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藝術概論是藝術設計類專業必修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其教學內容廣泛,概論抽象,理論性強。單純的理論講授和將掌握知識點作為主要教學目標,會使偏重技能學習的藝術設計類學生對課程缺乏學習熱情與興趣,難以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當前,后疫情時代和“教育新基建”背景下,新的學習方法與教育模式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思考。文章試圖在藝術概論教學中,引入人才培養“新基建”對課程的要求,關注和利用教育新基建的技術紅利,通過對課程教學現狀的分析,結合專業特性,構建“互聯網+翻轉課堂”“思政+理論+專業實踐”的多維度立體教學新模式。具體從內容調整規劃、教學組織設計、教學過程實施、教學成果評價等方面切入,進行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旨在優化教學結構,幫助學生提升藝術素養與審美鑒賞力,指導學生藝術創作與設計,賦予學生自我學習空間與自我知識構建的過程空間。
【關鍵詞】教育新基建;藝術概論;教學模式;實踐探索
一、“新基建”與“教育新基建”的內涵
“新基建”是目前我國經濟與民生發展領域中最受矚目的社會熱點,被視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這一概念源于2018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的“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1]2020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對“新基建”概念和內涵做出正式的解釋。新基建是涵蓋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引領傳統基建轉型、升級、創新的新一代基礎設施體系。[2]“新基建”是黨中央面向未來科技革命、經濟高質高速發展需要,而提出的具有戰略意義的行動方針。
“新基建”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科技發展與產業變革的重要支撐點,其引發的新領域、新經濟、新技術,為我國高校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全新的時代場景。因此教育部及教育專家學者們提出建設“教育新基建”,加快構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教育新基建”的內涵可包括兩個層面:其一,外部技術層面,借助新技術在原有基建體系內進行升級;大力投入5G、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云技術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關注現代信息技術為教育賦能,加強線上教育教學平臺與資源的建設應用。其二,內涵要素層面,構筑人才培養的“新基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同志在2021年4月1日召開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全國高教處長會上,做了題為《夯實教學“新基建” 托起培養高質量》的重要報告,其中對抓好人才培養四項“新基建”做了深入闡述,即抓專業質量,其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抓課程質量,其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抓教材質量,其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劇本;抓技術水平,其是學習革命的關鍵突破。
二、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藝術概論課程作為基礎理論必修課,對藝術設計類學生有著重要的意義,但由于藝術原理的抽象性,學生理論基礎的差異性,在實踐教學中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
從課程性質分析,藝術概論屬于純理論類課程,課程內容龐雜,學科交叉性強,涉及面廣,藝術原理性較為抽象。而藝術設計類學生普遍文化基礎相對薄弱,本科教學中技能技法訓練課程占主導,學生逐漸形成了注重形象思維與感性表達的習慣,邏輯性與思辨性不強,對抽象略帶艱澀的理論感到乏味,難以理解。在有限的課時中,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無法像專業技法習得那樣立竿見影的呈現,這導致學生們對該課程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或秩序差,嚴重影響課程教學目標高質量達成。
從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分析,作為藝術理論體系的先導性課程和藝術專業最重要的理論課程之一,“藝術概論”長期沿用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3]在課程教學中雖然多媒體教學設備普及,教師多以課件做主要授課媒介,但教學過程中依然以教師為中心,以口頭講授與知識灌輸為主,不注重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課堂缺乏新意與樂趣,學生的主體性未有顯現,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此外,配合藝術原理與規律的講授,使理論簡單易懂,讓學生形象化、通俗化的理解,教師常常使用案例教學法。但在案例使用中,也存在浮于表面的“看圖說話”式的教學現象。教學中雖然使用大量的故事講述與案例分析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但教授過程中切入點小,就事論事,容易將理論扁平化、簡單化,缺乏對理論的引申,學生僅簡單獲得知識斷面的單一認識。課堂看似熱鬧,但并未引導學生構建系統化、結構化的理論知識體系,形式大于內容。此外,課堂的開放性不足,師生對多種教學資源(例如網絡平臺)關注度與利用率不高。
從教學評價與考核分析,目前藝術概論課程的教學效果考核相對單一,主要以期末閉卷考試方式為主。測試內容多為知識點的還原記憶,對具體藝術問題與當下藝術現象缺乏有見地的獨立思考。卷面測試形式大致包括填空題、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與論述題。客觀題所占分值較大,綜合性、開放性的主觀題所占比較少。單一的考評方式,使學生沒有相應的考評壓力,在平時課堂上主動探究少、被動填鴨多,考試前臨陣磨槍,突擊硬背。記憶力強且勤奮的學生能將課本上的知識點背誦下來應付考試,但考試后能真正走進內心的知識不多,能夠達到學以致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記憶力欠缺的學生會出現考試亂寫或不寫的情況,嚴重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與理論探究的興趣。這種忽視過程僅重視結果的、單一的考評方式對師生均有一定的傷害。
(二)落實“立德樹人”與“課程思政”任務的具體路徑
課程是教育最微觀的問題,但解決的卻是教育最根本的問題,課程改革更應該以國家政策為導向,順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7年12月,教育部黨組發《高校思政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也指出“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高自身政治素養,……”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4]這些文件和講話中提出的人才培養性質與方向,要通過每一門具體、可操作的課程來實現,同時對課程的建設與改革也提出了新的目標與要求。
推薦閱讀:小學勞動教育論文題目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