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下面是兩篇創新設計類投稿論文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住宅小區公共設施創新設計,逐步開放現有的社區綜合體,減少城市擁堵的現象,從而優化整個地域的道路系統。第二篇論文介紹了中學體育教學創新設計研究,根據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對中學體育教學的創新設計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
《住宅小區公共設施創新設計》
摘要:隨著中國各方面的發展,拆圍的必要性愈發突出。中國已經進入了汽車時代,大城市的道路擁堵十分嚴重,城市道路規劃不合理是主要原因,大量封閉的住宅區已成為城市交通的惡性腫瘤。因此,制定小社區規劃,逐步開放現有的社區綜合體,是一個絕對正確和必要的工程。然而,開放后,公共設施的設計研究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首先,開放式小區最大的問題是小區住戶的安全問題,門禁類公共設施顯得尤為重要。其次,交通問題也是比較重要的,交通帶來的噪音以及新的導向設計與人車分流問題。
關鍵詞:拆圍;住宅社區;公共設施
1中國住宅小區公共設施現狀
中國人比較喜歡封閉、安靜的居住環境,其比較讓人有歸屬感,從而讓封閉社區沿襲至今。中國傳統住區是以封閉的四合院住宅為基本的單元結構,街、巷、院開放構造的體系。但隨著家庭模式、生活方式等變化,四合院多轉換成多層住宅,四合院院墻轉換成多層住宅小區的圍墻。目前,我國主要采用“圍合式”住宅小區,即通過圍墻將住宅小區封閉起來,利用設置門禁的方式強化管理。其優點在于物業管理比較簡單,小區居民的屬地感比較強烈。聚集在一起的大量封閉居住區占據了大部分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占地面積大多為數十萬畝甚至更大,跨越幾個街區,導致城市交通擁堵,成為一顆絆腳石。
2拆圍后開放住宅小區的優越性
目前,我國的許多城市還在建設封閉住宅小區,而歐美等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已經開始拆圍,探索建設開放性住宅小區。以美國為例,美國在實行拆圍后,開放住宅的結構框架使得稠密的住宅小區道路網絡漸漸與城市道路融合,組成清晰連貫的道路規劃體系。這種“新城市主義”所倡導的開放性住宅小區相較于傳統的封閉住宅小區,擁有眾多優點,如下:
第一,拆圍后,開放住宅小區道路交通擁擠問題得以緩解。當開放住宅小區道路體系漸漸融入城市交通網絡體系,從而使道路行人和交通車輛自由穿行在住宅小區與道路之間。推動發展,開放便捷、鄰里和諧的城市住宅小區,暢通城市道路,讓城市路網密集,四處通暢,從而改善擁堵的現狀。
第二,拆圍后,開放住宅小區城市活力得以提高。建設開放住宅小區就是改變城市街道空間,使得住宅小區中各公共設施開放,布置在街道兩側。交通便利了,購物更方便,開放住宅小區的街道恢復了空間多樣化、服務體系多層次化,自然地提升城市活力。
第三,拆圍后,開放住宅小區節約城市管理建設成本。傳統封閉住宅小區基本都是全封閉的管理模式,讓社區的內部規劃元素的使用都獨立于城市結構,基本只滿足小區內部的需求。這樣使得相鄰住宅小區不僅重復性建設公共設施,還增加了物業管理成本。開放式社區的管理同樣有賴于城市政府統一的行為標準和社區服務,從而減少了封閉式住宅社區的部分基礎設施、人員調動維護和城市安全的重復疊加,造成浪費。
3“拆圍后時代”住宅小區面臨的問題
第一,心理方面。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小區開放后將從“私屬”變成“公共”,會不會出現排斥的心理。在實行過程中,心理上的變化如何通過設計彌補?其安全性、私密性、歸屬性又將如何繼承?
第二,經濟方面。住宅小區內部道路公共化意味著各地樓盤的專屬花園對外開放,開發商重金打造的園林景觀和綠化將成為共享資源,針對住宅小區居民的有效補償如何進行?地產開發商與城市綠化之間能否協調成功?
第三,交通方面。“拆圍后時代”提供的住宅小區道路對公共交通起到緩解作用,但主干道路與小區內部道路過多,二者是否會發生沖突而產生瓶頸效應?小區道路過多,交通產生的噪音如何處理?其道路系統的整體優化如何進行,人車分流如何保持?社會車輛進入小區后的亂停亂放,停車位緊張的情況如何緩解,電瓶車、自行車等非機動車輛如何安置?第四,公共設施方面。物業從門禁管理改成街道、樓道管理后如何高效工作?如何界定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單位?拆圍后,公共設施共享化面臨的問題能否解決?拆圍后,開放的住宅小區面臨的安全問題能否解決?街區制下,社區安全防火墻一般是以保護自己的建筑物為基礎的,整個樓層將直接暴露到市郊,會不會讓不法分子帶來紛擾?
