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基于2011—2018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數據,探討金融科技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及其內在機理。研究發現,金融科技發展對降低企業財務風險存在驅動效應,且二者的關系是非線性的。特別地,金融科技對企業財務風險抑制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有效的金融監管。在較強的金融監管約束下,金融科技發展對企業財務風險的抑制作用更加明顯。進一步來看,在金融市場發達地區和科技型企業中,金融科技對企業財務風險呈現更強的抑制效果;金融監管強化了金融市場欠發達地區和科技型企業中金融科技對企業財務風險的抑制作用。機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發展能夠有效緩解企業融資約束問題,并能夠提高企業投資效率,這些都有助于降低企業財務風險水平。
關鍵詞:金融科技;企業財務風險;金融監管
在貿易保護主義和新一輪科技革命興起的背景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廣泛關注,減少企業財務風險對企業自身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企業財務風險是指企業財務成果與預期經營目標出現偏差,導致企業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資本結構失衡和投資決策非理性是引發企業財務風險的重要因素。市場中存在信息不對稱和委托代理問題,容易造成企業資源錯配和融資困境,降低企業財務穩定性,威脅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與金融創新不斷融合,金融科技取得了日新月異的發展。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金融科技生態白皮書(2020年)》統計,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總額達到374億美元。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將金融科技界定為“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響”。金融科技運用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提供普惠且精準的金融服務,有助于降低信息成本,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金融科技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產生新的金融風險。加之金融科技發展日趨成熟,對其進行有效約束與適當監管是引導金融科技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必然選擇。因此,厘清金融科技對微觀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及其內在機理,對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升微觀主體活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在于:其一,檢驗金融科技與企業財務風險之間的關系,分析金融科技發展是否有助于降低企業財務風險,并將金融監管引入“金融科技—企業財務風險”的分析范式,考察在不同金融監管強度下,金融科技對企業財務風險抑制效應的差異;其二,從市場發展程度、企業類型兩個維度考察金融科技對企業財務風險影響的異質性;其三,采用中介效應模型,基于融資約束和投資效率兩條路徑檢驗金融科技影響企業財務風險的具體機制。
一、相關文獻綜述
金融科技基于提高價值、降低風險等邏輯,以新興科技為后端支撐,通過增加支付手段、改進投融資機制及提升金融效率等途徑[1],著力解決傳統金融中由于風險甄別能力不足而導致的高風險溢價,以及由于成本控制能力不足而導致的高交易成本等問題[2]。從宏觀層面來看,金融科技具有顯著的技術溢出特征,能夠擴大金融服務的包容性[3],降低金融犯罪率[4],提升區域全要素生產率[5],從而促進經濟增長[6],為企業財務穩定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行業層面來看,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的影響尤其顯著。金融科技加劇了銀行間競爭[7],變革了傳統貸款技術,增強了銀行對企業的信貸供給能力[8]。從企業層面來看,金融科技改變了融資[9]和支付方式[10],不僅有助于解決交易雙方的信任不足問題[11],將金融服務邊界拓展至被“大數定律”所忽略的“長尾”企業,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而且有助于促進企業有效去杠桿[12],避免企業陷入財務困境。
金融創新的負面影響體現在過度的金融創新會造成金融市場的無序和混亂,嚴重時還會威脅金融安全。金融創新的錯誤使用或金融部門的違規創新會導致金融風險產生[13]。金融科技并未脫離金融屬性,必然會產生新的風險。首先,金融科技創新本身具有脆弱性,對技術的過度依賴不僅會強化金融固有風險,而且會產生新的操作風險。其次,金融科技鞏固了大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平臺壟斷風險未來可能更加突出,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現象會提高系統性風險發生概率,且金融科技突破地域和行業限制,弱化了屬地監管和行業監管的作用[14]。最后,金融科技產生了新的長尾風險[15],長尾客戶的專業背景知識和決策能力相對欠缺,可能會產生非理性行為。當整體經濟形勢下行壓力較大時,金融風險在多部門交叉傳染的概率會有所上升,經濟波動幅度擴大,增加了企業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企業所處經營環境勢必對企業投融資決策產生影響,使決策者和管理者權衡利潤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兩個決策目標。但金融科技對非金融企業風險的影響究竟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目前還鮮有相關研究結論。此外,就目前金融科技在我國的發展狀況而言,金融市場中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分布并不均勻,導致不同地區金融科技應用和發展不均衡。加之金融市場中不乏“長尾”群體,往往相對缺乏金融素養,風險意識較弱,長期面臨傳統金融市場的排斥。面對當前新一輪科技變革及經濟不確定性的沖擊,企業在追求高利潤率、高增長率的發展模式的同時,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其蘊含的風險卻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監管的錯位和疏漏會產生嚴重后果,給金融市場中的投融資雙方帶來毀滅性打擊,致使企業陷入財務困境,進而有可能產生金融風險。
因此,探討金融科技創新與企業財務風險的關系,無法回避金融監管這一重要因素。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對于傳統金融的監管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技術創新推動下,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效率的同時也加速了風險外溢[16],沖擊實體企業穩定性以及可持續性;由于監管滯后性與金融科技產品迭代快速性的矛盾不可調和,金融科技發展容易突破現行監管框架,導致風險頭寸不斷積累和蔓延[17]。金融監管應使金融創新有序和適度地發展,保持創新和安全的協調與平衡,鼓勵創新的積極因素,消除不利影響。但監管的加強勢必影響金融科技發展:一方面,加強監管無疑有助于防范金融風險發生。政府部門所構建的金融監管機制可以促使金融科技朝著有利于實體經濟的方向發展,規避風險。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創新具有復雜性和易變性特征,與金融監管滯后性形成鮮明對比,不恰當的金融監管也可能束縛金融科技效能的釋放。金融監管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同樣具有兩面性:監管規制不僅有助于事前預防企業進行盈余管理[18]和非理性投資的機會主義行為,而且能夠通過加強負債約束糾正企業資本結構的偏誤[19],從而改善企業財務風險。但是,強化金融監管會損害金融效率,過度監管會增加企業的合規成本壓力,對創新產生擠出效應,會使一些企業放棄應用金融科技的機會[20],阻礙金融科技發揮抑制財務風險的優勢。因此,在監管加強之下,金融科技能否有效降低企業財務風險,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推薦閱讀: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