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研學旅行線路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將各個研學旅行地點串聯成為一個完整的線路,是旅游線路和學生實踐知識的線路,也是各類研學活動、研學課程的載體。鄉土研學旅行線路就是在學生所在的家鄉選擇研學旅行地點,形成一個體現本土特色的旅行線路。它能夠加深學生與自然文化的親近感,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隨著中學新課程的不斷發展,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已成為一種新的形勢。地理實踐力作為中學生核心素養之一,是地理課程目標改革的新指向。依托烏蘭察布市的鄉土地理資源,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為目標,開發設計出了適合中學生的研學旅行線路。
關鍵詞:研學旅行 線路設計 紅色旅游 鄉土資源
1 鄉土研學旅行與地理實踐研究
利用鄉土地理資源開展研學旅行,不僅有助于學生深人了解當地的生活環境,提高其區域認知素養,還可在旅行學習過程中通過對該地的考察,培養地理實踐力,發展綜合思維。
1.1 鄉土研學旅行提升學生地理實踐的興趣和情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地理實踐教學環節中,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鄉土研學旅行就是以學生的生活區域作為實踐調研對象,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應用地理學知識解決和發現問題,讓學生在親身經歷和積極實踐中,帶動地理實踐興趣和意識的提高,同時提高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1-3]。
1.2 鄉土研學旅行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思維
鄉土研學旅行就是在學生較為熟悉的環境中,讓學生以地理的視角去認識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實踐活動。在研學旅行中,學生需要有充足的知識準備,在邊走邊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應用課堂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推廣,用地理的視角看家鄉,逐步培養完善學生的地理實踐思維能力[4-5]。
1.3 鄉土研學旅行磨煉學生地理實踐毅力
研學旅行并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需要經過精心設計、多方考慮才可以進行的。在研學旅行中,學生不僅需要有充足的理論知識儲備,還需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準備。因為,在研學途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學生需要自發地解決問題,通過研學旅行可以磨練學生的地理實踐毅力[6-7]。
2 烏蘭察布市研學旅行線路設計
烏蘭察布市坐落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素有“中國草原避暑之都”“中國薯都”“風電之都”和“草原博物館”等美譽。旅游資源條件良好,擁有格根塔拉、輝騰錫勒、察哈爾火山草原三大草原;岱海、黃旗海兩大湖泊;岱海溫泉、察哈爾火山溫泉;集寧戰役紅色紀念園、綏蒙革命紀念園、賀龍革命紀念館等紅色旅游資源,以及蒙古族風情、地方民俗、文物古跡等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依托豐富的人文和自然地理資源,在實際教學中,可采用案例教學法將資源與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體驗自然情境,更好地認識、理解、運用周邊的地理事物,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依托烏蘭察布市的地理資源,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為目標,為中學生開發設計了“中國薯都”之旅、“草原博物館”之旅、“察哈爾蒙古族歷史”之旅和“紅色研學”之旅四條研學旅行線路。
2.1 線路一:烏蘭察布市的農業區位特色——“中國薯都”之旅
中國薯都馬鈴薯博物館—察哈爾右翼前旗黃旗海鎮馬鈴薯種植基地。新一輪課程標準中的“地理2”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分析農業區位的影響因素,掌握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和形成條件;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烏蘭察布市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種植方式已經實現了由過去傳統種植到現代化種植轉變,馬鈴薯的種植與該區域獨特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以“馬鈴薯”農業種植為線索,設計一條研學旅行線路,讓學生立足家鄉本土地理資源,了解馬鈴薯種植歷史與發展歷程,理解綜合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實現學生生活經驗與地理知識的融合。
