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由于西斯蒙第把收入同生產看作是一樣的,也就把實現個人消費看作是同生產一樣的,自然他就會得出資本家不能實現超過收入的額外價值的學說,也就是得出消費不足經濟危機學說。最后,西斯蒙第認為商品是以收入購買的,而收人卻隨著生產的擴大而縮減。
(一)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經濟危機理論遺產
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西斯蒙第是資產階級經濟思想史上第一個承認普遍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經濟學家。西斯蒙第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生產目的是為了利潤;在自由競爭作用的驅使下,掌握生產資料的人追求生產的無限擴張,而社會不公平的分配制度,又使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廣大的勞動者收入不足,從而使市場越來越狹窄。這樣,生產和收入之間的比例遭到破壞,產品的實現遇到嚴重障礙,最后必然導致以生產過剩為特征的經濟危機。西斯蒙第已經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內部所存在的一種尖銳矛盾,即一方面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社會財富的無限擴大,另一方面生產者的消費卻在生活必需品的范圍內,相對于生產的無限擴大而言,消費需求表現為嚴重不足。
西斯蒙第通過對資本主義財富占有形式的分析,深切地感受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自相矛盾的。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經濟中生產的無限擴大和勞動群眾生活必需品范圍相對萎縮之間的矛盾。但是,西斯蒙第并不理解,在資本主義社會得到巨大發展的社會化大生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在他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嚴厲譴責時,往往把資本主義的弊端歸結為社會生產巨大發展的結果。
從理論本身來說,西斯蒙第的危機理論是錯誤的。首先,他把生產和消費的矛盾說成危機的原因,而且把這一矛盾說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他不了解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只是生產的社會性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間矛盾的一個表現形式,其實后一個矛盾才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西斯蒙第沒有進一步透過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和消費失衡的現象去追究危機的根源和實質,他雖然也知道危機是資本主義的現象,但他的分析卻把危機的原因放在生產領域之外,并在實際上把資本主義這一特定的社會生產方式抽象掉了,這就堵塞了對經濟危機進行科學分析的道路。其次,西斯蒙第所強調的群眾消費不足,是一切階級社會所共有的現象,其本身不足以說明危機。再次,西斯蒙第的商品以收入購買的論點只是“斯密教條”即商品價值分解為三種收入的翻版。這就意味著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擴大再生產是根本不可能的,生產過剩危機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持續不斷的。然而這兩點顯然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危機的現實不相符。西斯蒙第的錯誤在于他把商品實現等同于個人消費品的實現,而忽視生產消費。他不知道資本主義市場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不是靠個人消費的增長而更多地是靠生產消費的增長。
馬爾薩斯是一個消費不足經濟危機論者。在說明需求不足導致經濟危機時,他和西斯蒙第基本是一致的。他的消費不足經濟危機論的特殊性在于,他用一個不生產而只消費的土地貴族階級來彌補或消除消費不足。由于馬爾薩斯站在土地貴族階級的反動立場上為土地貴族階級辯護,而當時土地貴族階級又是一個沒落的階級。因而,他的經濟危機學說也就沒有多大的影響。
(二)早期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拋棄了西斯蒙第的消費不足經濟危機論
1830年英法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便被庸俗經濟學所取代。早期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拋棄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一切科學成就,當然也就丟掉了西斯蒙第消費不足的經濟危機理論,信奉國家不干預經濟生活的經濟自由主義。經歷了19世紀70年代的“邊際革命”,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發展到近代庸俗經濟學階段,以馬歇爾和瓦爾拉斯的均衡價格理論為核心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也一直否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存在。新古典經濟學,是一種充分就業經濟學。他們認為現行工資水平上,凡是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做。換言之,新古典經濟學認為,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總是能夠保證經濟達到充分就業均衡,因而無需政府對經濟進行政策干預。然而,1930年代爆發的大危機,驚醒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和諧美夢。如果說1930年代以前,經濟危機持續的時間還比較短、程度也沒有那么嚴重,新古典經濟學還能夠依靠他的詭辯性質將經濟危機解釋成是偏離充分就業的偶然情況,是一種例外的話,那么面對1930年代的大危機,這種經濟學說就沒有任何解釋力了。它既不能在理論上說明大規模失業產生的原因,更無法在政策上為資產階級政府提出任何切實可行的建議。
(三)1930年代經濟危機和凱恩斯主義的產生
在1930年代大危機的特定歷史背景下,壟斷資產階級迫切需要一種為壟斷資產階級干預經濟生活提供理論依據的新的經濟理論,于是凱恩斯主義便應運而生了。1936年凱恩斯出版了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人們通常都把它簡稱為《通論》)。《通論》中,凱恩斯在批判傳統經濟學就業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危機理論。凱恩斯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通常狀態,是小于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均衡。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小于充分就業國民收入均衡的根本原因。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是三大心理規律:“心理上的消費傾向”、“對資產未來收益的預期”和“心理上的靈活性偏好”。尤其是“對資產未來收益的預期”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則造成了供給相對過剩,形成普遍的危機。因此,為了解決失業問題,政府必須實施以刺激需求為主的干預政策。
(四)凱恩斯經濟危機學說的演變和影響
雖然凱恩斯《通論》的核心思想是明確的,但是在文字的表述上卻晦澀難懂。1937年希克斯在《經濟計量學雜志》4月號上發表了《凱恩斯先生和“古典學派”:一種解釋》一文,該文將凱恩斯《通論》中的就業思想概括為IS-LN模型。此后,希克斯、漢森、薩繆爾森等一大批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在IS-LM模型的框架內,通過深化對IS曲線和LN曲線的精細化分析,為宣傳、普及和發展凱恩斯主義做出了貢獻。在這一過程中,以薩繆爾森為首的經濟學家將凱恩斯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綜合在一個體系中,形成了“新古典綜合派”,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美國經濟在1970年代以后出現了失業和通貨膨脹并存的“滯漲”局面,使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有人形容:1970年代中期,美國35歲以下的凱恩斯主義者成了快要絕跡的物種。然而,1980年代后期,隨著美國經濟長期衰退的到來,凱恩斯主義又重新被呼喚到前臺,出現了新凱恩斯主義。雖然新凱恩斯主義在理論上盡最大可能地吸收了凱恩斯主義反對派的許多理論成分,但是在對經濟危機根源的判斷和應對經濟危機的國家干預主義政策上,他們還是基本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