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自從上個世紀40年代計算機被發明并被廣泛應用以來,信息就逐漸與物資材料和能源并列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資源,伴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與應用的深入,數據以及在數據基礎上產生的信息和知識等逐步成為一種新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生產要素,數據生產要素的運用被認為是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推動力。因此,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就出現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持續深度融合,數據的應用已經對企業生產、市場流通、顧客消費、生活方式、社會分配、經濟運行以及國家治理等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人類社會進入到了數據生產力時代。
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有生產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加工、計算分析和交易應用等活動,相應的技術都已具備并不斷進步成熟。然而,現實中除了一些消費互聯網企業能夠比較充分地運用數據要素外,大多數企業還沒有真正意識到數據是重要的資產,更不用說把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加以應用了。
那么,企業如何理解數據要素這個概念呢?與傳統生產要素相比,數據要素呈現出哪些新的特點呢?企業又如何更好地把握這些新特點而加以有效應用呢?
從企業的發展認識數據是生產要素
近年來,人們一般都比較重視人均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 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并且把投資、消費和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而“三駕馬車”其實都是短期歷史(如一個季度或一年)的需求側數據(其中“投資”同時也是供給側數據),涉及到現有生產能力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的利用率,在短期內GDP增長率的變動屬于經濟波動。
企業的經營和發展與經濟波動相關,與經濟增長更加相關。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多樣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的持續增加,直接由資本投入(投資)、人力資本積累(勞動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技術進步)等三個供給側的動因所決定,涉及到生產能力的擴張。所謂全要素生產率一般是指各要素(如投資和勞動力等)投入之外的技術進步及其能力實現等所帶來的產出增加。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就發現,相同的資源會因為全要素生產率的不同(即“索洛剩余”)而帶來不同的產出,因為,一方面科技進步本身就可以帶來更多的產出,即“技術效應”,比如5G技術的發明與推廣應用就可以為市場帶來大量的基站、終端等相關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關系和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也可以提升資源的利用率,即“配置效應”,比如5G技術的應用就為企業實現個性化定制、柔性生產、協同制造、遠程診斷和預測性維修等新業務模式帶來了突破性的進展和效果。因此,“技術效應”和“配置效應”能夠帶來經濟增長。
就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而言,傳統的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勞動、土地和技術,從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國經濟經過40余年的高速增長,資本、勞動和土地這幾個企業生產要素的供給都遇到了成本與增長的瓶頸,資金緊張,招工困難且用工成本越來越高,市場和客戶對產品的質量以及社會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因此,企業傳統的發展模式需要轉型升級,技術要素的重要性凸顯。
與十八世紀的蒸汽機技術和十九世紀的電力技術所帶來的兩次產業革命一樣,發軔于二十世紀中葉的信息技術也帶來了一場新的產業革命,然而,與前兩次產業革命不同的是,信息技術尤其是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不僅能夠融合到具體的產品和服務中,使產品和服務數字化從而提升其價值,同時還能夠通過數字化,端到端地直接連接世界各個國家的各個行業、各個企業以及具體用戶的生產交易過程。數據由此體現出了企業要素的明顯特點,在設計、生產、交易和消費等各個環節,數據作為要素與資本、勞動、技術等其他傳統要素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創新出數據資產等“新資本”、智能算法應用等“新勞動力”、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而且數據還能夠與其他生產要素持續地組合迭代和交叉融合,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的應用普及,數據也出現了爆發式的產生、沉淀與增長,而且不同于資本、勞動以及物質材料、能源等,數據可以被共享而不影響原來的所有者對數據本身的擁有,加之人工智能等技術也極大地提高了數據處理的效率并大幅度降低了處理成本,海量數據可以被不斷分析再生與應用,且不存在效用遞減等問題(見圖1)。
因此,數字化成為這一次產業革命的核心,通過數字化不僅能夠快速優化配置企業的要素資源,提高生產力,而且也讓信息產業的“技術效應”連續高速增長了數十年,從而帶動了世界經濟高速向數字經濟新形態轉型升級的發展趨勢,數據成為數字經濟的核心基礎。故而人類有史以來,在世界經濟發展以及企業市場競爭的環境中,第一次出現了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之一而產生巨大價值的作用,掌握和利用數據能力成為未來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在此背景下,2020年4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就將數據和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生產要素并列,明確了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的重要地位。2021年出臺的我國“十四五”規劃和 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提出,要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建立健全數據要素市場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