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自從我校采用“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以來,筆者經過學習領悟,一直“讓教于學”,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究、自主合作、品嘗學習的快樂,語文課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現以《寂靜的春天(節選)》為例,對基于“研學后教”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所出現的種種問題進行簡單梳理和思考。
一、“研學案”的設計缺乏針對性
研學案的設計是“研學后教”的一個重要載體,它的目的和作用是通過學生對研學問題的“先學”,為教師的“后教”提供針對性、切實性的引導。但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
【現象一】所設計的問題和呈現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思考。有部分老師在看到筆者設計的“研學案”時提出,個別問題圍繞著陳述性知識進行,缺少思考的元素。如“《寂靜的春(節選)》的作者是誰?她的作品《寂靜的春天》對當時社會有什么影響?”這樣的問題開放度不大,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也難以激發學生的思考。
【現象二】沒有化課后練習為己用。例如,《寂靜的春天》課后第三題“課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來進行闡述,請你找出兩三處,結合上下文來體會其表達效果。”這個問題既不具體,又不明確,有很多學生看到“體會”兩個字,就不去思考了。
【現象三】研學問題不能多多益善。筆者在設計研學問題時,列出了三個研學問題,且重點不突出,在具體的實踐中根本無法完成。
【思考與對策】
設計“研學案”本不屬于課堂流程,但好的“研學案”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的線索,是實施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研學案的設計應遵循三個原則:
第一,以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維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研學案應以思維為主線,安排有梯度、有針對性、有綜合性的練習,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比如:《寂靜的春天(節選)》的第一個問題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1.課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所說的“寂靜的春天”的是哪一句?2.導致春天變得“寂靜”的罪魁禍首是誰,它是如何產生危害的?
第二,知識問題化的原則。研學案問題的設計要由淺入深,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尤其充分考慮到后進學生的接受能力,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有信心地去學習、探求知識,消除學習中的心理障礙,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比如:《寂靜的春天(節選)》課堂研學問題:仔細閱讀富有感情色彩的四個句子,結合上下文,根據教師的解答示例和引導,賞析它們運用的手法、說明的含義和表達的情感。
第三,學習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原則。研學案的設計應把學生的學習體驗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有效地把學生引入課本,把生活納入課堂,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并學會看書。比如:《寂靜的春天》研學案的最后一題: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得知,如今的生態環境已不像上個世紀那般純凈和諧,原本生機勃勃的春天已不再那么光輝動人,看著這些變化,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我們可以袖手旁觀、置之不理嗎?請拿起自己的筆,發出一份環保倡議。
二、展示過程忽視學生的思考
展示是學生在課堂上匯報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的成果,是有效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講解所學的知識,這也為展示學生的才華與智慧提供了舞臺。精彩的展示是學生學習持久的、強大的驅動力。
【現象】《寂靜的春天(節選)》課堂研學問題一:仔細閱讀富有感情色彩的四個句子,結合上下文,根據教師的解答示例和引導,賞析它們運用的手法、說明的含義和表達的情感。
全班6個小組,每兩個小組合作討論一個句子,強調組員根據老師的示例和引導,完成規范答案。3分鐘的討論之后,小組長分別用實物投影的方式展示了本組的答案。
生1:“人甚至連自己創造的魔鬼都認不出來。”一句的關鍵詞是“魔鬼”,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化學藥品比喻成魔鬼,說明人類制造的化學藥品危害著我們的人體、植物、牲畜,表達了作者的憤怒。
生2:“這些化學藥品不應稱作‘殺蟲劑’,而應稱為‘殺生劑’。”一句的關鍵詞是“殺生劑”,把殺蟲劑說成是殺生劑,說明化學藥品的危害極大,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的強烈批判。
【思考與對策】
基于“研學后教”理念,“展示”環節是集中、充分地展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想法”、“做法”和“說法”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學生向全體學生匯報為什么這樣探究(想法),探究的經過(做法),探究結論的解釋(說法)。從上述案例來看,學生是直接匯報自己小組所得出的結論,小組和小組之間也難有交集,很少在生生之間形成“對話”。從內容上說,大多數限于探究結果;從形式上說,大多數是師生的雙邊對話,而難見生生之間的互動和對話。
