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自2016年以來研學旅行的學習方式逐漸普及,但開展遠距離的研學旅行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在整合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鄉土地理資源的基礎上,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開發了研學旅行課程資源,融合地理信息技術,進行了鄉土地理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包括研學前的準備、研學目標、方法和內容,最后進行了研學旅行效果評價。
關鍵詞:地理核心素養;鄉土地理;研學旅行;地理信息技術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將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地理實踐、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1]。2016年11月,教育部聯合11部委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作為中小學課程的一部分,掀起研學旅行的熱潮[2]。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走出教室、進入野外,在真實的地理情境中開展學習,對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對于研學旅行的實踐研究自2016年開始逐漸增多,文獻集中于結合各區域不同的地理資源進行研學課程開發,探究自然地理景觀的形成過程、工農業發展和地域文化的影響因素等,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注重核心素養的落實,尤其注重地理實踐力的提升[3-5]。近年來地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其中3S技術:遙感(RS)、地理信息技術(GIS)、全球定位系統(GPS),Google Earth,虛擬現實技術(VR)等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不斷豐富學生的地理學習方式。但國內研學旅行課程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地理信息技術在其中的應用相對薄弱。張逸盈在借鑒英國FSC課程“地理中的技術”的基礎上提出了遞進式課程目標,為研學旅行中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提供參考[6-7]。目前出現了將地理技術工具應用于研學旅行課程,提出“問題+任務”課程開發模式[8];將LocaSpace Viewer軟件應用到研學旅行中,嘗試利用該軟件生成研學活動照片軌跡等課程開發方法[9]。目前研學旅行費用高、距離遠以及安全性等問題制約了許多地區的研學活動的開展。鄉土地理資源因其獲得的便捷性、經濟性成為研學課程資源的重要來源。
本文以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出發點,整合邢臺市信都區地理資源,融合地理信息技術,開發鄉土地理研學旅行資源,以期為其他地區的鄉土研學旅行提供可借鑒的新思路。
一、應用地理信息技術的鄉土地理研學旅行設計
(一)研學前的準備
研學資料收集準備:以鄉土地理資源為切入點,學生對地理環境較熟悉,但較深入地分析地理問題較為陌生。因此,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課前共同探討研學旅行內容的選擇、線路安排,以小組為單位查詢信都區的地形地貌、河流水文狀況、產業結構、歷史文化等資料,熟悉研學線路及研學地點的基本地理概況。掌握使用LocaSpace Viewer軟件、Google Earth、高德地圖等軟件的使用,能夠記錄自己外出的路線,以及初步掌握遙感圖像的判讀方法,避免“游而不學”現象發生。
物質準備:指南針、地圖、手持GPS、遙感影像、區域地形圖、DEM、專題地圖、平板電腦以及衣物、防曬、防蚊蟲叮咬的物品。提前與家長協商購買相關意外保險。
組織準備:需提前將參加研學的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每組4~6人,由學生推薦一名小組長負責本組學習。聯系學校法制安全處的老師全程陪同,負責并保障學生的安全。
精神準備:研學旅行帶領學生進入大自然,他們天性活潑好動,但安全意識匱乏。為保證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教師要在研學前開展安全知識專題培訓,以及應急救護的技能培訓,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同時要向學生宣傳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精神,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其他準備:
(1)研學時間:一天(全年皆可,8~10月為最佳);
(2)適用學段:高中學段(高二年級為最佳)。
(二)研學目標設計
(1)結合區域遙感圖像以及地形圖,利用GPS記錄地理位置和高程,利用Google Earth軟件記錄研學線路,每一研學站點判讀地形地貌以及對應遙感圖像的識別。
(2)參觀德龍鋼鐵文化園,了解家鄉的鋼鐵產業發展歷史,分析德龍鋼鐵公司選址的原因、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尤其是環境污染),以及對該企業的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3)觀察朱莊水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討論朱莊水庫選址的要求和建壩的合理性;動手實踐,對朱莊水庫的水體進行采樣,記錄顏色、透明度、氣味等信息,并分析影響水質的因素;利用自己身邊地理事物判斷湖區風向,分析說明湖陸風的形成原因;從區域認知的角度,分析水庫的建設對周圍地理環境影響及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4)結合地形圖、遙感圖像和高德地圖軟件中的線路圖,分析抗大路選線的合理性,走訪當地居民了解其對抗大路修建的看法,說明地形對交通建設的影響以及交通線路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5)在導游的講解下,參觀前南峪抗大紀念館等,體會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的精神,以及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族軍政大學在此選址的原因。
