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郵政雜志投稿發表了郵政綜合服務平臺商業模式,論文結合郵政已有的綜合服務平臺運營實踐及發展現狀,對其商業模式及如何構建多方共贏的平臺生態進行探析。通過這種平臺的商業模式讓更多優質的商品便捷的呈遞到城鄉消費者中去。
平臺商業模式是指市場在具化過程中,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平臺交易規則,促使各利益相關者交易完成的全過程,并最終實現盈利。平臺商業模式的核心是盈利模式,而平臺能否盈利關鍵在于平臺規則(或機制)的設計及支撐,重點在于客戶引流和服務疊加。
關鍵詞:郵政研究雜志投稿,商業模式
構建郵政綜合服務平臺商業模式的總體思路
構建郵政綜合服務平臺的總體思路,是以“創新、開放、共享、多贏”為指引,高舉服務民生和服務“三農”大旗,依托政府和行業,發揮郵政差異化優勢,整合以渠道、客戶為主體的資源,結合線上線下、工業品下鄉與農產品返城、民生服務與郵政業務,借助政府扶持與企業有限投入,通過大眾創業與精準扶貧,引入優質高效的商品(服務),促進郵政業務的橫向深度融合,打造覆蓋城鄉、政府滿意、惠及民生、多方共贏的平臺生態。筆者認為,郵政可以在兩個方面有所作為。一是搭建商品(或服務)的流通平臺,促其“去中介化”,提高流通效率。具體地說,就是整合三大板塊及社會資源,牽手上游商品(服務)供應商和下游終端消費者,讓供應商自主創新、讓消費者自主選擇,發揮“無形之手”的自動調節作用,使供需自適匹配。郵政作為平臺發起方,重點在于引流,集全國各地商品(服務)之大成,利用遍布城鄉、線上線下的各類實體和電子渠道,將商品(服務)呈現給各類消費用戶。在平臺運營中,郵政需要為平臺參與方(包括供應商和消費者)提供包含但不限于“線上交易+貨運物流+終端配送+貨款歸集+線上線下信息技術支撐”的一攬子服務,通過平臺機制的科學設定,確保平臺高效、有序、充滿活力,實現郵政、供應商、消費者共同受益和多方共贏。二是響應中央“公共服務均等化”號召,高舉普遍服務、普惠金融的旗幟,借力服務“三農”、快遞下鄉、金融下鄉等中央“一號工程”,大力進軍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發揮郵政比較優勢,搶占農村電商高地,重點解決末端寄遞及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讓優質農特產品、工業品雙向流通,高效、便捷地呈送給城鄉消費者。
打造優質高效平臺構建精密服務體系
如何打造優質高效平臺,是構建郵政綜合服務平臺商業模式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筆者通過深入研究和分析郵政企業現狀,提出以下平臺架構——從現有的以產品為中心,即單一產品通過單一渠道向單一客戶提供服務的平臺架構,轉型到以客戶為中心,即整合產品(服務),通過整合渠道(自有渠道、加盟渠道、電子渠道),向整合共享的終端客戶提供綜合服務。其實質就是平臺通過實現對供應商、消費者和平臺發起方(郵政)資源的共享,帶動商業模式從傳統經濟轉向分享經濟,實現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和多方共贏。第一,擴大多邊用戶規模。根據梅特卡夫定律,網絡的價值與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平臺在達到一定用戶基數后,將呈指數增長態勢,這種正向外部性令平臺急劇成長、價值急速攀升,遠超傳統商品經濟中的規模增長效應。因此,郵政要積極引流,一方面打破封閉運營的固有模式,開放入口,常態化、多樣化地吸引合法合規、質量安全的產品(服務)進入平臺,盡量吸引第三方支撐服務機構(如第三方支付、IT服務)加盟;另一方面,共享三大板塊客戶、協作單位的客戶,□劉金平陳靜俞引導數十萬加盟渠道成為批銷商,利用郵政自有及社會渠道,依托線下實體和線上電子渠道,源源不斷地吸引潛在消費者加入。第二,做大平臺交易規模。積極促成交易、做大交易量是郵政平臺商業模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其背后的邏輯是優先保障供應商、經銷商、消費者三者獲益。