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作物指直接或間接為人類需要而栽培的植物。“作物”一詞由日語轉借而來,在中國古籍中則稱“禾稼”或“谷” 。文章發表在《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上,是地質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干旱土壤分層,闞值反應,花生,紅壤
古代有所謂“五谷”、“六谷”、“九谷”、以至“百谷”之稱,其中谷的含義不斷發展,由稻、黍稷、麥、菽,逐步擴大到麻類、瓜果、蔬菜乃至所有栽培植物。中國農業文獻中自20世紀初開始引用“作物”一詞,今已普及,俗稱“莊稼”。
我國南方紅壤地區存在嚴重的季節性干旱,研究干旱程度并確定土壤一作物系統干旱闞值對干旱評價和土壤水分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眾多作物受早研究中,基于土壤分層水分變化研究的較少。針對此問題,在紅壤上進行了遮雨條件下花生干旱試驗,設持續干旱4~25d共7個處理。
在農業生態系統發中,水分是重要的生態因子之一。但水資源短缺已成為主要的環境問題,如何用好有限的水資源滿足需求是農業生產的關鍵問題。植物干旱時有形態的表現,也有生理的表現;評價農田生態系統干旱的指標有簡單的,也有綜合性指標。當前的評價干旱的指標大多針對作物,涉及的參數較多,需要的數據量大,獲得比較困難。
一、試驗設計計
本試驗在湖北省咸寧地區進行。供試土壤為粘性紅壤,飽和導水率值比較小,田間持水量值較大,同時永久萎蔫點的含水量值也比較大,有效含水量比較低,有機質含量比較小,呈微酸性。
2005年6月~10月,在遮雨的條件下進行了筒栽花生干旱試驗。試驗設7個水分處理,分別干旱4d、8d、12d、16d、19d、22d和25d,分別記作D4、D8、D12、D16、D19、D22和D25,每個處理設5個重復。材料為直徑200毫米的PVC圓筒,兩端均無底。土樣風干過約icm的篩,裝滿,每筒裝土35,Okg。管子豎放地上,下端約5厘米埋在土中。在PVC圓筒高為100cm,在5cm、15cm、25cm、35cm、45cm和55cm處鉆孔,平插張力計。
二、結果分析
(一)花生生物量對土壤干旱的反應
處理D1-D7的花生干生物量分別為22.5、22.1、22.9、19.2、19.1、18.8、17.5(g)。隨土壤干旱程度的增加,單株花生的生物量逐漸減小,而且處理間的生物量差別顯著(F=966.28**)。處理D4、D8、D12間的生物量差異不顯著,它們其他處理的生物量差異顯著;處理D16、D19、D22之間的生物量的差異不顯著;處理D25與其它所有處理生物量的差異顯著。與處理D4的生物量相比,其余處理D8~P25的降幅分別為1.2%、9.0%、17.3%、22.6%、29.4%和43.4%。處理D25過度干旱,其干生物量下降幅度最大。
(二)土壤干旱過程中花生土水勢變化
花生不同干旱處理各土層的土壤水勢變化如圖所示。干旱脅迫開始時,各個土層的水勢基本相同,土壤含水量較高,之后0.10cm處水勢開始快速下降,隨后是土層10-20cm和20-30cm的水勢開始下降并且很快低于土層0-10cm的水勢,這應該與花生根系在此深度處密集有關;而土層40-60cm的土壤水勢在干旱10d以后才有明顯下降。干旱到8d時候,土層0-10cm的水勢達到一個穩定的數值,大約在70KPa左右:干旱到10d時候,土層lO-20cm的水勢達到一個穩定的數值,大約在80ZPa左右;干旱到12d時候,土層20-30cm的水勢到一個穩定的數值,大約在85KPa左右
三、結論
由本試驗可知在土壤不斷的干旱過程中,土壤水分與花生產量指標存在閾值反應,且二者存在對應關系。花生在干旱超過12d,生物量明顯下降,其中土層O-30cm的土壤水分變化可以代表花生的土壤水分變化。這些結果說明,通過監測或模擬恰當土層的水分動態變化可以反映土壤的干旱程度和作物的受旱狀況。
地質論文發表期刊推薦:《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為自然科學總論類綜合性學術刊物。2004年創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月刊,每月月初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