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鄭州市近年來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調整城鄉中小學布局、改善農村地區辦學條件、加強教師的流動和交流、扶持弱勢群體、關注農民工子女入學等方面獲得了許多好的經驗。于此同時,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長期存在的二元城鄉結構、學校投入不平衡等因素使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仍存在許多問題。對此,必須創新思路,明確目標,采取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政策保障機制,加強教師培訓和交流等措施,使區域內城鄉之間、鄉鎮之間、學校之間形成均衡發展的格局。
論文關鍵詞:鄭州 義務教育 均衡發展
一、近年來鄭州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概況及成效
近年來,鄭州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義務教育階段的均衡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表現在:一是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優化整合教育資源。二是采取每年抓好一項重點工程、逐步推進、逐步完善的措施,大力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例如提供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補助公用經費、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貧困寄宿生生活費等政策。三是加強教師的流動和交流,區域內教師資源的共享機制逐步確立。為發揮名師對農村學校的輻射作用,市教育局要求每位城市名師要與2名農村教師結對子,同時每年舉辦一次“名師做課展示月”活動。迄今為之,鄭州市教育局所屬56所學校分別與新鄭市等6縣市的71所學校,開展了結對共建與城鄉教師交流活動。四是扶持弱勢群體,適齡兒童的基本學習需求得到進一步保障。但是,由于城鄉及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水平有差距、各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發展責任不夠明確、教育管理體制沒有完全理順等原因,我市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仍然很突出,一些方面的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
二、鄭州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與問題
1.城鄉辦學條件差距十分明顯。市區學校整體規劃比較合理,教學用房、行政用房、生活用房能滿足師生需要;各種教學設施、圖書、儀器、電教設施齊全。鄉鎮所在學校規劃大部分不合理,設施不配套。農村學校大部分只有教學用房,沒有行政用房和生活用房;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除用于教師工資和公用經費之外,用于學校基本建設經費的寥寥無幾。許多農村的學校多年來修修補補,沒有新添教學儀器、圖書資料和活動器材,已有的器材也年久失修,無錢更新。就辦學條件講,農村與城市至少相差20年。新建學校基本上在經濟比較富裕的鄉鎮和縣城。新建學校教育投入水平較高,辦學條件較好,師資水平較高。例如,登封市一中,校園布局合理,現代化教學設施齊全,僅塑膠跑道就投資180萬元。登封市嵩陽初中建設投入5000萬元。而登封市的大部分農村中小學校的桌椅板凳還需自帶,該項投資800萬就可解決問題。隨著中小學布局結構的調整,大規模的村小撤并后,鄉鎮以下的村小和教學點一般規模很小,辦學條件較差。
2.公用經費投入不均衡。在“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體制下,教育經費的預算內支出與當地財政收入有直接關系。在自上而下財政狀況一級比一級差的情況下,農村財政對義務教育的投入與城市相比必然存在較大差距。調查顯示,2005年,我市城鄉人員經費投入初中和小學分別相差9278元和6384元;生均公用經費初中和小學分別相差714元和325元。一些地方的生均公用經費偏低,造成中小學校公用經費普遍緊張。公用經費緊張造成學校運轉困難,連電費、水費都無力支付;僅有的幾臺電腦無法正常使用。我們在登封市君召中學座談時了解到,每年公用經費要到開學后幾個月才能撥付到位,學校只好先自籌資金保證學校的正常運轉,且農村中小學校現有公用經費偏低。
3.教師師資力量不均衡。初中、小學中級及中級以上職稱教師的比例是反映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重要指標。這一比例城鄉差距較大,分布極不均衡,初中尤為突出。其中登封市君召鄉初中僅有一名老師具有高級職稱。新鄭市龍王二中的高級職稱中2人在40~50歲,3人在50~60歲,年齡和結構不盡合理。在一些鄉鎮教師整體素質相對偏低,學歷結構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情況下,拔高使用現象嚴重。年富力強、經驗豐富、開拓創新的骨干教師很少。在鄉鎮教學點,教師結構失調,跨專業教學在農村中、小學校普遍存在。學中文教英語、學地理教數學等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個人發展機會的差異導致優秀教師向更好的學校集中,導致有能力的教師難以脫穎而出。在一些農村學校,由于工資、福利等原因,大多數大中專畢業生不愿意去;一些農村優秀教師能走則走,走不了的也不安心教學,影響了基層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
4.生源流向集中,大班額問題突出。由于師資水平、辦學條件的差異,導致學校質量的差異,進而造成擇校問題愈演愈烈,造成名校大班額現象比較突出。如金水區緯五路小學、文化路一小等學校平均班額達87、83人,學校不堪重負,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推進鄭州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建議
1.建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保障機制。增加和合理配置義務教育公共資源首先是各級政府的職責。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不斷縮小城鄉之間、校際之間教育差距,積極改善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逐步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建立財政投入、生源管理的平衡機制,從政策入手,在源頭上保證每個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校處于同等的發展水平。
2.理順管理體制,促進市區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為進一步調動縣(區)政府舉辦義務教育的積極性,消除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將初中學校移交區政府管理,區屬高中移交市管。對移交學校的辦學經費采取三年過渡逐年遞減的辦法,三年后完全由縣(區)財政承擔。對已經立項的基建項目、教學設備更新計劃等繼續給予經費支持,將因管理體制變化給學校帶來的影響降到最小,保證學校基建、教育教學等各項工作的順利過渡。
3.強化責任,加大投入,進一步推進“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改造工程”。一要考慮成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解決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把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列為各級政府年度考核內容,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強化政府責任,使基礎教育階段的均衡發展落到實處。二要建立和完善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投入機制,增加教育投入總量,提高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逐步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4%的目標。三要進一步加大教育經費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的力度,推進“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并切實保障改造經費主要應用于校舍建設修繕和設備的購置上。四要堅持教育規劃與教育投入同步進行,對于同一區域內的教育投入,要做到同級同類學校均等安排。一些學校的硬件投入和設施配置過高,這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是人為造成的。在目前財政收入有限的前提下,學校建設不僅要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今后新建學校投資規模應當有封頂線。政府應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既不追求超標,也不允許不達標,以遏制少數學校在辦學條件上高投資的攀比現象。同時,我市市區大班額現象比較嚴重。雖然新建十幾所中小學校,但地理位置離市區較遠,應注意利用和改造一些廠礦子弟學校,發揮地位優勢的作用。
4.杜絕非理性生源競爭,確保生源均衡。要進一步完善基礎教育學校招生政策,把省級示范高中、市級示范高中及一般高中的招生計劃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學校,本著“兼顧特色,同級均等招生”的原則安排普高的招生工作,以此逐漸淡化人民群眾的擇校意識,以保證義務教育學校“就近入學”的政策真正得以實現。
5.逐步完善校長和教師流動制度,從人力資源配置上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一要調整現行的分配政策,制定全市統一標準,實現同級同類學校同工同酬同待遇,以控制教師的非正常流動。二要積極推行校長和教師輪換制,鼓勵名校校長和優秀教師到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工作。三要在名師評選中對薄弱學校予以傾斜,努力培養高素質的骨干教師隊伍。同時,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發揮名師資源的輻射和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