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物理的本質正如著名物理學家密立根說的“科學是在用理論和實驗這兩只腳前進的。有時是這只腳先邁出一步,有時是另一只腳先邁出一步,但是前進要靠兩只腳:先建立理論然后做實驗,或者是先在實驗中得出了新的關系,然后再邁出理論這只腳并推動實驗前進,如此不斷交替進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驗中還必須先定性后定量,抓住直覺,放飛想象。例如速度概念的建立——1. 定性認識:百米比賽中的兩種比較方法,相同時間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時間。2. 實驗探究:哪個紙錐下落的快?3. 方法感悟:不同高度釋放如何比較快慢?4. 定量研究:測出高度和下落時間,探究比較方法。5. 速度計算:根據實驗數據計算兩個紙錐下落的速度,并與定性比較的結果進行對比。6. 拓展研究:計算常見物體的運動速度,認識和了解某些物體運動的大致速度值。
關鍵詞:物理學,實驗原理,中學物理
曾在《中學物理》雜志中看到這樣信息:學生的創新源于教師的創新。如我們教師平時可進行慣性大小與質量關系的演示創新。大氣壓實驗的另一種演示創新等。創新也能便學生增加實驗的新奇性,進一步激動發學生的興趣。
《中學物理》創刊于1982年。現為中國教育學會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會刊。主辦單位為中國教育學會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和哈爾濱師范大學。
我們平時物理實驗的教學,自己覺得要理論聯系實際。貼近教學內容,多做一些貼近生活的實驗。每個實驗都能使學生做得生動、有趣、扎扎實實。所以這就向我們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須把每一次實驗都設計成體現探究性、體現針對性或體現開放性的物理實驗。
一、重視實驗地位,強調一個“動”字
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丁肇中說“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是實驗科學。再好的理論如果與實驗不相符,那么理論就不存在。實驗可以推翻理論,而理論永遠無法推翻實驗。因此實驗對于自然科學來講非常重要。”楊振寧說“絕大部分物理學是從現象中來的,現象是物理學的根源。”“要面對最原始的問題,站在問題開始的地方,而不要淹沒在文獻的海洋里。”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實驗是“學物理”的基礎。我們物理教學的兩條鐵律是:“以實驗為基礎”“以思維為中心”我們學習的一般程序是“直接經驗——圖象經驗——抽象經驗”。我們物理學習的一般程序是“實驗觀察——物理圖象——物理抽象。”平時的實驗教學中,自己覺得確實應發動學生人人動手,個個參與實驗,才能便學生真正學好學活物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讓學生動手利用手邊的直尺或鉛筆、圓珠筆等,做一個小實驗:兩只手的食指水平放置,分別托住直尺的兩端,然后讓兩個食指緩慢向中間靠攏。根據觀察到的現象,請你提出一個與物理有關的問題(不要求解答)。另一種考查: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并說明原因等等。為了便于學生在實驗中做到“動情”(觀念態度)“動腦”(思想方法)“動手”(操作技能)我們也要為學生創設物理學習情景,領悟方法提高能力,培養良好科學素質。利用趣味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各種物理實驗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滿著趣味性、思維性、挑戰性、探索性和創造性。
因此,利用實驗內容的魅力創設問題情境,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從而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探究物理現象的內在規律。
二、加強實驗教學,落實一個“做”字
落實一個“做”字,要“真做”、“多做”、“巧做”。真做,自己覺得平時教科書中要求做的物理實驗都能認真完成。還可把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動手的分組實驗,便學生真正體會物理知識的由來。不能只是圖省事,照本宣科講實驗,或用多媒體代替學生的分組實驗節省時間,而讓學生學得一知半解,還是要讓學生多做和巧做實驗。如聲音的產生——傳播。自己曾設計一個為一體化的巧妙實驗來演示,便學生看得清,易理解。
三、改進實驗教學,突出一個“優”字
要突出實驗原理,滲透思想方法,可根據實驗要求,設計實驗可能的方案,再選優質可行的實驗方案。如果我們平時常要求學生這樣做,他們的能力就能有很大的提高,也可拓展內容,豐富學生的物理“表象”。如“變阻器”實驗可用電動自行車轉速的改編為例,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理現象引入課題,播放視頻,使學生明白:改變電阻是通過改變導體的長度這一因素實現的。實驗室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制作了變阻器。并介紹其結構名稱、作用、示意圖和電路符號,工作原理和接法等。學生由社會到物理,由感性到理性,真正通過觀察思維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