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目前有關審計新科技應用的發展模式有什么轉變呢,我們應該如何來促進現在審計新發展狀況呢?本文是一篇審計論文。目前我國審計準則中對確定重要性水平的比例并沒有明確規定。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重要性水平的比例也應該隨之變化,因為公司的規模越大,相比小規模的公司來說,其投資者越廣泛,而且允許錯報或漏報的金額比率越小,其審計風險也會增加,因此其重要性水平的比例應該相應降低,可以考慮變動百分比確定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的確定是一個復雜、可變、相對的過程,要隨著審計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不僅需要審計準則的指導,還需要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但是,審計準則更起到了先導作用,因此,對于重要性方面準則的完善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重要性水平是得出審計結論的重要依據,因此確定重要性水平尤為重要。在確定重要性水平時要考慮哪些因素?本文通過介紹一些案例,談談對于確定重要性水平的思考。
關鍵詞:審計;重要性水平;確定,審計論文范例
注冊會計師在評價錯報對審計的影響時,要運用重要性的概念,重要性水平的確定直接影響了注冊會計師形成審計結論。因此,審計準則中重要性方面的準則尤為重要。但是目前的重要性準則對確定重要性水平的規定比較范范,不能很好的指導審計工作。下面我通過介紹一些案例,來談談我對于確定重要性水平方面的思考。
審計論文:《審計與理財》,《審計與理財》投稿專業:辟有審計、理財的專家視點及“財經論壇”、審計現場、政府、企業、個人的理財平臺、審計財經業內人士的“工作茶座”、展示廣大讀者文化素養的“文苑”等十多個欄目。
一、案例分析
某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人員正在做3家客戶2015年度財務報表的審計計劃。他們先運用不同的計算基礎計算3家客戶財務報表層次上的重要性水平,然后結合其他因素確定了各自的重要性水平。
(1)客戶A
客戶A是一個小規模、私營糧油制品制造商;從銀行借款以滿足經營需要,按照銀行要求定期提供經審計的報表;其供貨商為糧食批發商,糧食的價格一直比較穩定;其客戶為當地居民,產品銷售價格和盈利一直比較穩定。
基于以下原因,審計人員在計算A公司的重要性水平時選擇了上限:財務報表使用者較少,主要是股東和銀行,對公司的情況比較了解;公司的盈利一直比較穩定;企業外部環境比較穩定,供貨商、買方沒有大的變化。對于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而言,通常優先考慮以稅前利潤作為重要性水平的計算基礎,因此,最終確定客戶A的重要性水平為2677元。
(2)客戶B
客戶B是一家規模相對較小的A股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計算機制造、銷售及其他相關IT產業;公司于2009年上市,2010~2013年間高速增長,但受IT行業大環境的影響,公司2014年后稅前利潤增長大幅度下降。
客戶B是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受投資者關注高,因此在計算重要性水平時要選擇下限。公司過去5年的盈利情況和凈資產波動較大,所以重要性水平的計算不能用稅前利潤和凈資產作為基礎;客戶B收人很高,而毛利較低,用毛利為基礎得出的重要性水平太低,不僅會增加審計成本,還會影響審計效率;由于主營業務收人在過去3年間相對穩定,因此,選擇主營業務收入作為計算重要性水平的基礎較為合適,最終確定客戶B的重要性水平為53853元。
(3)客戶C
客戶C是一家從事公益事業的非營利機構;在過去3年中,捐贈收人比較穩定;理事會建立了嚴格的內部控制系統,但該內部控制目前還不夠健全??蛻鬋的主要財務指標有總資產、基金凈資產、總收入、總支出和當期凈收入。對非營利組織而言,不存在追求盈利的動機,因此一般不用當期凈收入、總資產、基金凈資產作為計算基礎,而采用當期基金收人或基金支出的0.5%~2%作為重要性水平??蛻鬋的基金收人、基金支出一直比較穩定,因此,都可以作為計算重要性水平的基礎。另一方面,當用不同基礎計算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時,選擇較低的重要性水平的風險要低一些,客戶C的總收入和總支出分別為15400000、15386000元,因此采用總支出作為計算重要性水平的基礎。
二、案例思考
根據以上審計人員對三個不同客戶的重要性水平確定的過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1、我國審計準則第1221號――重要性第三條規定,對重要性的判斷是根據具體環境做出的。這個說法高度抽象,并沒有進行詳細的說明。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確定重要性水平時,我們要根據被審計單位的性質、經營穩定性、財務信息使用者關注程度、內部控制的健全程度以及主要財務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等因素確定重要性水平。
2、我國審計準則第1221號――重要性第三條規定,判斷某事項對財務報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慮財務報表使用者整體共同的財務信息需求的基礎上做出的。對于財務信息使用者來說,我們在判斷重要性水平時應該考慮審計結論主要被哪類財務信息使用者使用,審計人員在時間和成本的限制條件下,不可能滿足所有使用者的需求,因此,重要性水平應該是在考慮主要使用者的需求的基礎上做出的。當報表使用者范圍較小,且其決策除依賴財務信息外還有其他的信息來源如企業內部管理活動的信息時,重要性水平可以高一些,如A公司不是上市公司,銀行為主要債權人,其對公司情況比較了解,可以使用較高的重要性水平;反之,如果報表使用者范圍較大,且其決策主要依賴公開的財務信息時,審計風險較大,此時重要性水平應較低,如B公司,其為上市公司,股東有公眾,他們只能依靠審計報告進行判斷,因此重要性水平應該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