體表現在:①環境監測數據的質量管理落后,環境監測部門在前期通過相關的實驗室資質認可評審后,對于后續的實際監測工作管理較為松懈,同時環境監測機構往往監測任務較重,為了完成任務,實際監測中無法切實有效地管理環境監測數據質量;②環境監測機構的質量管理人員素質各不一樣。而在實際中,質量管理人員不僅要充分了解當前環境監測的最新技術、方法、設備及各種環境因子的達標標準,并且要熟悉質量管理領域的前沿發展趨勢,這就要求監測質量管理者個人的科學素質和工作能力較高。但是目前相當一部分質量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能力,因此起不到監督的作用。

  3.3 監測工作人員的數量和質量制約環境保護事業快速發展

  我國已經初步建立形成了國家、省、市三級立體監測網絡。但也應看到,由于歷史的原因,目前監測人員狀況已經成為制約環境保護事業快速發展的障礙。這些表現為:①環境監測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與環境保護目標的快速深化不適應。環境監測機構都是政府部門的下屬單位,人員編制有限,而監測機構沒有人事主動權。同時監測部門在用人方面沒有競爭激勵機制,人才進入較難,淘汰也較難,市場化因素缺失,因此這種用人機制根本留不住人才;②環境監測工作人員嚴重不足。隨著環監測工作任務不斷加重,而一個合格的環境監測人員需要多年的培訓和實踐。而目前由于環境監測機構的人員編制變動較少,再加上行政管理部門借調人員,使得監測單位的實際監測工作人數不能滿足環境監測的目標。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隨著環境質量快速惡化,環境監測任務數量級的增加,監測頻次也成倍增加,環境監測工作人員數量制約環境監測的發展。

  4 加強環境監測管理的對策

  從上面分析得知,目前環境監測管理突出的問題是基層環境監測機構的能力建設不夠、監測數據的管理不善和監測工作人員隊伍體系建設有待提高的問題。隨著環境保護的任務越來越重,環境保護目標越來越高,需要加強環境監測管理。

  4.1 促進基層環境監測機構建設

  作為全國監測體系的基礎組成單元,基層環境監測機構的監測能力是保障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的基礎。目前基層環境監測機構不能滿足新形勢的發展,需要從根本上加強基層環境監測機構的環境監測能力。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加大環境監測方面的資金投入。其次,應該著力加大環境監測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環境監測站應補充專業對口的技術人員,同時要制定完善的人員培訓和考核制度,定期對現有的工作人員加強教育和培訓,提高環境監測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促進環境監測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制度化和專業化。

  4.2 提高環境監測質量管理

  質量保證是環境監測十分重視的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是一種保證監測數據準確可靠的方法。目前,環境因子成份復雜,環境監測對象不易準確測量,這要求我國建立統一的環境質量控制程序。首先,環境監測機構管理層應該將保證數據質量放在工作的第一位,這是提高質量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其次,要完善質量管理制度,規范質量管理考核(評價)制度或體系的建設,使質量管理制度與實際情況相適應。然后,要強化現場監測質量管理,通過優選優用國家、行業標準分析方法,嚴格實驗條件,提高數據的準確性。

  4.3 加強環境監測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環境監測部門的能力建設究其根本就是人才隊伍的建設。環境監測工作隊伍的素質直接影響到環境監測的效果,環境監測部門要根據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制定各自的長遠目標,并建立相應的人才發展機制。第一,在嚴格控制環境監測人員質量的基礎上,擴大環境監測人員的隊伍。為了促進環境監測機構長期發展,制定相應的人才的引進計劃,分批有序引進人才。通過引進人才,既能擴充環境監測人員的隊伍,提高環境監測機構的能力,又能降低監測工作人員的年齡層次,使監測隊伍成為一支高素質的隊伍。第二,要設立人才培訓的機制,人才培養可與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相結合,在培養人才上,要突出博而專的知識結構和綜合應用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宁县| 昌邑市| 克什克腾旗| 麦盖提县| 海宁市| 北辰区| 沙洋县| 西丰县| 南皮县| 临沂市| 九寨沟县| 攀枝花市| 大邑县| 炉霍县| 隆德县| 吴堡县| 垫江县| 巢湖市| 望都县| 渭源县| 郓城县| 武山县| 浪卡子县| 安福县| 辽阳市| 安龙县| 洪泽县| 淅川县| 丘北县| 门源| 兰西县| 成武县| 灵石县| 盘锦市| 社会| 仲巴县| 西峡县| 余江县| 中西区| 遂平县| 辽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