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攪拌摩擦焊(FSW)過程中的對接面附近工件材料流動變形行為與許多缺陷的形成密切相關。通過開展攪拌摩擦焊試驗,研究對接面附近材料在FSW過程中的流動與變形行為。針對AA2024T3鋁合金進行研究,通過采用預制氧化膜為標示材料的方法進行標示,并采用不同的焊接參數進行FSW試驗。結果表明,預制氧化膜在焊接過程中完全破碎,在焊縫中以氧化鋁顆粒的形式呈有規律的“S線”分布,并且隨著攪拌頭轉速的上升,宏觀上“S線”分布寬度降低,局部上氧化鋁顆粒尺寸越大,分布越緊密。標示材料在接頭中的沉積特征體現出,在較低的攪拌頭轉速下,對接面附近工件材料在FSW過程中經歷了劇烈的應變,而隨著攪拌頭轉速的提高,總應變量反而減小。
關鍵詞: 攪拌摩擦焊;對接面;材料流動;材料應變
《激光雜志》(雙月刊)創刊于1975年,由重慶市光學機械研究所主辦。本刊是國家新聞出版局批準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
0 前言
攪拌摩擦焊(FSW)是一種環保、無消耗的固相焊焊接工藝[1-6]。經過20多年的發展,FSW已從工藝開發逐漸走向大規模工業應用[7-8]。學術界與工程界普遍認識到,FSW接頭中的一些特有的組織特點及缺陷形式,如對接面表面的氧化物在焊縫中富集形成的“S線”[9-14]、接頭底部材料焊合不充分形成的根部缺陷[15-19]等,均與對接面附近的材料流動變形行為密切相關。因此,為了縮短焊接工藝的開發周期,有必要專門針對FSW中對接面附近材料的流動變形行為及規律進行深入研究。
由于FSW過程中固態金屬在高速旋轉攪拌頭周圍毫米級的薄層內發生劇烈的塑性流變,因此采用試驗手段直接獲取FSW過程中的材料塑性流變行為十分困難。盡管近年來在試驗上發展出了原位觀察技術[20-22],目前絕大多數試驗仍采用焊后組織觀察的方式,間接獲得焊后接頭中與材料塑性流變相關的晶粒幾何尺寸[23-24]、標示材料位置[25]、異種材料界面位置[26]、晶體學特征[27]等數據,進而基于相關理論與假設,分析討論FSW過程中材料流變行為。
Y. S. Sato 等人[28]對“S線”的形成規律成與FSW焊接參數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更高的熱輸入能夠使得對接面上的氧化物更加分散,不易出現“S線”。Dai Q L等人[10]對FSW焊縫中“S線”附近的材料進行研究,發現在熱輸入較高時,“S線”上的氧化物顆粒附近存在孔洞與裂紋,在較低的熱輸入時則不會出現微缺陷。Chen H B等人[11]在焊前對接面上預制約40 μm厚的氧化膜作為標示材料進行FSW試驗,在焊縫中觀察到類似“S線”的氧化物顆粒富集區域,焊接接頭的抗拉強度明顯低于無預制氧化膜的焊接接頭,但是由于“洋蔥環”形貌的出現,未觀察到典型的“S線”形貌。由此可見,“S線”的形貌特征與FSW中對接面附近的材料流變行為密切相關。然而,研究還十分有限,不足以系統完整地認識FSW中對接面附近材料的宏/微觀材料流變行為。
為進一步認識FSW中對接面附近材料的流動變形行為及規律,采用標示材料法研究FSW中對接面附近材料流變行為,通過觀察不同FSW參數下原始對接面上標示材料的焊后宏觀和微觀分布,分析標示材料所體現出的對接面附近工件材料流變特征,討論攪拌頭轉速對焊前對接面附近材料在FSW過程中應變的影響規律。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文中選取3 mm厚AA2024T3鋁合金為研究對象。AA2024T3鋁合金是典型的航空高強鋁合金,其主要成分如表1所示。焊接時采用對接形式。焊前采用銑削方式去除被焊工件外表面的原有氧化物并加工至所需尺寸。之后,采用局部陽極氧化的方法,在工件表面制備約20 μm厚的氧化膜,并打磨工件上、下表面,僅保留對接面的氧化膜作為標示材料。圖1為原始標示材料在工件材料對接面上的微觀形態,呈現出存在部分孔洞的連續結構。由于對接面兩側均布置有預制氧化膜,標示材料的初始厚度為約40 μm。攪拌摩擦試驗中采用鋼質攪拌頭,軸肩直徑13 mm;攪拌針為圓臺形,端部直徑3.5 mm,根部直徑4 mm,高2.8 mm。在其它參數一致的情況下,改變攪拌頭轉速進行焊接試驗,獲得了不同焊接工況下的接頭樣品以備檢測。試樣編號及其對應的焊接工況見表2,焊接設置下壓量為0.5 mm,攪拌頭傾角2.55°。
切取垂直于焊接方向的接頭橫截面試樣,依次使用800#,1500#,2000#砂紙磨平,并用0.5 μm金剛石拋光劑拋光,使用Poulton試劑(2 mL HF+3 mL HCl+20 mL HNO3+175 mL 蒸餾水)進行腐蝕;使用Olympus光學顯微鏡在不同倍數下觀測焊接接頭橫截面的宏觀和局部形貌,并對焊縫中的“S線”進行測量分析。
