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目前,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學院具有半年以上企業工程實踐經驗以及和企業保持長期溝通的教師比例超過了90%,此外,學院優先選擇具有多年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主講專業基礎和專業主干課程,這些措施為實踐教學和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礎。重視產學研合作,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推進教師工程能力的培養。
學院還設置訪問學者等一些助理崗位,吸引一批行業專家、技術骨干、高級工程師到學校短期上崗,定期聘請他們來校對專職教師進行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或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此外,還允許一些符合條件的兼職教師參與教師職稱的評定,并給予適當的報酬或榮譽稱號。這些成功的技術、專家可以通過辦講座或學術交流會等方式,為學校教師、學生帶來工程上的新動態、新需要,帶來新的知識和思維方式。既可以擴展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視野,也加強了學校與工程單位的聯系,在此基礎上學??捎羞x擇地建設一批實踐基地,不僅有利于深入地、持久地培養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更促進了高校和企業在人才、技術和上的溝通與交流。目前,機械學院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執行了“雙導師制”,由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共同指導,畢業設計題目結合企業的生產實際需求,不僅提高了學生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帶動了校內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提高。改革教師考核和職稱評審機制,將考核、評價與培養措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機械學院加強對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制定了有關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激勵、約束、考核機制。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效果進行定期考核和評價,進一步完善培養措施。改進了教師考核和職稱評審機制,營造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良好氛圍。在教師考核上,建立科研成果和工程實踐成果并重的評價體系,同時建立教師參與工程實踐的激勵機制。
機械學院建立了教師定期到企業、行業學習進修制度。由學院牽頭與友好企業達成協議,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規定,如每位教師一個聘期安排一次到企業學習進修,其間免除對教師教學任務的考核。用制度保障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使教師始終保持與生產實際不脫節,學生所學教學內容始終保持與生產發展同步。通過校企合作,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的攻關課題,促進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并且在參與工程實踐項目的同時,拓展工程視野,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學院在機械專業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與企業的合作,先后建立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米其林輪胎有限公司、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等產學研基地,以及包括大連華錄集團、大連冰山集團、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大連機床集團、沈陽機床集團、長春一汽集團等固定的實習基地10余個。利用產學研基地增加了專業課教師參程實踐的機會,安排青年教師去實習基地,結合企業任務,進行實踐鍛煉。教師深入企業,有利于開闊視野、增強感性認識,有利于熟悉生產環節、了解目前生產技術和工藝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有利于教師工程實踐動手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及時補充新技術、新工藝、新知識和新方法,有利于結合生產實際進行案例教學,使教學更為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將書本知識融入到生產實際中。近幾年,機械學院多名專業教師參加了工程實踐,每年為基地企業完成多項基礎工程設計或技術服務,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很好地解決了理論和工程實際結合的問題,促進了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效果,同時也為相關企業創造了較大的技術和經濟效益,提高了大連理工大學的社會知名度,進一步拓寬了實踐教學途徑。
近幾年對畢業生狀況的調查和分析表明,機械工程專業相當比例的畢業生在參加工作后不久,便能參與甚至獨立承擔工程項目的設計與施工等任務,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出較強的工程意識、創新意識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深得用人單位的好評。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學的中堅力量,也是高校未來發展的希望,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是關系到我國高等工程可持續發展的大事,是一項需要政府、學校、企業、教師協同作戰的系統工程,一方面,高校加強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的意識,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為青年教師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創造積極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青年教師應該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主動參與工程實踐工作,增強自身的工程實踐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在教師職稱評審上,把工程實踐技能作為晉升職稱的評審條件之一,沒有現場實踐經歷不能參加職稱評定,嚴格將教師工程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另外,教師到現場實踐,學院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確保教師安心踏實地完成實踐鍛煉。對教師的評價標準,不再單純看重其發表的學術論文與獲獎等級,兼顧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同時建立了相應的激勵機制,教師的考核結果與其獎金、福利及進修機會等因素直接掛鉤,進而積極引導教師加強自身工程素質的培養。通過機械學院幾年的實踐和努力,已經取得了可喜的回報。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工作中表現出較強的工程意識和創新意識,并逐漸成為專業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的主力。教師指導的本科生畢業選題90%以上結合工程實際和科研任務進行,使學生受到更為系統的工程訓練,促進了實踐性教學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