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目前有關集團審計上的新應用管理模式有何發展技巧呢?應該怎樣來促使現在審計應用制度呢?本文是一篇審計職稱論文。集團化企業內部審計對于加強下屬子公司的控制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審計對象也由傳統的財務業務轉向風險管理,審計人員不再單純扮演“裁判”,而是轉型為“參謀”,因此內部審計未來的發展道路之上,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審計模式將會是集團化企業轉型的重點方向。
摘要:集團化企業的內部審計主要對旗下子公司的財務狀況、投資管理以及經營活動等方面進行審查核算,是監督評價成員企業和下屬子公司的一種慣用手段。本文從內部審計模式的演變歷史入手,展示了不同時期內部審計的發展歷程,并提出了以風險導向為核心的審計新模式,希望能夠促進集團企業對子公司運營管理。
關鍵詞:集團化企業;新模式;內部審計,審計職稱論文
隨著市場競爭的逐漸加劇,許多企業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不斷進行企業重組合并、強強聯合,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集團化企業。由于集團化企業規模十分龐大,下屬子公司種類繁多且財務資金管理相對獨立,為了監督和評價成員企業的財務狀況、投資管理以及經營活動,集團化企業會定期對下屬子公司開展內部審計,從而掌握旗下公司的運營狀態,因此集團化企業的內部審計對推動整個集團的運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審計論文:《審計研究》,《審計研究》以推動中國的審計理論與實務研究為己任,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百家爭鳴的方針和為審計事業發展服務的辦刊宗旨,在積極探索審計基礎理論的同時,大力倡導審計應用理論研究,密切關注審計實踐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反映、介紹國內外審計理論與實務及相關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及發展趨勢,是審計理論研究人員探討審計理論、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
一、企業內部審計模式的演變歷程
隨著企業視野的逐漸開闊,集團化企業內部審計模式也開始發生了一些轉變,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重要時期。
(1)財務導向模式
財務導向模式是集團化企業內部審計的初級形態和階段。其目標對象是公司資金流通、會計報表以及盈利虧損等財務事項,工作重點以“查錯防弊”為主,功能是檢查財務賬面資料是否齊整、財務資金調度使用是否合理,審計人員在整個活動中中充當著“裁判”的角色。以財務為導向的審計模式只是將審計活動作為集團財務管理的一種附屬手段,并沒有意識到審計活動對子公司運營狀態的評價作用。在這種模式下,集團總部雖然能夠了解各個子公司的財務動態,查處財務賬面中存在的瑕疵及漏洞,然而對于每個子公司的業務發展和生產經營不能夠提出絲毫建設性的意見。
(2)業務導向模式
許多集團化企業逐漸認識到以“查錯防漏”為主的內部審計模式只能夠找出財務問題,無法對子公司的業務發展以及經營活動進行控制管理。鑒于此,1957年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重新劃分了內部審計的范圍,將企業經營業務也納入到內部審計范疇之中,并將放在與會計財務審核同等的位置。業務導向模式開始從單一的監督角色逐漸向評價服務角色進行轉變,目標范圍也不再局限于財務會計領域,而是將其拓展到公司業務之上。
(3)管理導向模式
20世紀末期,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出現了“井噴”現象,企業管理成為當時經濟領域最為常見的詞匯之一。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加強子公司的管理控制,在這一時期,審計重點由以往財務監管、業務評價等事項逐步轉向高層決策、戰略目標制定等管理層面。管理導向模式進一步拓展了內部審計的業務范圍,但凡與企業管理掛鉤的生產、財務、決策、組織等活動統統屬于內部審計范疇之中,審計人員的職能角色也從“裁判”變為了“參謀”[1]。管理導向的內部審計對企業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審查評價,并指出管理活動中的優缺點,最后提出改善企業管理的具體方案和辦法。
