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審美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滲透審美教育,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必要任務,它對人的全面發展及信息技術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 審美教育 健康的審美情趣
前 言
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藝術、情感等教育,是按人性多方面發展要求,完善和諧地發展,使其心靈得到凈化、感情得到陶冶,最后達到人生完滿健全實現;審美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也是現代信息技術教育任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技術教學滲透審美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及信息技術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教育的目的,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在人的全面發展觀中,“美”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新的教育理論提出,教育必須要符合人性規律,才是科學而有效的教育。美學思想博大精深,早在古希臘時期,著名的美學思想家赫拉克利特就依據人性發展提出高尚的精神境界、審美與創造美學根本問題,他指出人生應超越物質層次而達到審美與創造的高尚境界;他認為人應當做到:“寧取永恒的光榮而不要變滅的事物”,他肯定了人的高尚精神享受(特別是高尚的審美享受)。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的課程,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四大領域之一,在新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們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注意挖掘美的情愫,并引導學生加以欣賞,以培養學生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途徑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中巧設情境,讓學生享受美而激發起探究的興趣。
知識和能力是學生在感受和體驗中掌握和形成的。優美的作品能凈化人的感情、培養人的情趣、美化人的靈魂。在信息技術課教學的起始階段或在讓學生明確探究任務時,教師運用優美的語言、借助媒體展示與本課學習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等,構成引人入勝的情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賞美意境,在欣賞、感受美的過程中迸發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樣既激起了學生情感與所學知識的共鳴,又喚起了學生心靈深處的審美情趣,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積極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
創設美的教學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更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在“Gold Wave錄制聲音”一課的教學中,我運用“情境導入法”,先播放由老師錄制的音頻文件《海燕》(配樂朗誦的散文詩),讓同學在歡樂的氣氛和高昂的語調中來感悟對海燕英雄氣概的贊美之情。當學生正在享受和欣賞這優美之聲的時候,我把握時機完成現場調查——能猜猜這是誰的聲音嗎(90%的同學能猜出是老師的聲音)?你錄制過自己的聲音嗎?今天我們就用Gold Wave軟件來錄制自己的聲音——競選出本班音色最美的播音員!巧妙引出課堂學習內容:利用Gold Wave軟件進行聲音的錄制、播放和編輯。在上述情境的設計中,抓住了學生的審美心理,巧設情境從他們已知的事物中,提煉出美的信息,讓學生去感受事物的美,提高學生感受美、體驗美的能力。
(二)通過 “任務驅動”為引導,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之中創造美。
在課堂實踐中,教師要精心設置探究任務,以“任務驅動”為引導,讓學生借鑒已有的知識經驗、教材、學習資源庫等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當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現的尚未解決的重難點問題時,教師將問題進行有機整合、適當提升后,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析討論、合作研究。例如在進行“電子報刊、多媒體作品制作”等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設計情境、環保意識引導(麗江“創文”優秀多媒體作品)、編造故事等方式,選取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設置探究任務,誘發學生創作動機,鼓勵他們創作出富有個性的、有創新意識的作品,盡現各自作品的獨特之“美”,引導學生在感知、體驗美的基礎上,發展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充分感受和體驗美;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通過探究、實踐、設計、創作而完成活動任務,在活動中親自感受美、創造美,獲取自我探究成功體驗的機會。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就會用自己的雙手親自創設出一幅幅優美的作品,在研究性的學習中理解美、創造美。
(三)應用展示評價手段,讓學生在鑒賞美的過程中發展美。
由于美感是在人感受和創造美好的東西時發生和發展的,因此美的東西能讓人產生愉悅,愿意探究、觀察和欣賞,產生審美感受,發出對美的由衷贊嘆。在學生通過探究、合作等方式完成作品之后,可進行作品的網絡共享、屏幕展示、評價等環節。在進行展示分享和評價過程中,老師可根據學生特點,讓學生說出創意并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評價,讓學生在自評、互評、他評中發現作品中“美”的地方,給予肯定評價和鼓勵,肯定學生作品獨特的地方,肯定學生的個性美;對于“美”的不恰當表現,也要委婉評價,引導其正確認識和表現,讓學生學會鑒賞美。這樣,不僅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在得到充分肯定和體驗成功喜悅之時,獲得進取的力量,發現生命的燦爛,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往往以完成作品為任務,作品展示評價則是對學生成果的肯定,同時也能讓學生學會從美學的角度評論事物和人生活動,增加判別美丑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審判能力和欣賞能力。例如,在“美麗的家鄉”一課的多媒體作品制作教學中,在學生完成了對“美麗的家鄉”演示文稿制作任務時,我采用學生自評、他評、集體評價三者相結合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同時利用廣播軟件進行“作品共享”,引導學生主要從內容是否符合、選材是否行當、版面設計是否美觀合理、作品設計是否有創意四個方面對作品進行自評,之后小組內互評,最后用大屏幕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讓學生通過在“評”和“賞”的過程中發現美、發展美,使學生的審美鑒賞等能力得到了培養,逐漸形成高尚的審美觀念和美學情趣,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掌握了多媒體作品的制作技能。
(四)善用有限的教室空間,營造優美的學習場所,讓信息技術教室自然成為審美教育的課堂。
教室是師生日常工作學習的重要場所,優美的環境,有利于學生愉快學習,有利于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營造整潔美觀的教室環境,不僅能起到潤物無聲的熏陶作用,而且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舉止和提高審美能力,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平時充分利用植物盆景、激勵性標語、師生優秀作品、有價值的照片等用心裝飾信息技術教室的每一個角落;利用課內外活動調動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為教室添加不同的色彩。通過不同形式的氛圍布置,讓教室內外的墻面在增強美感的同時也能“開口說話”,打造優美溫馨的信息技術教室環境文化,將有限的教室空間變成最具感染力的美育課堂。
總之,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信息技術教學任務的重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應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美育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他們的感情受到熏陶,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凈化,使他們的靈魂隨之升華!
參考文獻
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及解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2.《信息技術教學目標的三維解析》(王枚)
3..《現代美學原理》、《美學思想發展主流——反思與闡釋》(李健夫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課堂教學行動策略》(關文信 編著)中國人事出版社
推薦閱讀:信息技術應用研究論文寫什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