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測量的具體內容
1、定位放線
(1) 軸線定位的依據:根據城市規化部門提供的用地紅線點座標,總平面圖建筑地外軸線交點的座標。
(2) 建立施工控制線:如果是高層建筑,則必須建立施工控制網,要根據工程自身的建筑特點以及形狀變化,遵循由總體向局部的規則,根據施工順序采用極坐標法對每單體方格控制,把十字形主軸線的測設,作為定位放線的控制線,建議施工方格控制網必須從整個施工過程考慮。
(3)控制線的施測:若總平面圖設計沒有給出建筑特外軸線相交點坐標,故設法計算出建筑物十字主軸線與用地紅線坐標點的關系,用極坐標法測定一點的平面位置時,系在一個控制點上進行, 但該點必須與另一控制點通視。根據測定點與控制點的坐標, 計算出它們之間的夾角 ( 極角 β) 與距離 ( 極距 S), 按 β 與S 之值即可將給定的點位定出。
2、建筑物的豎向傳遞
(1)在承臺,地梁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地軸線引側至承臺混凝土面,按施工圖放出有關截面的尺寸線。
(2)在基礎柱混凝土澆筑完成拆模后,根據已有的控制點線,把軸線精確引測到柱的側面上,待±0.00 層墊層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在墊層面上彈出各軸線的位置,然后把軸線向內移,在復核無誤后,彈出墨線,把相交點做好標記,作為以后放線豎向傳遞的基準點。
(3)以后上面樓層在裝模時,應在相應位置留 150mm×150mm 的傳遞孔,以便在室內傳遞軸線。
(4)豎向傳遞方法采用激光鉛垂儀法,在首層控制點上架設激光鉛垂儀,調置儀器對中,整平后啟動電源,使激光鉛垂儀射出可見的紅色光束,投射到上層預留孔的接收靶上,查看紅色斑點離靶心最小之點,此點即為第二層的一個控制點。其余控制點采用同樣方法向上傳遞:然后把控制點與點之間連成直線,向外移動回原來內移的實際尺寸,即還原該軸線。
3、建筑物的高程控制
(1)基坑開挖后,當基坑快要挖到設計標高時,應在基坑的四壁或者坑底邊沿及中央打入小木樁,在木樁上引測同一高程的標高,以便根據標點拉線修整坑底和澆搗墊層混凝土。(2)在基礎柱、墻鋼筋接駁和安裝完畢后,把水準點結合每棟建筑物基礎的相應標高引測到豎向鋼筋上,用紅油漆標示,再根據施工圖在墻、柱筋相應位置上標出承臺面,地梁面等各施工面標高。(3)在拆除模板后,把水準點標高精確引測到柱側面上并選擇便于向上傳遞的位置作為標記,作為向上傳遞的控制點。(4)以后每施工一層,用鋼尺沿結構邊柱或電梯間等位置向上豎直丈量。至少要 3 處向上引測,以便于相互校核和適應分段施工的需要。
4.、建筑物的沉降與垂直度觀測
沉降觀測的方法:(1)為了保證觀測成果的正確性,沉降觀測應要做到以下四層,固定人員觀測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水準儀及水準尺,使用固定的水準點,按規定的日期,方法和路線進行觀測。(2)在觀測面,根據現場進行規劃,確定安置儀器的具體位置,選定若干相對穩定的沉降觀測點或其他固定作為臨時水準點,并與水準點組成環路,最后根據選定的水準點,設置儀器的位置以及觀測路線,編制沉降觀測路線圖,以后每閃都按固定的路線觀測。
二、施工測量的技術要求
1、施工測量必須要遵循“先整體后局部”的原則。在測量程序上表現為“先控制后碎部”。在現場、測量范圍內的各個測量點設置形成控制網,然后根據科學的計算和分配,形成對這些現場測量點的合理的測量安排。這樣就能控制誤差的積累問題,保證整個測量區的測量精度;同時也能夠更加合理的配合整體的施工進度,保證工期。
2、測前控制: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測量方法,不斷探索和創新,以保證測量的數據精度。在測量過程中應盡量采用閉合測量以增加檢核條件,如支導線邊長應采用往返觀測,角度觀測采用“兩個半測回”或多測回進行檢核。測量外業。進行導線測量或放樣時,必須對作為已知點的導線點進行復核測量,平面控制點應進行角度和距離的檢測,水準點應檢測相鄰兩點問的高差,要在檢測結果證明樁點正確而且可靠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測量工作。在一個測站的測量中間至少應檢查一次鏡站、后點與前點儀器的對中和整平,以保證鏡站、后點與前點儀器的對中整平正確,防止對點錯誤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