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寓言無疑是受小學生歡迎的一種文體,它短小精悍,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化的手法,表達一個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寓言教學理應讓學生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并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寓意。而做到這一點,有賴于教者對以下諸多關系的熟諳及各種頭緒的厘清,以謀求統一,形成合力,從而達到相融無痕的境界。文章發表在《中學課程輔導》上,是教育論文發表代理范文,供同行參考。
一、得意與得言
意,即文本的內涵;言,即文本的語言。意與言,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寓言教學既要得意,也要得言,二者是和諧統一、相互促進的??稍趯嶋H教學中并非如此,主要表現為“重意輕言”。對寓言內容的理解、對寓意的探究,教者是不遺余力,使出渾身解數,唯恐有所遺漏;而對故事語言的品味、感悟則常常是一帶而過,以致在課堂上出現了“直奔主題”的教學傾向:即在文本還未深入研讀、角色形象尚未有具體感受、語言未曾細細品味的情況下,便迫不及待追問學生文本的寓意,其結果或是問不出所以然,或是理解膚淺,甚至誤解寓意。教者對此往往也是一籌莫展,只好越俎代庖,干脆將寓意和盤托出,告訴學生。如此教學,又哪有一絲“語文”的影子?
“得意”固然是寓言教學的重中之重,但若不建立在“得言”的基礎上,便成了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這樣,學生對寓意的感悟就失去了依托,所謂的道理充其量不過是干巴巴的“筋”而已。“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言”是“皮”,“意”是“毛”,“得意”必先“得言”,言意兼得,這才是雙贏的。
也許有人說,寓言的語言明白如話,描寫也是粗線條的,沒有必要在品味語言上花時間。對此觀點,本人不敢茍同。寓言雖然情節簡單,描寫也不可能細膩,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栩栩如生,這是何故?毫無疑問,這是語言描寫的功勞。所以,引導學生感受寓言的形象,必須抓住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的詞句進行品味揣摩,舍此別無他途。
如《狐假虎威》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老虎跟著狐貍朝森林深處走去。狐貍。”教學中若能關注其中加點的詞語,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表演、評議等方法進行感悟,學生自然能入情入境,充分體會到狐貍的狡詐、做作及老虎被蒙蔽的神態,這就為學生理解、概括寓意奠定了基礎,做好了鋪墊。
二、審美與審丑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屬于語言藝術的范疇,寓意性是寓言最基本的美學特征。它通常以簡單的描寫寄托生活的真理,寓諷刺、勸諭于生動的形象之中,使人獲得啟示和教益。例如,《守株待兔》是對經驗主義的諷刺,《牧童和狼》是對說謊者的批評,《蝸牛的獎杯》是對驕傲自滿、不思進取者的揶揄。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通過讀、思、議等方法,由表及里,去偽存真,逐步感悟其深刻的寓意,從而獲得生活的真諦和審美的享受。另外寓言常構思奇妙,想象豐富,筆調幽默,語言精湛,體現了語言藝術的形式美,也必須引起教者的關注和重視,并能以語文的方式引領學生去體會。
我們也應認識到,解讀寓言不只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審丑的過程。丑代表著人性的負面,是與美相比較、相對立而存在的生活樣態,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扭曲與異化。寓言中的角色不少是反面的,具有兇殘、強橫、虛偽、狡詐等性格特征,其形象或表現是丑的。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寓言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去“審丑”?,F代丑學創始人羅森克蘭茲說,“吸收丑是為了美而不是為了丑”。因此,教者應通過巧妙的方法,揭示出丑的內在本質,使學生從中獲得正確的審美評價,以激發他們憎丑愛美的情感體驗。
但在教學中,對丑的“人物”形象的解讀須點到為止,不必作深層探究,否則就可能適得其反。例如,對《狼和小羊》一文的結尾——“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某教師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充分想象,探討狼是如何咬死小羊的。學生的發言甚為“精彩”,有說咬斷小羊喉嚨的,有說用爪子劃破小羊肚子的,還有說大口大口撕咬小羊的皮肉的,不一而足。對此,執教者也頗為滿意。其實,這種充分暴露“人性”陰暗面、大肆渲染血腥恐怖場面的做法有無必要?會給小學生帶來什么樣的負面影響?教者顯然是缺乏考慮的,因此這是一個得不償失的“蛇足”和敗筆。設若教者在此處稍加點撥,使學生再次認識狼的兇殘本性,并將愛與同情的種子悄然撒入他們的心田,那該有多好啊!
