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國內商業銀行的信貸功能,是為社會各經濟主體提供營運資金支持的重要基礎。國內商業銀行運用信用貸款形式,不僅可以有效地增強資金利用率和流轉率,同時也為社會經濟體系的健康發展提供了積極驅動力。
關鍵詞:國內商業銀行;貸后管理;信貸風險;監督控制
商業銀行在提供信貸服務時,也要重視貸后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加強對國內商業銀行貸后管理的思考來增強其整體信貸服務能力。文章通過對貸后管理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商業銀行貸后管理對策,采取樹立良好理念、健全貸后制度以及保障執行能力等具體措施,以構建并完善商業銀行的貸后管理途徑。
一、國內商業銀行貸后管理問題
(一)觀念錯誤
信貸服務作為一種信用服務形式,其核心是基于信用保障來完成資金供給和回收。這種信貸模式的商業銀行服務體系,由于客群的差異,不可避免會出現信用貸款業務上的差異。在國內商業銀行信貸管理中,就要做好全過程性的管理,避免任何環節出現疏漏,造成資金信貸風險性的問題。在整個信貸流程中涉及最初對客戶的信貸授信、抵質押物的評估、風險等級評價和風險分類,再到貸款發放、貸后資金使用的監測,后期的風險預警處置、貸后風險分類和抵質押物重估,到最后的貸款本息收回,一系列的工作內容繁瑣又量大,給銀行人員帶來不少的管理壓力。在金融體系改革中,由于受到傳統信貸理念的影響,很多商業銀行并未去研究探討新時期的貸后管理方法和理念,仍然沿用著過去的理念,重視貸款業務卻忽視貸后管理,造成不良貸款數額激增等嚴重影響到商業銀行正常運行的情況出現。其實,不良貸款的預防控制與貸后管理密不可分,不良貸款的預防控制是貸后管理的核心內容。國內商業銀行之所以“重貸輕管”,主要是對營運利益的過度追求及對風險成本的忽視。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國內商業銀行面臨著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使得很多商業銀行為了占有更大比例的市場份額,將信用貸款業務作為搶占市場的先機,利用信貸來吸引客戶,目前信貸業務的存量和增量都在商業銀行金融服務項目當中占據較大的比例,很多銀行平均信貸存增量的比例可以達到10:1至10:2之間。與此同時,與信貸業務量劇增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商業銀行在貸后管理方面并未明顯地增加投入,這就造成了商業銀行內部管理機制和資源方面在貸后管理上的捉襟見肘,難以全面有效地滿足信用貸款后續的管理需求。
(二)制度落后
國內商業銀行信用貸款業務的落實需要有制度作為保障。在現有的商業銀行貸款服務運營過程中,很多制度都是在早期金融體制改革時期制定的,制度方面無論是從內容角度看,還是從時間角度看都較為滯后。與現代國內商業銀行信用貸款的實際情況有些難以適用。貸后管理制度當中,缺乏針對現有信貸服務應當執行的授信流程與機制,信用貸款風險預警,授信審批規范以及信用貸款報告等內容,雖然在貸后管理制度中提到了相關內容,但說明不細致,對貸后管理執行的支持力度不足。國內商業銀行貸后管理制度的落后,還大大阻礙了現代商業銀行信貸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制度上在信貸審批和數據分析設計的缺陷,造成了商業銀行在信貸管理中無法及時有效地辨別隱含的授信風險,繼而不良貸款比例有所上升。在制度中對于信貸風險的預警指標表述不夠明確,使得各個商業銀行都依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執行,導致貸后管理實施結果不一致,甚至是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也給國家開展系統性和規范性的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造成了較大困擾。
(三)機制不嚴
國內商業銀行在貸后管理方面,還存在著機制不嚴的問題。商業銀行在履行信用貸款管理職責時,很多管理環節都存在著制度落實不到位、監管不嚴格等情況。信用貸款服務屬于一種持續性的監督管理業務,從貸款申請到審批,從貸款發放到監督,都需要在嚴格有效的機制下執行,才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貸款資金的使用符合規范以及貸款資金的安全性等。但在機制不嚴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貸后管理就難以實現實效性。機制不嚴造成了商業銀行對信用貸款監督和控制能力的減弱,當信用貸款申請人未按照約定使用貸款時,商業銀行無法及時準確地獲得相應的信息,使得貸款的實際使用用途與申請資料不符,造成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國家要求不一致的問題,這不僅降低了資金利用效果,也容易出現資金風險。貸后管理還需要對貸款申請方的信用等級定期測評并實地考察,如果機制不嚴就會出現信用等級與實際不一致的情況,導致貸后監管流于表面化,不能真正地起到監督和風險防控的作用。缺乏嚴格的貸后管理機制,在商業銀行內部容易形成一種資金一旦貸出就算信貸任務完成的畸形狀態,不僅貸款申請人的風險預警信號無法及時化解,同時抵押品無法被有效監管,抵押品變現能力下降或被抵押人不合理使用或存在權屬爭議,最終受到損失的還是商業銀行。
二、國內商業銀行貸后管理對策
(一)樹立良好理念
商業銀行在被賦予社會的過程中,需要積極樹立審慎穩健的經營理念,摒棄各類短期行為和粗放管理,并充分認識到現代金融體制改革已經對商業銀行貸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商業銀行應當真正接納貸后管理成為信貸業務流程的一部分,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商業銀行要對貸款與貸后管理的重要性重新進行認知,將二者放在同等位置上進行全面關注。貸后管理的實效性,對于商業銀行更好地開展信用貸款業務有著積極的作用,而且做好貸后管理,才能夠保證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收益的全面有效實現。在科學的貸后管理思想中,基于現代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和市場競爭趨勢,在建立便捷、完善的風險控制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優化風險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建立針對貸后管控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數據庫,形成風險指標體系。在占據信貸業務市場時,要注重觀念上的轉變,以優質的信貸服務來替代傳統的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粗放模式。通過對信貸申請者的經營和消費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和動態分析,挖掘出客戶的其他潛在金融需求,這樣既提高了信貸資金的安全性,同時也能提高客戶的黏性。在貸后管理中,從貸款申請資料審查開始一直到貸款如期歸還本息的整個流程渠道,都應建立起良好的管理措施,并形成統一高效的管理體系,使納入管理體系的每個信貸業務環節在實踐中都能符合安全性、高效性等要求。貸后管理應緊緊圍繞整個信貸流程活動而展開,與貸前貸中管理前后照應,有理有據可依,形成一個閉合的高效統一規范的風險管控整體。貸后管理的落實上,可以通過建立專業化的業務團隊,將每一個貸款業務作為一個項目實施具體的操作和監督。對貸后管理工作崗位進行具體細分和協調,并加強與客戶的聯系以獲得充分的反饋和追蹤信息,既強化貸后管理與信貸業務的關聯性,又充分掌握了信貸管理信息,并為信貸風險評價提供重要的依據。
推薦閱讀:銀行高級職稱學術成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