沒有充分的自主學習,就沒有與他人合作交流的知識基礎。筆者需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進行導向性的追問,引導學生從探究的方法、探究的過程、探究的疑惑等方面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與此同時,還應將個別小組的發現或疑惑拋給其他小組,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形成生生互動對話的局面,真正讓“展示”成為生命學習的展現和演示。
三、合作熱鬧的場面易成假象
合作學習的意義在于它不僅充分發揮了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協作功能;而且還可以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把個人自學、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教師引導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而促使小組之間合作、競爭,激發學習熱情,挖掘個體學習潛能,增大思維“碰撞”的信息量,形成相同問題的不同答案,學生的學習環境更為寬松,自主發揮的空間更為廣闊。
【現象一】“組長一言堂,組員一旁觀。”只聽見組長一個人發表意見,其他成員樂得做個聽眾,最后的結果是組長的個人意見成了小組的群體意見。
【現象二】“群龍無首,眾說紛紜。”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但是無人組織,場面變成了想說則說,到頭來,隨意點一人發表意見。
【現象三】“組織不當,分工不明。”小組成員缺少明確的分工,基本上處于無序狀態,發言、組織、提問、記錄等工作或無或亂。
【思考與對策】
在“研學案”的導引下,開展小組合作,討論釋疑,這是“研學后教”中的一個重要理念,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根據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上述問題,為了提升合作討論的有效性,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用心研究學情,建立有效小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孩子隊伍中最進步的孩子!”所以,根據每個學生自身條件的不同,有效把他們安排在一個小組內學習,這對于合作學習取得成功,能起到關鍵性作用。
第二,關注細節,靈活多變。鼓勵組內個別學生質疑提問,激發其他組員的求知欲;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用心聆聽,虛心提出自己的觀點;實行“自由說——組內說——同學間評議——班上說”的模式,逐步增強自信,完善答案;對學生的懶惰心態及時疏導、糾正。
四、課堂評價內容空泛
評價反饋是“研學后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合作學習的重要一環。評價反饋不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對”或“錯”,而是通過反饋、評價和引導,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除此之外,還要給予學生學習的激勵,這樣才有助于鼓舞學生的信心。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學習結果反饋、評價和引導的作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現象】《寂靜的春天(節選)》課堂研學問題:仔細閱讀富有感情色彩的四個句子,結合上下文,根據教師的解答示例和引導,賞析它們運用的手法、說明的含義和表達的情感。
生1:“人甚至連自己創造的魔鬼都認不出來。”一句的關鍵詞是“魔鬼”,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化學藥品比喻成魔鬼,說明人類制造的化學藥品危害著我們的人體、植物、牲畜,表達了作者的憤怒。
教師點評:用“魔鬼”這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還表現了作者對制造化學藥品的人類的嘲諷。
生2:“這些化學藥品不應稱作‘殺蟲劑’,而應稱為‘殺生劑’。”一句的關鍵詞是“殺生劑”,把殺蟲劑說成是殺生劑,說明化學藥品的危害極大,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的強烈批判。
學生點評:用“殺生劑”,說明化學藥品的危害是致命性的。
【思考與對策】
有效的課堂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反之,則會成為學生學習的阻力,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或者有偏差,或者有錯誤,或者不全面。這時就需要教師發揮引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對問題的解決及時進行反饋調控,利用生成的教學資源進行進一步的探究,讓學生親歷一個學習的過程。同時也要發揮學生之間的同伴互助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就其自身的狀態進行縱橫比較評價。如思考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途徑,對問題解決的心態包括情感、態度、興趣等不易顯露的心理傾向及特殊感受。從上述的課堂教學來看,老師只是一味地追尋結果,而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方法、過程、體驗等方面視而不見,錯失教育良機,錯失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課程意識,不能只追求知識的獲得,而是著眼于人的成長和發展。這也是“研學后教”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番禺區、“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指導意見[Z].2012,(9).
[2]姚瑤.合作有道 效率提高——語文課堂中的合作教學研究[J].語文學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