4“拆圍后時代”住宅小區公共文化設施面臨的問題
第一,開放住宅小區物業安全管理問題,從簡單的門禁管理到街道管理,門禁類公共設施也有待提高。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時,宣傳社區文化,物業能否有效地管理?
第二,拆圍后,小區內部交通公共設施面臨的優化和改變,在與城市交通公共設施接軌的同時,小區內部公共設施該如何去設計創新?
第三,開放住宅小區如何劃分公共場所、公共設施的問題,小區公共場所變小,公共文化設施該如何創建?第四,拆圍后,住宅小區與外界市民面臨共享公共設施的問題,共享化的公共設施,在住宅小區文化與城市文化之間該如何抉擇?
5結語
中國社會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原有的封閉社區建設模式導致各種嚴峻的社會環境問題,已經形成的各個住宅小區的單位大院若要逐步實現街區制的小區管理方式,并不是將整個住宅小區的道路都變成公共道路,而是通過打破圍墻的局限,根據每個小區的具體現狀,將原來被圍墻包圍的封閉的住宅小區拆分為多個小的居住區,從中建成一些可以穿過原本的住宅小區的公共道路,從而優化整個地域的道路系統,緩解如今交通擁擠的狀況。
住宅小區公共設施和城市公共設施一樣都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為社區住戶服務。在拆圍后,會形成公共設施共享化,在小區居民與城市市民之中,公共設施會為不同的人群服務,其公共設施設計在滿足城市的大要求的基礎上,同時也要滿足小區內部住戶的需求。公共設施建設要因地制宜,動態發展。公共自行車、街道圖書館、電話亭、公告欄……設立這些設施的目的是鼓勵公眾使用,維護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
參考文獻:
[1]…金巖,陳新任.美國開放社區結構對于中國城市社區規劃的啟示[J].藝術設計研究,2012.
[2]…李東霞.關于小區開放對道路通行影響的研究[J].高師理科學刊,2016.
[3]…夏家茂.論述城市開發中的小區發展建設[J].中國科技博覽,2012.
[4]…趙愛克.重慶現代住區發展研究系列之高層低密度住區規劃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06.
[5]…張婷,苗廣娜.國內外公共設施的發展概況及趨勢[J].公共設施造型開發設計,2014.
作者:湯如 張鶴群 范一先 唐月 潘峰 單位:合肥學院
《中學體育教學創新設計研究》
摘要:隨著中國基礎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作為現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環——體育課程改革也在不斷被人們熱議。本文的寫作主要是從現代中學體育教學的現狀著手,并且根據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對中學體育教學的創新設計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希望能對中學體育教學的創新設計的實際運用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新課程;體育教學;中學;創新設計
新課程改革的出現和不斷推廣,為中學體育的教學帶來了全新的要求和變化。在要求學生未來成長成才之外使得他們的課程設置能夠符合全方面發展的需要。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學體育教學創新設計也就成為了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1中學體育教學創新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現在國家層面十分重視對于中學體育教學創新設計工作的推進,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中學體育教學創新設計卻也是一個具有高難度的事情,綜合這些原因主要有以下諸多方面。
1.1長期教學思維限制
在中學體育教學創新設計中,首先要有所突破的就是奮斗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但是這些教師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并且也已經有了較為固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維,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使得中學體育教學創新設計的進展難以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得到開展,也難以很好地配合新課改在體育課程方面的更新要求,由此也就會給中學體育教學創新設計帶來一定的難度。
1.2教學基礎設施不足
根據已有的調查資料顯示,足球、籃球和排球三大球一直以來在我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近年來學生的選課人數卻有明顯的下降。三大球一直是比較熱門的體育運動種類,但是近年來學生對于球類運動的熱情卻大大地減少了。這其中的原因我們應該都知道,球類運動是很耗費體力的,在天氣炎熱的情況下,學生們因為太熱不想出去運動,在天氣寒冷的情況下,學生們因為太冷也不想出去運動。在這樣的環境下對學生的身體素質要求比較高,因此這也就需要學校的硬件設施能夠同步跟得上,否則學生們要么在酷暑難當的夏日要么在寒風凜冽的冬日去室外場所進行體育活動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了。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原本是學生們特別鐘愛的體育運動項目反而變得位居次要位置了,而是像健美操、形體與舞蹈等室內體育運動項目等變得十分受學生們青睞。學生們體育觀念的改變其實主要來源于客觀條件的制約。
1.3教學內容設置不具有創新性
現在很多學校在進行體育課程設置的時候,一般都會嚴格按照教材上的要求來進行,按照統一的教學進度安排學生的課程內容,課程內容設置由體育教學部制定,負責老師擬定,然后發給任課教師,各任課教師則按照學校統一的教學進度安排自己班的教學內容和進度。以武術課為例,一般第一學期安排武術基本技術、初級三路長拳和短器械(選學),第二學期為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和長器械(選學)。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學生無論選擇哪位教師上同一門課程,學習的內容是相同的,有利于學期末學生評價標準的統一。對于統一項目的教師而言,也免去了每個學期初上交不同的教學大綱、進度和教案的勞煩之苦。當然,這樣的課程內容的設置也有很大的缺點,教學的進度和內容太過于固定和統一,不利于學生學習內容的豐富和教師教學興趣的提高,更不利于教師個人特長的發揮。
1.4體育評價方式單一
