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高校綜合改革的深入,高校管理向高校治理轉變。如何建設好大學,如何提高大學的辦學效益和辦學質量,日益成為大學治理者重視的問題。《大學之用》是論述當代大學的經典著作之一,通過《大學之用》看中國大學之用。本文分別從學生、家長、企業、政府四類消費群體視角解析對大學教育的價值需求。從學生視角來看,一二類學生市場對大學教育的價值需求主要表現在身體、心理和能力方面;三類學生市場對大學教育的價值需求主要表現在精神方面。
家長群體對大學教育的價值需求主要涉及到知情權和參與權方面;企業對大學教育的價值需求主要集中在人才供給、購買技術和合作辦學方面;政府對大學教育的價值需求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社會發展方面。本文旨在為大學治理者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支持,從消費者角度闡釋大學如何提高其使用價值,以滿足各類消費群體的需求。
[關鍵詞]消費群體;大學教育;價值需求
隨著高校綜合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校管理向高校治理的轉變,如何建設好大學,現代大學應在哪些方面做出正確的調整以適應社會的變化發展,已成為大學治理者應該重視的問題。不進步就會退步甚至會被淘汰,這是自然界恒古不變的真理,大學也不例外,正如克拉克·克爾(Clark Kerr)在其著作《大學之用》中所說:今天的大學,某種程度上或許可以通過它同過去的情況作比較而得到了解,同紅衣主教紐曼的學術修道院作比較,同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的研究機構作比較。
現代的美國大學既不是牛津大學也不是柏林大學,它是世界上的一種機構。作為一種新型的機構,它不是真正的私立,也不是真正的公立;它既不完全是世界的,也不完全脫離世界,它是獨特的[1]。這種新型機構即克拉克·克爾所謂的巨型大學。他認為這種巨型大學包含了很多個群體,例如:學生群體、學者群體、行政人員群體、非學術人員群體等等。
可以說,現代大學正如克拉克·克爾所描述的那樣,是一個具有多元化的復雜系統,這樣的大學在不同的消費群體眼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即擁有不同的價值。在學生看來,大學即是一個健身俱樂部,在這個俱樂部中可以鍛煉智力和身體,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向教練學習新的健身技能,在俱樂部中快樂成長;在家長看來,大學即是一個“培訓班”,為換取孩子的某種成功而心甘情愿付出一切代價;在企業家看來,大學即是商業伙伴,通過“商品”交換來實現商業合作,獲取利潤;在政府看來,大學即是一個智庫,一方面培養人才;另一方面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最終服務于國家和社會。
一、對《大學之用》的解讀
《大學之用》(第五版)源于克拉克·克爾于1963年4月在哈佛大學戈德金講座上的著名演說。本書雖然篇幅不長,字數不多,但字字珠璣,充分闡述了現代大學的多元化,包括群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多元化、目標多元化及權力多元化。本書在突出大學功用的同時,守住無用的底線,即創造才智的大學靈魂。克拉克·克爾的《大學之用》不愧為論述當代大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一)多元化的巨型大學
1.群體的多元化。克爾在書中提及,所謂的巨型大學是由若干群體組成,包括本科生群體和研究生群體、人文學者群體、社會科學家群體、科學家群體、各專業學院群體、所有非學術人員群體、行政管理者群體[2]。現代巨型大學已不同于以前單純以教學或學術為主要目標,不同的群體對于大學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巨型大學對于不同的群體也意味著不同的功用,它就像一個城市,每個群體在這所城市中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2.權力機構的多元化。巨型大學的權力機構包括了學生、教師、行政當局、校友、捐款人、基金會、聯邦部門、專業界和企業界等對大學事務的影響[3]。由于不同的權力機構間為爭取自己的最大利益而產生博弈。克爾在書中對巨型大學校長的角色做出了定位,認為巨型大學的校長應該是一個多面人,能在較平衡地協調各方利益的同時,巧妙地將各方力量聚集起來,共同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3.大學生活的多元化。克拉克·克爾所描述的巨型大學就像一個城鎮,每個群體每個人在這個城鎮中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學生可參加不同的組織,形成亞群落(subgroups),比如:“大學生亞文化”“學術亞文化”“職業亞文化”“非循規蹈矩亞文化”等[4]。教師也可選擇成為教學型、研究型或教學研究型教師。教授與外界的接觸增多,并隨時可以選擇留下或離開,也可以選擇擔任教師這一職業的同時,參與社會上的工作并獲得一定的額外收入。
(二)大學面臨的三大現實挑戰
克拉克·克爾指出,當前面臨著三大領域的調整:增長、轉變學術重點和參與社會生活[5]。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多,大學面臨校園的擴建、校園設施的增加等。除此之外,由于市場競爭加快學科之間的平等性被打破,教師待遇和學生的就業形勢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需求的變化使得一些新興專業正在誕生,一些學科專業正在消失。社會的不斷變化要求為保持資助與學科領域的學術創造性相平衡而不斷地做出調整。克爾所看到的大學不是象牙塔中的大學,而是與社會緊密相連的大學,它既被社會所影響,也深深地影響著社會上的每一個人。
當前,中國大學同樣面臨著這三大挑戰。據統計,預計到2019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50%并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面對學生人數增長,如何保證并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已經成為重要的課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引起人們就業職位變化的同時,高校出現學科更替現象。例如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政策,不僅帶動了沿線國家的發展,還誕生了高鐵專業。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決定哪些專業將被設置和淘汰。高校參與社會發展已成為中國高校的主要職能之一,無論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還是在參與高新技術的研發方面,高校已成為引領知識技術創新的主力軍。
推薦閱讀:《山東大學學報(工學版)》(雙月刊)原《山東工業大學學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山東大學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工程科學類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