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2007年~2009年,廣西第四地質隊對礦區開展普查-詳查工作。基本查明礦區地層、巖性及構造特點,基本查明銅礦體特征及礦石質量。通過以往這些基礎的地質工作,大致查明區內地層、構造、礦產種類及礦化蝕變特征,提供了豐富的基礎地質資料。文章選自:《礦業安全與環保》雜志是屬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主管,由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重慶研究院與國家煤礦安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共同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科技期刊,系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原文收錄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發行范圍遍布全國各地煤礦和非煤礦山的企事業單位、管理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圖書館及圖書信息部門,美、德、俄、朝等世界主要產煤國及香港、臺灣地區亦有訂戶。是深受從事礦業安全、環境保護技術的科研、教學人員、廠礦企業技術管理干部、技術人員喜愛的老牌刊物,在行業內享有較高聲譽。
1 成礦地質背景
礦區位于越城嶺窿起北側,地處越城嶺巖體(r3)與寒武系殘體外接觸帶。變質作用強烈。
1.1 地層
區內出露寒武系清溪組地層,由含炭板巖,長石石英砂巖,炭質板巖組成,底部夾鈣質泥巖。寒武系四周被花崗巖體包圍,呈長條狀孤島殘留,整個巖層發育角巖化、含銅矽卡巖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礦化蝕變,為本區含礦層位。
1.2 斷裂構造
本區斷裂構造發育,一般15°~35°,傾向北西,局部傾向南東,傾角35°~80°,主要由硅化壓碎巖、角礫巖、斷層泥等組成。該斷裂多次活動,早期以壓性或壓扭性為主,后期改造為張扭性。
2 礦區地質概況
2.1 地層
區內出露寒武系清溪組,分布于礦區中部,四周被花崗巖體包圍,呈長條狀孤島殘留。下部為含炭板巖,偶夾硅質條帶和磷結核。局部為含炭細粒灰巖夾炭質板巖,偶夾黃鐵礦條帶。中部為長石石英砂巖,局部夾硅質、炭質板巖。上部為炭質板巖,底部夾鈣質泥巖。寒武系清溪組為本區含礦層位。
2.2 構造及巖漿巖
礦區中部為寒武系清溪組地層,東西兩側為加里東期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褶皺、斷裂構造不發育,但地層與巖體接觸破碎帶較發育,主要控制礦體分布和產出。
礦區內接觸破碎帶較發育,其產狀變化較大,190~290°∠45~60°。破碎帶巖性主要為壓碎巖,巖性為淺灰綠色、灰色硅化鈣質砂巖;灰色、灰綠色泥質粉砂巖。壓碎巖在地表風化較深,呈粉砂狀但其層理邊緣褐鐵礦分布較多,褐鐵礦厚度達3—5mm,其間包裹有鐵質粉砂,可見少量黃銅礦、銅藍,巖石結構較為松散,錘擊后,多易松散呈碎塊;深部為灰黑色黃鐵礦、黃銅礦,結晶略粗,黃鐵礦呈深灰色,黃銅礦星點呈銅黃色,黝銅黃色,靠近花崗巖一側黃鐵礦相對富集成脈,向外逐步減少。
勘查區內巖漿巖為越城嶺巖體的一部分,分布于礦區東西兩側,為加里東期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巖石局部受動力變質作用,產生碎裂構造,變余花崗結構。主要礦物有石英(29%)、微斜紋長石(31%)、斜長石(33%),次要礦物為黑云母(5%),其它微量礦物有:綠簾石、黃鐵礦、磁鐵礦、白鈦石、鋯石、榍石。部分地段巖動力變質作強烈,蝕變為糜棱片麻巖。
巖體與寒武系清溪組接觸帶控制著銅礦體的分布。
3 礦床地質特征
3.1 礦體特征
礦區目前共圈定4個銅礦體,礦體沿寒武系清溪組地層與巖體內、外接觸帶產出,近南北向展布;礦體自北向南分別為①、②、③、④號礦體,在平面上呈脈狀,剖面上呈似層狀、透鏡狀等。各礦體特征如下。