在目前的體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個性化發展出現一定程度上的選擇性忽視,并且在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忽視對于學生全面成長體系的建立,使得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評價的方式和評價的結果是較為單一的,也就是只有簡單的優秀、良好、及格以及不及格。這種評價方式的產生,一方面會忽視教師對于學生在學習體育活動時所產生的心理上的滿足需求,過于重視考核成績反而會斷送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時的各種積極性,最后使得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簡單的淪落為評價學生身體素質的一種工具,而不是為了滿足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全面化發展而存在的一項體育運動。
2體育課程創新設計
2.1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
創新為社會帶來了生機,注入了活力,也為國家擁有國際競爭力創造了條件。同樣的,在體育教學活動中,也需要進行不斷創新。在進行創新的時候,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學生永遠是體育活動的主體,教師教學活動的展開以及相關評價活動的展開,都應該是建立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的。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教師在進行體育活動開展時,能夠充分對自己教學活動的設置提出全新的要求,才能夠使得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利用各種資源和方式來獲得體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才能夠使得體育教學活動真正成為一種為了滿足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所需和滿足學生興趣愛好需求的需要,才能夠給予學生無限學習的可能,激發他們學習體育項目的興趣,才能使得學生真正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才能夠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視域所創新的體育教學模式,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和挖掘學生的潛力,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
2.2增加課程種類
注重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增加體育課的種類。中學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群體,也是具有可塑性的一個群體,他們有著不同的個性,這樣的一群人使得高校在體育課的教學設置上必須要注重向培養多樣性的方向發展。如前文所說的,在進行體育教學的時候,應該確定學生是體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在考慮課程種類的時候,也應該按照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來制定相應的課程,以滿足他們的需求。雖然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想滿足所有人的不同需求有較大的難度,但是我們可以在教學中按照不同的人群、性別、年齡和愛好的分類方式,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對于體育活動的不同需求。另外,教師和相關的教育機構,需要在每一年制定教材的時候,根據當下的學生需求和特點,進行適當的教育方案的改變,可以適當地引進一些新型的體育課程,讓學生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選擇,由此增加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
2.3改革現有評價體系
根據前文所闡述的,目前單一的評價標準也是阻礙體育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使得中學體育教學能夠進一步實現創新,就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于現有的單一的評價標準進行改變。首先,教師和學校部門要注意的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的評價標準是基于中國國情所做出的不可避免的選擇,但是在現代化教育中,學生的全面化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核內容,而體育作為一項在應試教育中只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就可以的學科,更加重要的是需要促進學生對于自我體育運動價值的認可。因此可以建立一個更加細致化的執行標準。比如說在什么樣的項目中,建立一個針對這個體育項目的評價標準。另外,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建立不同的評價機制。比如說針對體育生,因為他們的體育課程要求較高,因此他們的評價機制也應該更加嚴謹,并且還可以考慮在建立相應嚴謹的評價標準之外,給予更多的建議和提升的策略,更多的是從他們體育生的角度出發給出相應的評價。對于那些非體育生,也可以根據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建立一個更加細致化的評價標準,而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采取一鍋端的政策,這樣就會使得那些身體素質難以維持高難度體育運動的學生因為受到嚴苛和單一的評價體系的要求而失去學習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3結語
雖然說在目前的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各種不同的因素影響著教學效果的提升,但是體育教學的創新設計依然還是能夠被拆解成不同的部分來實現其課程改革目標的,相信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也能夠進一步提升中學體育教學的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楊婧.新課改下高中體育教學的創新[J].廣西教育b:中教版,2015(34):35-36.
[2]吳友金.中學體育課程改革中的創新思維教學[J].青年科學:教師版,2013(1).
[3]馮彬.新課改下中學體育創新教學研究[J].新課程上旬,2016(3).
作者:許爾忠 單位:民勤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