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課堂“真鏡”是戴繼華老師提出的概念,具有真教、真學以及有境三大特征,強調在語文教學中突出自然、深切、真切以及韻味,意在引導語文教學回歸本真,突出語文的人文性,最終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本文對課堂“真鏡”進行闡述分析,并具體探究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課堂真境。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真境 策略
當前,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催生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業內學者以及一線教師都在求新求變,將教學創新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盡管當下進行的教學改革的確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然而從實際教學來看,這些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過于強調語文的工具性。
語文與其他科目不同,不僅是一門技能課程,注重實踐,同時也是一門心智課程,強調體驗,語文教學的最高目標應當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課堂“真境”的提出為當下的語文教學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在運用新理念、新模式以及新技術的同時,對于傳統的語文教學也不能全盤推翻,應當尋求二者的平衡,進而使語文教學回歸本質。
一、課堂真境的內涵
戴繼華老師對于課堂“真境”的定義是:“以語言為能源庫,以意旨為原動力,以情思為神經元,并有機融合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臻至和諧、美好、愉悅的課堂生態。”課堂“真境”應當涵蓋四個維度,即自然、深沉、真切以及韻味。
所謂“自然”可以理解為不造作,就是指教學手段、教學設計以及教學過程當中師生都是本色出演,不必刻意追求教學創新,不必非要運用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不為創新而創新,一切自然而然。所謂“真切”包括三個層面,其一在“理”,即教師選用的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設計都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符合學生的學情,符合客觀規律。其二在“事”,要求教學過程中應當回歸初始,去掉表演的成分,一切都從教學實際出發。其三在“情”,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對話、態度要和諧、真誠,既不相互對立,也不相互討好。所謂“深沉”,要求課堂教學要有深度,在工具性的基礎上向人文性延伸,要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獲得一定的感悟或者情感體驗,同時教學氛圍要和諧。所謂“韻味”則要求課堂教學要具有藝術性,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手段多元化,巧妙進行教學過渡,讓教學活動更有內涵。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堂真境的實踐策略
1.真教
何謂“真教”?按照筆者的理解,“真教”即為教師真心熱愛教學、熱愛語文、關愛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從“無知”到“有知”,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收獲知識或感悟。因此,筆者認為教學活動應當是結果論,而非過程論,只有當學生的學習需求被滿足,教學才算成功,否則即便教學過程天花亂墜,但學生毫無收獲或者收獲甚少,也是一次失敗的教學活動。
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應當先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可以設計幾個問題,然后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確定學生的學習需求后,教學內容設計自然有據可依。若教學設計完全依靠教師的臆想或者猜測,則必然成為無根之木,無水之萍,難以有效切合學生的需求。同時,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備課活動,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完善課堂教學體系。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教學目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教師應從知識與技能、教學方式和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內容的掌握,并將學習的語文知識轉化為技能,進而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以課文《最后一課》為例,首先,筆者對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得出本班學生具有較強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語文知識基礎也相對較強的結論,結合本班學生特點和《最后一課》教材內容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筆者從三方面設計了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能夠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含義,理解文章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2)教學方法與過程:啟發式教學。提問式教學。(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學習語文知識的意義,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總之,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案的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凸顯教學目的,保證真教的實現。
2.真學
所謂“真學”,即學生的學習過程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收獲相應的知識,獲得獨特的感悟。這不僅僅針對學生,同時也針對教師,學生受限于自身的知識水平以及閱歷,要做到“真學”,需要教師的引導,因此作為教師而言,教學目標的設計不能僅對標考試要求,而是要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分析,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深層次含義。因此,教師應充分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以學生個體發展需求為前提,通過追問的方式,將課內知識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以此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充學生知識儲備。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延伸知識點時,要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實現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科學化。比如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時,筆者提問“‘歸來倚杖自嘆息’中的‘嘆息’”是在嘆息什么?有學生答道:“作者嘆息的是屋頂茅草被刮飛,還讓一群小孩搶走了,感嘆生活困苦。”顯然這名學生基本讀懂了這首詩的表層含義,此時筆者又問:“除此之外,大家認為作者的‘嘆息’中還包含哪些意思?”由此引導學生逐步對詩文進行深入理解分析,最終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嘆息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嘆息年老體衰,生活困苦;二是嘆息時局動蕩,底層的人民受苦受難;三是嘆息自己對于國家的走向以及人民的痛苦無能為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由對詩文產生更為深入的認識,體會到作者的家國情懷。
3.真說
戴繼華老師在關于“真境”的闡述中說道:“真境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狀態應當是本色、清新的,沒有預演或者表演的成分。”真說更有助于學生自身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基于此,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應當通過鼓勵的方式,引導學生表達真實的想法,教師適當進行點撥和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惑。
在學習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在此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讓學生闡述自己的看法或者感悟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表達平臺,有學生說道:“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了自己對于和自己同樣困苦的底層人民的同情與悲憫,其家國情懷感人至深,但是作者自己本身無力改變現狀,那么這首詩也僅僅只是一首詩而已,為什么很多人對這首詩推崇備至?”通過這名學生的表述,我們可以看出其顯然進行了獨立自主的思考,并沒有因為杜甫詩圣的身份而人云亦云,而是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和不解,筆者沒有直接否定這名學生,而是以此為辯題,組織學生進行了辯論。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學生達成了共識,認為這首詩被推崇備至并不僅僅因為其是詩圣的大作,而是其中表達的家國情懷影響了無數后人。問題的答案或許很重要,但是筆者認為學生敢于表達的精神更重要,只有讓學生敢說、真說,才能讓學生形成自主思考的習慣。
總之,戴繼華老師的“真境”說的確讓人獲益良多,語文教學不應當僅僅是一門技能課程,人文性才是語文的核心價值,而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具備彰顯“真境”的情懷以及實踐“真境”的勇氣,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悟、有所得。
參考文獻:
[1] 戴繼華執教,陳明華、曹津源等《“真境”,別樣的課堂風景—〈伶官傳序〉》一課教學與評析》,《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9年第7期。
[2] 馬雅《論初中語文教學中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3] 戴繼華《真境:語文課堂的應然追求》,《江蘇教育》2017年第5期。
[4] 龍清英、向昌發《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堂互動模式管窺》,《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年第36期。
推薦閱讀: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