2 結果與討論
2.1 接頭中標示材料的宏觀形貌分析
在FSW過程中,高速旋轉的攪拌頭與被焊工件發生劇烈的摩擦。在摩擦生熱作用下,被焊工件升溫而發生軟化,軟化的材料由于旋轉攪拌頭的帶動作用會發生劇烈的塑性流變,在攪拌頭臨近區域內形成高速變形區。流變的材料在此后沉積在攪拌頭后方形成接頭。文中預置在對接面上的標示材料在焊接過程中經歷攪拌頭附近的高速變形區后沉積在接頭中。
含有標示材料的FSW接頭橫截面宏觀形貌,如圖2所示。由圖2可見,在FSW接頭的攪拌區(SZ)存在深色的曲線,此為標示材料在焊后接頭中的集中分布區域,一般稱為“S線”。焊縫中標示材料的分布呈現一定的規則性,與O. Lorrain等人[29]的研究結果一致,具體表現為兩次彎折的曲線,從焊縫頂部向下,先向前進側分布,在焊縫中部轉折繼而延伸至后退側,在接近焊縫底部時向原始對接面附近彎折。由于順著焊接方向對橫截面進行觀察,“S線”呈現出“反S形”。在攪拌頭轉速變化時,標示材料的焊后沉積曲線形狀并未發生明顯改變,說明試驗中對接面附近的工件材料在FSW過程中的宏觀流動模式是統一的。
隨著攪拌頭轉速的提高,“S線”在焊縫中的宏觀分布跨度變窄。在攪拌頭轉速為500 r/min下,富集氧化鋁顆粒的“S線”在焊縫中的跨度約為8.5 mm,幾乎貫穿了整個焊縫橫截面,如圖2a所示。隨著攪拌頭轉速的上升,“S線”在焊縫中的跨度逐漸收斂,更加接近原始對接面的縱向豎直分布,前進側與后退側的兩個轉折點都更加接近原始對接面。在攪拌頭轉速為1 000 r/min時,如圖2d所示,“S線”只在焊縫中線附近分布,在焊縫中的跨度僅約1.5 mm。攪拌頭轉速在1 200 r/min時,如圖2e所示,雖然“S線”形狀與前幾組相似,但是跨度異常變寬,這一異常表明FSW過程中工件材料流動的復雜性。
2.2 接頭中標示材料的局部形貌分析
在焊接過程中,與發生高溫軟化的工件材料不同,作為標示材料的氧化鋁仍然保持脆、硬的特征。標示材料經過攪拌頭附近高速流變區,在劇烈塑性變形作用下自身破碎,且與工件材料發生混合。局部尺度下接頭中標示材料顆粒的尺寸及其與周圍金屬的混合程度可以反映該區域在FSW過程中材料塑性流變行為的局部特征。
放大觀察圖1中各個轉速下焊縫高度方向中部附近的“S線”局部形貌,如圖3所示。由圖3可見,經過FSW過程,原始預制氧化膜完全破碎為大小不一的氧化鋁顆粒,分布在寬度大約為50~150 μm不等的區域內,在金相照片中表現為棕灰色顆粒。由于標示材料采用脆性的預制氧化膜,通過對標示材料的局部沉積寬度以及破碎的標示材料顆粒的尺寸,能夠十分直觀地了解到標示材料附近區域的工件材料應變積累情況。在不同的攪拌頭轉速下,統計測量得到圖3所示區域內的標示材料顆粒的沉積區域寬度,如圖4所示。使用Image Pro Plus圖像識別軟件測量得到的標示材料顆粒平均等效直徑結果如圖5所示。
在500 r/min轉速下,破碎的標示材料幾乎布滿了整個顯微鏡視野,寬度約為101.6 um,大約是原始對接面兩側預制氧化膜厚度的2.5倍,說明在此轉速下,對接面附近的工件材料經歷了十分劇烈的變形。而在1 200 r/min轉速下,標示材料集中分布在約57.9 μm的寬度內,大約是預制氧化膜的1.4倍,變形情況明顯減弱。在500 r/min轉速下,標示材料顆粒的平均等效直徑約為2.49 μm;在較高轉速1 200 r/min下,平均顆粒直徑為4.34 μm,是低轉速下的1.7倍。隨著攪拌頭轉速的增加,在局部尺度下,焊后標示材料破碎后顆粒尺寸逐漸增大,分布的區域逐漸收窄。
攪拌頭驅動的工件材料流動過程中產生的應變是破碎、分散預制氧化膜的直接驅動力。標示材料破碎的嚴重性且分布區域的廣泛性說明在較低的攪拌頭轉速下,對接面附近的工件材料流動經過區域發生更加劇烈的應變。相反,在較高的攪拌頭轉速下,對接面附近工件材料流經區域的應變反而減輕。
2.3 攪拌頭轉速對工件材料流動與應變的影響
在試驗中,在較低的攪拌頭轉速下,標示材料有更廣泛的分布與更嚴重的破碎。雖然較低轉速下FSW過程中焊接熱輸入較低,工件材料流動速度也較低,但是試驗顯示,在此過程中,對接面附近的工件材料反而經歷了更大的應變,而與此相對,在攪拌頭轉速更高的情況下,即使攪拌頭帶來更大的熱輸入與更加劇烈的攪拌作用,對接面附近工件材料所經歷的應變反而更小。這種矛盾體現出FSW過程中流動的復雜性。因此,針對對接面材料在FSW過程中所經歷的應變不能簡單地通過攪拌頭轉速對工件材料在焊接區域的應變速率的影響來解釋,還需要考慮在不同轉速下對接面附近工件材料的流動行為受攪拌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