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現澆鋼筋砼樓屋面板的裂縫,是目前施工過程中較難克服的質量問題之一,此文分別從設計中的重點加強部位、商品砼的性能改善及施工中應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闡述建筑工程中鋼筋砼板裂縫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現澆砼;樓屋面板的裂縫;分析;解決方案
Abstract: the cast-in-place reinforced concrete cracks LouWu panel, is currently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is hard to overcome one of the quality problem, this article separately from the design of the key parts, strengthen the commercial concret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and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technical measur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oard in the cause of the tear,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 to it.
Keywords: cast-in-situ concrete; LouWu panel of crack; Analysis; solutions
中圖分類號:C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砼結構物裂縫問題,是在工程建設中帶有一定普遍性的技術問題。而砼結構的破壞和建筑物的倒塌,也都是從結構裂縫的擴展開始而引起的。故在某些施工驗收規范和工程都是不允許砼結構出現有明顯的裂縫。
從砼工作的研究及大量的砼工程實踐證明,砼結構裂縫是不可避免的,裂縫是人們可以接受的一種材料特性,只是如何使有害程度控制在某一有效范圍之內。因為使用的砼是多種材料組成的一種混合體,且又是一種脆性材料,在受到溫度、壓力和外力的作用下,都有出現裂縫的可能性。
全現澆鋼筋砼樓屋面板的裂縫,是目前較難克服的質量通病之一,特別是住宅工程樓板的裂縫發生后,往往會引起投訴、糾紛、以及索賠等要求。針對這一問題,現結合多年來大量施工實踐經驗和教訓,從設計、材料、施工三大方面提出改進方案。
方案一 設計中的重點加強部位
從設計角度看,現行設計規范側重于按強度考慮,未充分按溫差和砼收縮特性等多種因素作綜合考慮,配筋量因而達不到要求。而房屋的四周陽角由于受到縱、橫二個方向剪力墻或剛度相對較大的樓面梁約束,限制了樓面板砼的自由變形,因此在溫差和砼收縮變化時,板面在配筋薄弱處(即在分離式配筋的負彎矩筋和放射筋的未端結束處)首先開裂,產生45 度左右的斜角裂縫。根據上面的原因分析,對四周的陽角處樓面板配筋進行加強,負筋不采用分離式切斷,改為沿房間(每個陽角僅限一個房間)全長配置,并且適當加密加粗。
方案二 商品砼的性能改善
目前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砼進行澆筑,建議有關部門牽頭,盡快健全和統一對商品砼廠商的行業管理,并根據成本投入比例,控制好原材料質量,選用高效優質砼外摻劑,改善和減小砼的收縮值,建立好控制體系,是一項改善商品砼質量和性能的根本性工作。
方案三 施工中應采取的主要技術
樓面裂縫的發生除以陽角45 度斜角裂縫為主外,其他還有較常見的兩類:一類是預理線管及線管集散處,另一類為施工中周轉材料臨時較集中和較頻繁的吊裝卸料堆放區域。現從施工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并分類采取以下幾項主要技術方案:
(1) 重點加強樓面上層鋼筋網的有效保護措施。在實際施工中,樓面下層的鋼筋網在受到砼墊塊及模板的依托下保護層比較容易正確控制,縱橫向的墊塊間距限制在1 米左右。與此相反,樓面上層鋼筋網的有效保護,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較難問題。其原因為:板的上層鋼筋一般較細較軟,受到人員踩踏后就立即彎曲、變形、下墜;鋼筋離樓層模板的高度較大,無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護;各工種交叉作業,造成施工人員眾多、行走十分頻繁,無處落腳后難免被大量踩踏;上層鋼筋網的鋼筋撐腳設置間距過大,甚至不設(僅依靠樓面梁上部鋼筋擱置和分離式配筋的拐腳支撐)。根據大量的施工實踐,建議樓面雙層雙向鋼筋(包括分離式配置的負彎矩短筋)必須設置鋼筋撐腳,其縱橫向間距不應大于600毫米(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 只),對于第三條原因,可采取下列綜合措施加以解決:a.盡可能合理和科學地安排好各工種交叉作業時間,在板底鋼筋綁扎后,線管予埋和模板封鑲收頭應及時穿插并爭取全面完成,以有效減少板面鋼筋綁扎后的作業人員數量。b.在樓梯、通道等頻繁和必須的通行處應搭設(或鋪設)臨時的簡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員通行。c.加強教育和管理,使操作人員重視保護板面上層負筋的正確位置。行走時,應自覺沿鋼筋撐腳支撐點通行,不得隨意踩踏中間架空部位鋼筋。
(2)預埋線管處的裂縫防治。預埋線管,特別是多根線管的集散處是截面砼受到較多削弱,從而引起應力集中,容易導致裂縫發生的薄弱部位。當預埋線管的直徑較大,開間寬度也較大,并且線管的敷設走向又重合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縮和受拉力向時,很容易發生樓面裂縫。因此對于較粗的管線或多根線管的集散處,要求增設垂直于線管的短鋼筋網。根據經驗,建議增設的抗裂短鋼筋采用Φ8,間距≤150,兩端的錨固長度應不小于300 毫米。
線管在敷設時應盡量避免立體交叉穿越,同時在多根線管的集散處宜采用放射形分布,盡量避免緊密平行排列,以確保線管底部的砼灌筑順利和振搗密實。并且當線管數量眾多,使集散口的砼截面大量削弱時,宜按予留孔洞構造要求在四周增設上下各2Φ12 的井字形抗裂構造鋼筋。
(3)材料吊卸區域的樓面裂縫防治。在施工過程中,普遍存在著質量與工期之間的較大矛盾。因此當樓層砼澆筑完畢后不足24小時的養護時間,就忙著進行鋼筋綁扎。除了大開間的砼總收縮值較小開間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強度不足的情況下受材料吊卸沖擊振動荷載的作用而引起不規則的受力裂縫。這種情況在高層住宅主體快速施工時較常見。對這類裂縫的綜合防治方案如下:
a.主體結構的施工速度不能強求過快,樓層砼澆筑完后的必要養護(一般不宜≤24 小時)必須獲得保證。主體結構階段的樓層施工速度宜控制在15 天一層為宜,以確保樓面砼獲得基礎的養護時間。
b.對計劃中的臨時大開間面積材料吊卸堆放區域部位的模板支撐架在搭設前,就預先考慮采用加密立桿(立桿的縱、橫向間距均不宜大于800毫米)和擱柵增加模板支撐架剛度的加強措施,以增強剛度,減少變形來加強該區域的抗沖擊振動荷載,防止裂縫的發生。
c.在模板安裝時,吊運(或傳遞)上來的材料應做到盡量分散就位,不得過多地集中堆放,以減少樓面荷重和振動。
(4)加強對樓面砼的養護。在實際施工中,由于搶趕工期和澆水將影響彈線及施工人員作業,因此樓面砼往往缺乏較充分和較足夠的澆水養護延續時間。為此,施工中必須堅持覆蓋麻袋或草包進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濕養護,達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并可避免或減少對施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