(6)游覽前南峪生態旅游景區,從旅游資源開發的角度,評價該旅游區旅游資源開發條件,以小組為單位對其旅游業的進一步開發提出合理化建議;討論在太行山區修建梯田的原因及影響;并分析漿水蘋果、板栗品質好的原因,從區域認知的角度對太行山區林果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7)走訪前南峪村,結合地理信息技術,了解山區聚落選址的影響因素,發展歷史、現狀、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并分析成因,形成一份民情調查報告。
(8)請你依據本次研學旅行的線路、站點,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地理事物,并結合已有的地形圖、遙感圖像、高德地圖等,設計并繪制研學旅行手繪地圖。
(三)研學方法設計
(1)地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法:因為研學旅行的室外學習特點,是將區域遙感圖像、Google earth軟件融入教學融合的良好契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研學教學手段。
(2)問題式教學法:每到一處研學地點,都要在觀察地理環境的基礎上,提出關于該站點的一系列研學問題,學生在問題的指導下開展觀察、調查、訪談等活動,學生研學目標明確具體,大大提升研學活動效率。
(3)觀察、采樣與分析,觀察是研學活動最重要的內容,觀察地理事物并與課本所學內容相結合,深化對知識的認識;在不同區域對水體的觀察與采樣,學會采樣并分析調查。
(4)走訪、訪談調查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獲取與研學地相關的第一手資料,能夠鍛煉與人溝通交流、獲取信息的能力,能夠發現地理問題并深入調查。
(四)研學內容設計
鄉土地理的研學旅行資源類型各異,一次研學旅行活動很難涵蓋所有的研學站點。因此,設計了新修筑的抗大路沿線作為本次的研學線路,串聯起五大研學站點,具體站點分布如圖1。信都區高程圖、地形圖分別為如圖2和圖3。基于此,設計具體研學內容如表1。
(1)參觀德龍鋼鐵文化園,了解鋼鐵是如何煉成的,該企業歷史沿革與發展現狀;(2)走訪園區工作人員,了解德龍鋼鐵公司對周邊地區的影響;(3)實地考察企業的地理位置,結合地理信息技術和各專題地圖,Google Earth軟件中歷史圖像,對比分析選址原因。
(1)結合區域地形圖、交通圖、Google Earth軟件中歷史圖像等專題地圖,說明德龍鋼鐵公司為何選址在此,對該區域發展有何影響。(2)說出鋼鐵企業的上下游產業分別是什么,德龍鋼鐵公司如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3)過去幾年來我們邢臺地區霧霾嚴重,這與鋼鐵工業的發展有何聯系?分析說明如何與協調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
地理實踐力:走訪、調查和實地觀察該企業選址
人地協調觀:協調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
綜合思維:工業區位因素分析與企業選址
朱莊水庫
(1)觀察朱莊水庫周邊的植被狀況、地形地貌;(2)利用身邊的地理事物簡單分析研學時湖區的風向;觀察壩址的位置,并結合遙感影像(圖4)分析此處建壩的合理性;(3)采集水庫水樣,觀察水質情況并記錄;詢問水文站的工作人員了解其日常工作內容,詢問朱莊水庫的相關地理情況。圖4 朱莊水庫遙感影像
(1)結合區域遙感圖像,分析水庫的為何選址在此處;水庫壩址的選址原則是什么,分析朱莊水庫的建壩是否合理?(2)觀察湖區的風向,分析說明湖陸風的形成原因,并結合實地進行驗證。(3)結合流域分布的遙感圖像,說出影響水庫水位、水質及其他水文特征的因素。(4)結合與水文站工作人員的交流,探究修建水庫對周邊地區的影響。
地理實踐力:自主設計方法,檢測該地區風向,走訪調查
區域認知:水庫修建的區位因素及對周邊地區的影響
綜合思維:綜合分析水庫選址原因、對周邊地理環境及區域的影響
抗大路沿線
(1)乘車時觀察抗大路沿線的景觀,識別不同類型的地形、地貌,對應遙感圖像進行識別,并拍照留存;(2)結合區域遙感影像圖和實地觀察,關注地形對交通線路建設的影響;(3)走訪沿線地區的居民,詢問沿線居民抗大路通車后對生產、生活的影響;(4)行車過程中,體會由城市景觀向鄉村景觀的變化,觀察山區聚落的形態。
(1)影響抗大路修建的因素有哪些,地形如何影響交通線路分布。(2)抗大路為例,為什么山區的交通線路多沿河谷地區分布,有何利弊;分析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產生哪些影響?(3)試在沿線找出典型的褶皺山景觀,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褶皺山的形成原因,請你以手繪地圖的形式展示自己所選內容。(4)城鄉不同景觀的形成原因,請說一說在城市和鄉村居住的優缺點以及你將來更希望生活在哪里?
綜合思維:綜合分析影響交通線路分布的因素,以及交通線路建設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區域認知:對比城鄉景觀的差異,形成對家鄉環境的整體認知
地理實踐力:采用手繪地圖的形式,讓書本上、地圖上的知識活化為自己的認知
抗大紀念館
(1)觀抗大紀念館、抗大碑林,聽講解員解說抗戰歷史、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和艱苦奮斗精神;(2)觀察紀念館的位置,及其周邊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圖5)。
(1)結合抗大紀念館的參觀感受,說一說今天我們青少年應如何傳承紅色文化?(2)結合歷史,分析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為何選址于此?
區域認知:了解自己家鄉的抗戰歷史,豐富對家鄉的認知
綜合思維:對比古今,體會不同時代下條件,區位因素對地區發展的影響
前南峪生態旅游區
(1)參觀前南峪生態旅游景區,找出景區內最典型的樹木種類和農業景觀類型;(2)采集景區內河流的水樣,觀察水質(顏色、氣味等),并和朱莊水庫的水樣進行對比;(3)品嘗景區內最主要的特色農產品漿水蘋果和漿水板栗,分析其品質好的原因;(4)統計該景區內的瀏覽人數,調查游客的來源地、游覽時長等信息、調查統計該區域酒店、餐飯的數量、等級等情況;(5)利用地理信息技術、遙感影像和實地觀察前南峪村的聚落形態選址條件,華北傳統民居的特點。
(1)修建梯田的前提條件是什么,結合區域遙感影像進行梯田識別,討論在太行山區修建梯田的原因及影響;(2)通過品嘗特色農產品,結合農業區位因素分析漿水蘋果、板栗品質好的原因,小組討論太行山區林果業可持續發展提出自己的建議。(3)結合地理信息技術、遙感影像等資源,分析山區聚落選址的因素;走訪前南峪村民的生活狀況,自選角度形成一份民情調查報告。(4)請你結合景區實際,為該旅游景區設計一個旅游標志;并從旅游資源開發的角度,評價前南峪村進行旅游開發的資源條件;試以小組為單位對其旅游業的進一步開發提出合理化建議。
推薦閱讀:測繪地理信息工程專業職稱評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