二、以風險導向為核心內部審計新模式的探索
以風險導向為核心的內部審計模式是在近十年才被提出來的,2000年IAA再一次定義了內部審計,將其認作為咨詢活動,并且引入了風險管理的全新概念。我國財務部也于2006年出臺了風險導向模式下企業內部審計細則,強調內部審計應當涉足于企業風險管理之中,提升企業風險識別和風險應對的能力。
(1)風險導向模式內部審計的意義
風險導向模式的內部審計是以企業管理風險作為審計對象,所關注的范圍是企業領域內可能存在的一切風險,其作用是幫助企業了解識別風險、評估風險以及管理協調風險。
首先,以風險導向為核心的內部審計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企業風險的評估防范之上,在對企業活動進行審計之時[2],審計人員最先考慮的是該活動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風險所帶來的危害,這樣可以讓企業管理層及時準確地了解到企業活動和戰略決策之中所存在的風險信息,從而定位風險與回報之間的平衡點,使得企業能夠提前對風險進行防范控制,避免損失。
其次,以風險導向為核心的內部審計能夠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一份風險評估報告,從而為管理者做出英明正確的決斷提供依據。審計人員要從企業內部和市場外部兩個方面來評估活動所存在的風險。一方面,審計人員要從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例如財務資金、產品業務以及投入產出比值等方面對企業活動的風險進行評估,對于高風險低回報的企業活動要進行控制管理,從而減少可能存在的風險帶給企業的損失;另一方面,審計人員也要立足于市場,從市場價格波動情況、競爭企業經營狀況和市場發展趨勢等層面對外部市場環境進行風險評估,進一步加強企業風險管理,提高管理者決策的正確性。
最后,以風險導向為核心的內部審計可以幫助管理者完善管理制度,消除企業活動中的潛在風險。審計人員在評價企業活動時以風險管理作為目標對象,能夠找出企業管理領域中各個層面所存在的漏洞,并且對每個漏洞所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讓企業管理清楚地知曉風險的位置和大小[3],從而幫助企業管理者查漏補缺,不斷完善管理制度,防范可能發生的風險。
(2)風險導向模式內部審計的方法及程序
隨著企業對風險防控意識的不斷加深,以風險導向為核心的內部審計已經在當前集團化企業的經濟活動中嶄露頭角,其審計的方法和程序主要分為外部風險環境的分析、企業內部風險的識別以及存在風險的應對三個步驟。
第一,分析外部風險環境。一般來說,外部風險環境主要包括財務資金流通、原材料價格、市場發展動態以及主要競爭對手的運營狀況。例如近期銀行為了回籠資金,屢次提高貸款利率,這一外部環境將嚴重影響企業投資活動,一旦項目投資失敗,企業將會面臨巨額貸款的風險。因此審計人員在進行風險審計時必須洞察外部環境的變化情況,分析外部環境對企業活動的影響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并提出應對方案和策略。
第二,識別企業內部風險。當熟悉了解外部環境以及風險情況之后,審計人員要從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剖析企業管理、生產以及財務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識別企業內部風險,這是企業風險管理的核心步驟。審計人員從企業內部生產、人事、財務等方面著手,對企業各個領域的風險進行鑒定判斷并歸類整理,匯總形成風險監控表,列舉出企業內部風險存在的原因及規避方法,與此同時,企業內部各部門要對照識別出的風險建立完善的風險防范機制,降低風險發生可能性的同時減少風險的危害程度。
第三,應對處理存在風險。內部和外部所存在的風險被識別之后,企業自身就需要對這些風險進行應對處理,一般情況下,風險處理有風險規避、風險轉移和風險接收三種方法。首先,風險規避是風險處理中最為有效的方法,它是通過加強企業管理、完善制度以及法律保障等提高企業自身水平的手段來避免風險帶來的損失;其次,當風險一定存在無法規避時,企業利用合同、保險等方式將原本屬于企業自身的風險轉移到其他組織機構之中。最后,當風險概率較低或者投入處理風險的費用高于風險發生帶來的損失時,企業通常也接收風險,由企業自身來承擔可能發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