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現代化運動的最后意義在馬克思看來,應當是人向其本質的回歸和人的全面發展。無論是物質技術上、經濟結構上,還是社會與政治層面上,現代化的目的都在于人的現代化,或人的解放,即人在歷史活動中主體性的發揮。在現代化過程中,人民群眾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歷史活動的主體不斷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卻是一個不可改變的趨勢。
關鍵詞:現代化理論;現代化中國;小康社會
中國正在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開拓和深入,是關于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劃時代創造;展現在世界面前的一個現代化中國的藍圖,是對于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大貢獻。
在面向21世紀的新的時代背景下,“三個代表”思想的提出,進一步提升了關于中國現代化問題的認識和實踐的自覺性。深入探討現代化的一般意義和演進規律,明確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中國的實現道路和正確方向,對于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在21世紀中葉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任務,是十分重要的。
一、世界現代化進程與一般意義
世界現代化進程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戰后以來,隨著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發生和深化,隨著世界在冷戰與競爭中壓力加劇,現代化意識和價值取向在不同類型的國家 都得到了強烈表現,并在實踐上演化為20世紀世界現代化的不息浪潮。在“和平與發展 ”成為時代主題的當今世界,不僅發達國家為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而繼續把現代化推到戰略高度,許多欠發達國家也提出了拒絕落后、注重發展的現代化目標和方案。現代化在 實踐上構成席卷全球的壯觀景象,在理論上形成廣闊的研究領域。
在現代化進程中,對現代化的認識更加深刻。應該說,僅從經驗上感受現代化,還不能掌握其實質,只有從理論上把握這一概念,才可能避免實踐上的偏移。關于現代化的概念雖然存在千百種表述,其內涵也不盡相同。但從理論上形成對于現代化的一般認識,是有必要的。
一般來說,現代化是以近代工業和科技進步為推動力,實現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過程,這一過程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及社會制度等各個領域和層面,并引起社會結構和歷史主體的深刻變化。在現代化過程中,不斷發生在其中的主要特征,被稱為現代性。現代性實際上構成了現代化運動的階段性結果。從目前對現代化的理 解來看,現代性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生產社會化。生產力的發展是現代化進程的根本動力和標志,而生產社會化所表示的一定高度的生產力即現代生產力,是區別傳統的以小農、分散的生產及其水平的。它是現代化過程中最根本的最活躍的因素,是決定其他方面進步的第一位因素。在不同時期所表現的生產力發展尺度上,又區分為工業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等不同水 平。
——經濟市場化。現代經濟是一種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經濟類型,其基本模式必然是對社會資源實行市場配置,即市場經濟。當然,由于其實際形成中的特點,以不同國度相區別的市場經濟形式存在種種具體的差異,但在現代化過程中,經濟市場化(并且是與經濟全球化相聯系的)則是其實質的東西。
——城市化。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移,傳統的鄉村或逐步建成現代城市,或為城市化所改造,舊時代遺留下來的城鄉差別在逐步消失。城市化不僅是居住地的轉變,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轉變,是工業化過程所造成的物質生產方式延伸到社會生活、直至精神生活方面的一系列轉變過程。
——政治民主化與法制化。社會的物質技術和經濟結構的進步,亦將在上層建筑領域引起相應變化,政治民主化與法制化一步步提上現代社會的建設日程,并成為現代社會的制度規范。隨著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未來社會將更加重視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且在制度文明建設中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