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建筑如果從地域性這一狹義的角度來講,我們認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體的地形,地貌條件和城市周圍的建筑的環境。這是具體影響和制約建筑空間和平剖面設計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地域性、名族特征
建筑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
眾所周知,建筑是時代的一個產物,是社會的一個重要反映。隨著世界經濟技術文化的發展,人們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時,確實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從大建設中得到了好處和受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和地域文化的消失。作為中國的建筑師,我們都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從事建筑創作的黃金時代。
另一方面也不難發現,在巨大的建設的面前,我們在心理上,綜合素質上,都還準備不夠,理論上觀念上尚未跟上時刊發展的步伐。這主要反映在創作方面我們還處于一個比較迷茫的過程。所以我感覺,當前的整個建筑創作,在同步發展的同時,也處于一個新的十字路口。
建筑是一個地區的產物,世界上是沒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體的地區的建筑,它總是扎根于具體的環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受具體的地形條件,自然條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環境所制約的,這是造就一個建筑形式和風格的一個基本點。建筑的地域性從廣義上來講,它首先受地理的氣候,區域的影響,比如說在我們南方地區,炎熱地區跟北方寒冷地區建筑顯然是不同的。
建筑師要以生態觀的角度順應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與地段環境融為一體,要用城市的觀點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體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在體形、體量、空間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與地區相適應的技術條件手段,再結合功能,整合,優選,融會貫通,就有可能創造出有個性的精品。
在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中,我們的城市與建筑正在失去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在這樣的困境下,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通過自然與人文,對一個地域建筑的文化意義進行深入地探索,我們才能夠創造出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的建筑環境。我們企望通過建筑師之手,使建筑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及宗教信仰的化身。
王小東院士談的最多的是全球化和地域性的關系。他認為“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我們自己身份的就是我們的民族地域文化這點很重要。之所以自己走了這條道路在幾十年里,信心沒有動搖。因為在我們建筑界,各種理論和說法都有,但是我覺得他們走什么樣的道路都可以,多元化的社會允許什么道路都走,但是我既然選擇了地域文化建筑創作這條路,并且從上學到我來新疆這幾十年一直都沒有動搖過,所以我也沒有打算離開新疆”。
結合影響烏魯木齊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作品來反應這個城市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
一:文化之光-國際大巴扎
說到能最能影響烏魯木齊城市印象的重要建筑,我認為首當其沖的莫過于新疆國際大巴扎了。新疆國際大巴扎位于解放南路與團結路的交匯處,建成于2003年6月26日,它的設計者是被稱為“中國八大建筑巨匠”之一的新疆建筑設計師王小東。國際大巴扎占地面積39888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由新疆民族商業購物廣場,新疆民族手工藝交易中心,新疆名優產品展示中心,中亞之心,民族露天巴扎五部分具有濃郁西域特色的商業建筑群組成。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巴扎。新疆國際大巴扎在傳承伊斯蘭風格的同時,極大地延伸了二道橋傳統市場的概念,更加確立了它在烏魯木齊民族商業中心的地位。
新疆國際大巴扎硬件設施包括100000平方米超級建筑群;6100平方米大巴扎宴會廳;8000平方米大巴扎美食廣場;3000平方米大巴扎歡樂廣場;600平方米大巴扎室外表演廣場;80米新疆第一觀光塔;1座觀光伊斯蘭清真寺;1個露天大型舞臺。
從總體來看國際大巴扎完全遵循伊斯蘭建筑風格,以磚石工藝砌筑的建筑手法,大膽采用黃色為主色調,外墻飾面采用傳統的磨磚對縫與現代飾面工藝相結合的處理手法,不作舞臺布景式的建筑語言堆砌,,體現空間和光影的變化,在涵蓋了現代建筑的功能性和時代感的基礎上,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商業繁華,集中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這一點正符合我所說的城市標志性建筑的特點。所以,業內專家這樣評價:“新疆國際大巴扎,是伊斯蘭民族文化的現代展覽館和歷史博物館。”傳統不僅僅是形式,因為民族地域文化的內涵不僅僅是形式問題。大巴扎最后形成的建筑風格,是人民認可為民族的、傳統的、地域的。
二:政治中心-新疆人民會堂
新疆人民會堂始建于1984年,1985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30周年之際竣工投入使用,是當時自治區“十大建筑”之一,在亞洲和全國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它的設計者是王小東和孫國誠。會堂坐落在市區內友好路北端的昆侖賓館對面,其建筑面積34000多平方米,集會議、演出、餐飲、住宿為一體。整體建筑設計體現了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結合,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社會形象,被譽為是新疆對外形象的代表之一,她已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治、經濟、外事、文化活動的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
這是一座民族、地方、現代色彩兼具的大型建筑,會堂頂部是金黃色琉璃檐板,四角豎著4座直徑2米的乳白色圓塔,正面有20根22米高的淺灰色大理石廊柱及大型茶色玻璃。設計主要體現容納3000人的會堂以視聽及表演功能為主,努力使設施現代化和傳統文化密切融合,使改設計成為新疆各族人民理想的藝術殿堂。總體布局上將宴會廳及小會廳設在堂主體的一側,以架空聯廊相連的自由組合,既能分區使用,又符合維吾爾傳統建筑中不對稱特征。寬暢明亮的大廳與寬扁形觀眾廳直接相連,比之傳統劇院的層層進廳簡捷得多。作為歌舞之鄉的自治區首府的會堂舞臺,力爭設計成有升降、推拉功能的機械舞臺。會堂主體四角圓形邦克樓及其收頂,使人聯想到現代航天技朮。宴會廳副體方形平面,圓形屋頂組合以及主體的密柱寬檐細部處理,賦予整個建筑圓渾粗獷的建筑氣質。
結語
建筑不僅是工程技術對象,也不僅是一種藝術對象,而更是一種社會、文化對象。社會作為建筑的一個重要屬性,由它的民族性、地域性、歷史性、 時代性以及藝術特征諸方面反映出來。
首先要的是建筑的民族和地域屬性(或叫特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形態、倫理形態和觀念形態,這些不同點,都在建筑上反映出來。或者說,建筑提供著各個民族的這些方面的需要。
其次,在一個民族之中,建筑形態卻也不完全一樣,象我們的漢族建筑,不同的地域有不同形式的建筑。
我們身處新疆這樣一個地域性民族性獨特而顯著的地區,作為一個建筑師更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要學習王院長幾十年如一日不斷探索研究新疆地域性建筑的精神,我們也有責任將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展現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