第一站為參觀中國薯都馬鈴薯博物館。位于察右前旗京蒙產業園區,建筑面積為3 000 m2,分為上下兩層。博物館內用“3D打印技術”演示了馬鈴薯從發芽生長到開花結果的生長全過程,還使用智能機器人語音講解、體感互動、知識問答等先進的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示了馬鈴薯的歷史、發展、現狀,以及生產全過程,極具趣味性和體驗性。學生通過參觀中國薯都馬鈴薯博物館,理解農業的區位選擇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
第二站為察哈爾右翼前旗黃旗海鎮馬鈴薯種植基地。實地考察馬鈴薯的種植環境,選擇察哈爾右翼前旗黃旗海鎮作為考察區域。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近距離觀察研究馬鈴薯的生長環境。馬鈴薯性冷涼,喜低溫,耐旱、高肥,適合在有機質豐富,地形高或平坦的土壤環境中種植。學生通過實地考察馬鈴薯生長所需自然條件,理解農業生產的自然區位因素有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2 線路二: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草原博物館”之旅
谷力腦包地質遺跡保護區—涼城岱海—蘇木山森林公園—烏蘭哈達火山地質公園—輝騰錫勒草原。中學地理教材多個章節中都有關于地質地貌、地域文化、旅游資源等有教學要求。烏蘭察布市在我國地勢劃分中處于第二階梯,地貌類型復雜,從南到北,主要由丘陵臺地、陰山山地、烏蘭察布丘陵和內蒙古高原組成,其中烏蘭察布市最高點蘇木山主峰海拔2 349 m。地貌類型復雜,丘陵、山地、火山與熔巖臺地分布十分廣泛。烏蘭察布市悠長的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在景觀上都有體現。
第一站為谷力腦包地質遺跡保護區。保護區位于察哈爾右翼前旗土貴烏拉鎮北,東臨達爾登大道與黃旗海相望,北距烏蘭察布市市區15 km,面積兩萬余平米,區內玄武巖柱形成于新生代晚第三紀中新世,距今大約2 000萬年,由基性火山熔巖噴發均勻快速冷卻收縮形成的六方柱狀巖體,極具觀賞價值,是青少年地學知識普及和地質遺跡觀摩旅游的較好場所。學生通過觀看地質遺跡,加深對地質構造與地質的識別能力。
第二站為涼城岱海旅游區。岱海是主要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多數的動植物在這里棲息,涼城岱海旅游區也是內蒙古中西部面積最大的旅游區,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大內陸湖,據史書記載岱海曾是康熙皇帝多次巡游的地方,并為其賜名“天池”,因而“草原天池”的美譽便是由此而來。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走訪的形式,了解濕地自然保護區基本狀況和存在問題,觀察濕地環境和鳥類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和人地協調觀。
第三站為蘇木山森林公園。公園內黃石崖海拔2 334.7 m,是烏蘭察布市的最高峰,山上怪石嶙峋,形態各異。同時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人工林場,有豐富的植物種類,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植物王國,其中珍貴動植物品種極為豐富,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與醫用價值。學生在通過攀登到最高峰,培養學生探索自然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在研學旅行途中,學生可以利用等高線的知識,繪制蘇木山的等高線圖,培養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要求學生觀察各類巖石,認識判斷巖石類型。
第四站為烏蘭哈達火山地質公園。烏蘭哈達火山是第四紀晚期火山作用的產物,同時也是內蒙古高原南部的最年輕的火山,由于特殊的形成原因在這里形成了多種奇特的景觀地貌,火山、草原、溫泉、湖泊、濕地等。學生能夠通過考察,解釋地貌形成原因,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第五站為輝騰錫勒草原。氣候以中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多高山草甸生長的動植物,輝騰錫勒草原也是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典型的高山草甸草原之一,主要的景點有黃花溝、“九十九泉”。由于受當地的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影響,這里也是建立風力發電的最好場所。學生通過感受大草原的遼闊,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操,認識草原的地貌形態。
2.3 線路三:“察哈爾蒙古族歷史”之旅
烏蘭察布博物館—察哈爾民俗博物館—興和長城遺址。中學地理教材中有多個章節有關于區域文化背景、歷史演變、地區飲食習慣、服飾搭配、宗教信仰等的教學要求。烏蘭察布歷史上就是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匯交融的地區,擁有悠長的歷史文化。其中察哈爾文化內涵豐富,積厚流光,察哈爾部保護汗宮并管理宮廷內務,因此他們熟悉并傳承蒙元文化,后在長期的歷史中不斷積淀,生產和生活中不斷的傳承,形成了今天的察哈爾文化。
推薦閱讀:中學地理老師評副高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