具體為:一是千方百計服務好供應商,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其做大銷量,實現規模增長和持續盈利,形成并鞏固與郵政的良好溝通。郵政要開放電商平臺、實體網絡(自有渠道及社會渠道),積極探索代售、批銷、團購、預售、拼單、眾籌等模式,引導加盟郵政的個體自主創業,助力業務推廣和做大規模,使之“不為我有,但為我用”;對品質優、支撐強的地方特色產品,可進入全國郵政渠道,促進跨省交流、互通有無;對實力強、口碑好的品牌,采取共建形式,在郵政渠道設立專柜;對小而美、具有質優價廉競爭優勢的產品,可利用郵政倉儲代管發表、分銷貨款代收、市場數據分析等服務,通過跨境電商創業平臺推向國際市場;也可通過農村電商創展平臺,實現工業品、農產品的雙向流通。二要想方設法為便民服務站、郵樂購店、“三農”服務站、村郵站等經銷商提供質優量足的貨源,助其獲利,形成并鞏固其對郵政高內聚、強依附的生存依賴。利用批銷交易,源源不斷地為經銷商提供適銷對路的商品,既幫助供應商做大銷量,又提升加盟渠道經銷商對郵政的依賴。三要以周密細致的服務,讓消費者便捷地享受到貨真價實、品質優良、具有獨特比較優勢的商品,構筑對郵政高度認可、無比信賴的品牌口碑。
營造平臺聚合效應構筑多元盈利模式
郵政要通過構建平臺產生聚合效應,形成豐富多元的盈利模式。具體地說,就是要牢牢抓住便民金融、電商寄遞、公共服務這三大業務主體,構筑核心產品體系,推進業務可持續發展。郵政綜合服務平臺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層級自下而上、不斷遞進提升的五大部分:第一,代理收益。郵政要開放為“代理平臺”,賺取各類代理收入——承接政府公共服務,如“郵善促民生”“交通安全服務”“信息進村入戶”、交通ETC等;商旅代辦,如推廣郵生活APP或引入主流旅行服務;政務代辦,如代辦交通違章、車駕管及出入境證照等;生活繳費,除代收水電、通信、有線電視費外,增加公共服務中的代收各類稅費等;民生服務,如居民健康卡、預約掛號等;公益事業,如代售體彩;代理金融,如代銷理財、保險、基金等。第二,價差收益(含郵政業務)。郵政要大力發揮三大板塊資源優勢,為平臺用戶提供“開店創業、物流配送、資金結算、理財增值、宣傳推廣、信息支撐”等一攬子服務,在促進平臺交易環境優化、改善用戶體驗的同時,帶動電商分銷、寄遞、金融、文化傳媒等業務增長,產生業務收益。第三,渠道/廣告收益。根據具體合作模式收取進場費(可以是實際的貨幣,也可采取贊助或轉換為營銷支撐的形式),如商品或企業形象進駐金融網點VIP室,商家在郵政設專柜或形象墻并免費提供客戶回饋禮品等。第四,沉淀資金收益。包括平臺交易在途資金、郵儲銀行代為歸集的貨款等,還可利用郵儲銀行“郵益寶”吸引小額流動、閑散資金,形成各類常駐資金和交易資金的沉淀收益。第五,數據增值服務收益。如為用戶提供消費行為分析服務,既幫助上游商戶精準營銷、迅速擴大市場,又引導下游用戶科學理性消費。作為開放平臺,要積極引入第三方信息支撐服務機構,如信息技術承攬機構,努力營造便捷友好的交易環境。簡言之,服務疊加、客戶引流及盈利模式升級為郵政綜合服務平臺的商業模式建立了基本框架,為郵政轉型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但如何合理利用、協調并管理好上述資源,確保平臺運行順暢,還須建立有效而完善的管理機制,如人才機制,會員管理和積分機制。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渠道體系(統一實體和電子渠道運營主體、統一平臺品牌形象)、創新營銷方式、加強信息技術和數據支持等,這也是平臺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作者:劉金平 陳靜俞
推薦閱讀:中國郵政管理變革創新模式探究
根據新近頒布實施的《郵政法》,郵政企業在搞好普遍服務的基礎上,可以依法享有郵政信函寄遞業務的專營權。中國郵政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專營權,拓展信函類增值業務,搶占這一專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