總之,寓言作品中的審丑應當與審美相結合,并且以審美為最終目的。只有這樣,審丑才能走出陰暗的泥淖,化丑為美,發揮其應有的育人功能。
三、簡約與豐滿
寓言言簡意賅,語言上較為簡約,意蘊卻極為豐滿。與此相適應,寓言教學也應做到簡約而豐滿。簡約,是指從目標到環節,從方法到語言不蔓不枝;豐滿則指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對寓體進行充分感悟,扎實品味,對寓意能深入探究,多角度思考,從而使學生的理解由淺入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簡約與豐滿并不是對立的,簡約,才能為實現豐滿留下空間。
有教師在執教《自相矛盾》一文時,只抓住一個“戳”字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讀懂一個字,讀出語言上的破綻,讀懂文本蘊含的寓意。但在簡約干凈的教學環節中,卻又分明讓我們感受到豐滿的教學細節:一問“課文寫的用什么戳什么?”二問“如果矛戳不穿盾,說明什么?”三問“如果矛戳得穿盾,說明什么?”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楚國人“夸口”的語氣。最后討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結果會怎么樣呢”這一提問后楚國人的表現。其間,教者抓住“羞愧”“后悔”“忠告”這三點,通過恰當的、藝術的引領,使得簡單的內容變得豐滿了,模糊的人物變得清晰飽滿了,故事所蘊含的寓意也就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來了。
因此,提倡簡約,是刪繁就簡,“簡”就是摒棄繁瑣的提問與發胖式的分析,留下“主干”和“中心”,并以此為前提,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最簡單的線條拉動最豐富的材料,讓學生在與文本、與老師、與同伴的對話中,感受形象,悟情明理,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智慧的啟迪。
四、方法與得法
小學階段的寓言大多情節簡單,語言淺顯易懂,寓意也較為明朗,因而不少教師在教學中總是沿著既定的思維方向,或按照固定的教學思路來展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程式化的、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而這正是語文教學的大忌。教學是一門藝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如何才能得法呢?筆者以為,教者須以文本的實際和學情為抓手,以精心預設教案、學案為基礎,以加強課堂調控為關鍵,努力拓寬教學思路,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到推陳出新、不落俗套,這才能提升教學品位,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這一點,也是檢驗教師學識素養和教學功力的試金石。
比如,同是執教《伊索寓言》一課,有兩位教師的教法大為不同。因本課的三則寓言大同小異,都是先講故事,再點明寓意,第一位教師就按照感知大意——感受形象——感悟寓意的思路,按部就班地教學,教法上也是同出一轍。而第二位教師則不然,三則寓言教法各不相同:教《狐貍與葡萄》與第一位教師大致相同,教《牧童和狼》則采用了變序教學法,先找出本文的點睛之筆,即故事的最后一句話:“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再引導學生抓住這一點學習故事,感悟牧童如何“一貫說謊”,“沒有人相信”的言外之意,此舉使學生保持了對文本的新鮮感,學得饒有興致。教《蟬和狐貍》時,則采用了“組織自學——匯報交流”的教法,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發言積極,討論熱烈,你一言我一語,課堂上不斷碰撞出情感和智慧的火花。顯然,兩位教師的教法,孰優孰劣是不言自明的。
再如,在揭示寓意這一點的教學處理上,也有高下之分。平庸者方法呆板生硬,缺少彈性和靈活性,有的啟而不發,有的僅“授之以魚”,有的則干脆“灌輸”。而高明的教師則機智靈活,隨機應變,不僅給學生以“金子”,還給予“點金術”或“金手指”:以語言描寫見長的文本則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品味揣摩,感悟形象,升華認識,得出寓意;情節曲折、對話較多的寓言,就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或進行表演,在情感體驗中自然悟出寓意;對文中留白較多的寓言,則引導學生充分想象,加深對寓意的理解……總之,若能從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教法,既不因循守舊,也不嘩眾取寵;既注意繼承,又敢于創新,寓言教學自然會異彩紛呈,春色滿園。
五、務本與拓展
幾年前,張慶先生針對語文教學的時弊,曾提出“務本”一說,對糾正“無度拓展”的教學傾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寓言教學也同樣需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不少教師草草教完一則寓言,便玩起了“拓展”的花樣:或對寓意大加發揮,深挖一通,讓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似乎不如此便顯示不出教者的水平;或補充另一篇寓言來學習,美其名曰“比較閱讀”“拓展閱讀”……種種做法,不一而足。
寓言教學當然需要拓展,但這必須建立在學好當下文本的基礎上,否則就是本末倒置,喧賓奪主。而且即使有拓展的必要,也必須做到“有效”“適度”這兩點。所謂“有效”,指從實際情況出發,以拓寬學生視野、加深對文本寓意的理解為目的,而不是為了拓展而拓展。如一教師在教《蟬和狐貍》一文即將結束時,出示了一道課后練習題:“為什么《狐貍和烏鴉》里的烏鴉會受騙,而《蟬和狐貍》里的蟬卻沒有受騙?”讓學生討論,這一教學環節是建立在學生把握寓意且學過兩則寓言的基礎上,是對當下文本的橫向拓展(兩則寓意均選自《伊索寓言》),是對教材編者良苦用心的體察,以加深對“人物”形象和寓意的認識為宗旨,因而是有效的。
而所謂“適度”,一是指對寓意拓展的深度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范圍之內,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二是用于拓展的文字材料的數量應恰如其分,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否則就是“無度”,是“肥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園子”,這樣的拓展不要也罷。比如,一教師執教《誰的本領大》一課,教學近乎完美,學生也已悟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正確認識自己,看待他人”這一寓意??山陶卟⑽淳痛舜蜃?,而是繼續組織學生深入討論,力圖拓展寓意,使他們悟出“勇敢地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華也應受到尊重和鼓勵”這更深一層的道理。結果可想而知。因為這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苛求了,畢竟他們的思維品質是無法與中高年級的學生相提并論的。
以上是對寓言教學的幾個對應關系的哲學思考,除了上述列舉的,還有接受與探究,預設與生成,短與長,淺與深,等等,也都值得思考??傊挥欣眄樍松鲜鲫P系,才能澄清問題,解決教師在教學策略等方面的偏差,提升教學智慧,創造出精彩絕倫的寓言教學課堂。
教育論文發表代理須知:《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半月刊)創刊于2011年,由山西省新聞出版工作者協會主辦,江蘇省中小學教師培訓學會承辦,是全國優秀教育期刊,以其“專業性、針對性、實用性、互動性”深受廣大師生歡迎,被譽為“課程輔導第一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