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轉換動能,提速效能,實現了高速發展,教育領域信息化教學就是要利用信息化資源實現課堂教學的創新,來適應快速發展教育教學的需要。在攝影課堂中,運用智能手機終端、翻轉課堂、VR技術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從而實現攝影課堂的信息化教學。
〔關鍵詞〕信息化;攝影;教學
一、傳統攝影課堂分析
(一)現有教材分析 現有傳統紙媒教材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教學內容、形式單一。紙媒教材教學內容較為狹窄,囿于出版者們知識結構的局限性,紙媒教材在橫向上與其他知識種類融合深度不夠。紙媒教材在形式上缺乏錄像、聲音、音樂、圖像等形式,顯得教學內容和形式單一,難以調動學生自覺學習教材內容的積極性。二是信息容量小。傳統紙媒教材教學知識點容量有限,知識點延伸的廣度也受到一定的制約。攝影課程是一門可視性較強的課程,在相關的知識點上缺少相應的攝影作品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知識點的吸收和掌握。三是更新速度慢。紙媒教材的更新速度較為緩慢,知識點的梳理和結集出版要耗費較長的時間。攝影和科技聯系緊密,在紙媒出版過程中,最新的攝影技術又在發展,所以紙媒教材與現實社會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四是學習方法枯燥。攝影教學操作屬性強,絕大篇幅都在論述攝影理論知識,可參考的操作步驟方法不多,好一點的教程會附帶一片光盤,學生只懂得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生疏,學習方法枯燥,導致學生不想動手,越是不動手越是不會操作,這樣會形成惡性循環。
(二)現實學情分析 以影視系2018影視合成專業為例,這一代學生是互聯網的老客戶,網絡對生活的影響在他們這一代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移動互聯網滲透到了人們的方方面面,課堂也不例外。現在,學生人手一臺智能手機,生活也離不開手機。傳統課堂中教師禁止學生上課使用手機。但在信息化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手里的手機,變玩為學。將手機引入課堂,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認識到手機不僅僅是手里的一個“玩具”,更是學習專業的利器。
二、信息化攝影課堂分析
(一)教程豐富,更新及時 為了更好地探討攝影課程教學信息化,我們以《攝影基礎》課程中“三分構圖法”知識點為例。攝影構圖學是攝影基礎課程,是體現一個攝影師最基本的攝影技能和審美素養。在攝影應用軟件——“圖蟲”中,有海量的攝影教程。教師申請賬號,發表文字,按照個人教學計劃將每一節課的知識點圖文并茂地上傳至軟件,學生在課前就可以瀏覽本節知識點并做好課前預習,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下面留言,并且可以發郵件給教師,教師即刻在留言區回復學生疑問,提高學習效率。除此以外,軟件中還有許多教程可供學習,并且這些教程更新速度非常迅速,最大貼近當下用戶的需求。
(二)大眾點評,博采眾長 分享是移動互聯網最大的創新,使用手機“圖蟲”軟件教學可以將作業實時上傳到分享平臺,關注的同學和教師可及時查看,并且能夠與作者互動,分享作者的拍攝思路和拍攝技巧,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扁平化。學生按要求把《三分構圖法》作業發至“圖蟲”APP,所有的用戶能及時看到,學生和老師們可以在作業的下方進行評論、點贊,甚至是下載當成手機屏幕壁紙使用,這給了學生很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同時用戶還可以將作業分享至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間等其他社交平臺,與更多的人分享和交流,大大地突破了傳統課堂的空間。
(三)實時交流,互動性強 信息化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還有一大區別就是課堂人數沒有限制。信息化教學目前最普及的辦法就是把課程錄制好,再上傳到有關平臺,學生在線學習。而傳統課堂只有固定的人數,而且一堂課上完,無法重復第二遍。攝影信息化課堂教學可以把講臺搬到網絡上,把實踐搬到網絡上,用戶在網絡教室談論交流,完成學習、實踐、作業講評和教師評價的全流程,實現跨時空的師生互動。
三、信息化攝影課程教學的實現
(一)智能手機在信息化攝影教學的應用 “互聯網+”大時代為人們拓展了生活和學習的寬度和廣度,同時也為人們學習攝影提供了技術基礎,智能手機也逐漸被課堂所接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好智能手機,服務學習。受拍攝設備條件和場地限制,學生無法統一使用一種設備,學生拍攝不同被攝體也不盡相同,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教學,無法打破時空限制,實時指導學生拍攝。為了能夠讓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下拍攝也能夠及時讓教師指導,我們依托“圖蟲”APP、一個微信群(公眾號)、借助平臺的數據分析實現智能分組,優化小組結構、收集學習數據,激發學生靈感和創意,借鑒“三分構圖法”技巧提升自己拍攝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軟件評論功能,變單向的師生互動為多向的交流,將課堂講解延伸到課外拍攝。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除了技術精湛以外,主題思想的表達更顯得尤為重要。比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交流方式,因此我們也會以賽促學。教師將會在課程結束后,根據“三分構圖法”拍攝要求,組織“青春校園”主題攝影比賽,運用線上微信投票和線下教師評選兩種辦法評選優秀作品,評選后在微信公眾號和教學樓展廳線上線下同步展出,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參與度和獲得感。
(二)VR技術在信息化教學中的探討 虛擬現實技術(VR技術)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在軍事、醫療和教育領域中有廣泛應用。在很多專業中都會有攝影課程作為一門輔助課程講解,這門課程操作性較強。教師上課時會遇到一些難題,一是學生沒有相機;二是很多學校沒有攝影實驗室供學生實習實訓,學生只聽理論不足以掌握攝影基本知識。虛擬攝影技術就可以解決相關的操作難題,首先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制作一臺虛擬的相機,相機上面設有調節拍攝參數的按鈕和設置構圖等功能;第二,虛擬技術可以設置模擬燈光效果,將拍攝功能和布光效果結合起來,實時觀察拍攝效果;第三,虛擬技術相機在取景器上顯示九宮格,學生可以按照顯示的參考線條安排拍攝主體,快速學習“三分構圖法”操作技能,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果,也節約了教學資源。
推薦閱讀:《人像攝影》創刊于1983年,面向影樓業者和廣大攝影愛好者,以介紹優秀人像作品、攝影實用技術、后期技術技巧、專業器材知識、影樓實戰經驗、化妝造型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