(1)號礦體:礦體產于接觸破碎帶矽卡巖內,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淺部為銅礦,深部為鎢礦;礦體長300m,延深110m,礦體產狀:280~310∠32~70,單工程礦體厚度1.02~5.58m,平均2.08m,厚度變化系數74%,厚度變化較穩定;單工程礦體Cu品位0.01%~3.25%,平均0.82%;WO3品位0.068%~0.074%,平均0.071%。Cu品位變化系數91%,品位分布較均勻。
(2)號礦體:礦體產于接觸破碎帶矽卡巖內,呈脈狀、透鏡狀產出,礦體賦存標高1300m~1180m;礦體長330m,延深100m,礦體產狀:245~330∠31~80,單工程礦體厚度1m~4.95m,平均2.37m,厚度變化系數69%,厚度變化較均勻;單工程礦體Cu品位0.20%~4.04%,平均1.22%,共生WO3品位0.085%。Cu品位變化系數76%,品位分布較均勻。
(3)號礦體:礦體產于寒武系清溪組矽卡化鈣質砂巖內,呈透鏡狀產出,礦體賦存標高1376m~1228m;礦體長126m,延深150m,礦體產狀:216~300∠42~50,單工程礦體厚度1.04m~3.06m,平均1.58m;單工程礦體Cu品位0.01%~3.63%,平均1.35%;WO3品位0.064%~0.076%,平均0.066%。
(4)號礦體:礦體產于接觸破碎帶矽卡巖內,呈脈狀、透鏡狀產出,主要分布于礦區南部,礦體賦存標高1400m~1311m;礦體長237m,礦體產狀:278~285∠47~51,單工程礦體厚度2.28m~2.59m,平均2.44m;單工程礦體Cu品位0.22%~0.25%,平均0.24%
3.2 礦石質量
(1)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以自形晶、半自形晶和他形晶結構,熔蝕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壓碎結構為主。礦石構造以浸染狀、網脈狀、致密塊狀為主,似條帶狀次之。
(2)礦物組分
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銅礦(部份孔雀石,蘭銅礦)、黃鐵礦、次為白鐵礦、白鎢礦、毒砂等;脈石礦物有:石英、透輝石、透閃石、微斜長石、綠簾石、斜黝簾石、絹云母、白云母、綠泥石、葉臘石,少量方解石、白云石、鐵白云石、鋯石、榍石、白鈦礦、螢石等。
黃銅礦呈銅黃色,自形~半自形及它形集合體產出。一般呈不規則狀沿透明礦物間分布或呈不規則細脈沿其它礦物裂隙充填。黃銅礦粒徑一般在0.01~0.5mm之間,最小為0.002mm。在鏡下可見黃銅礦呈雁行細脈排列分布于細小張裂隙中。
白鎢礦主要沿礦石裂隙面呈浸染狀分布,肉眼看不見,礦石有弱礦化時,在熒光燈下可見微弱的藍光,礦石礦化較好時,在熒光燈下可見較強的藍光;白鎢礦含量約3%。
(3)礦石化學組分
據礦石化學全分析,光譜半定量分析結果,礦石中Cu、Ag、WO3、Ga、Sn、S 、Al等含量較高外,其余組分含量很低。
組合樣化學分析,礦石中共伴生組分Ag:4.22~27.4 g/t,平均15.81 g/t,S:1.58~2.22%,平均1.90%,WO3平均0.055%,Ga平均0.0023%,Sn平均0.057%。
(4)礦石類型
根據選礦試驗樣物相分析結果,全銅品位為1.13%。其中氧化銅品位0.06%,占有率5.31%,硫化銅品位1.07%,占94.69%,礦區礦石自然類型為硫化礦石類型。
4 礦床成因及類型
4.1 礦床成因
本區巖漿活動頻繁,具多期侵入。礦體產于巖體與地層的接觸帶內,礦體及近礦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絹云母化、矽卡巖化、綠泥石化。其次是碳酸鹽化、黃鐵礦化及表生孔雀石、褐鐵礦化等,礦床的形成具有多期脈充填、多階段礦化的特征。
4.2 類型
巖漿侵入帶來成礦物質和巨大的熱量,對圍巖進行烘烤,使之發生變質。隨著巖漿繼續上拱及圍巖裂隙的發生,聚集在巖體頂緣的富含礦質及揮發組份的殘余巖漿開始沸騰,在這一過程中,伴隨溫度的降低,運動中的礦液所到之處無不對圍巖進行改造和被圍巖過濾、同化,使成份迅速發生變化并在接觸帶內形成巖漿期后中~高溫熱液交代充填型銅礦床。
5 找礦標志及遠景評價
5.1 找礦標志
(1)礦體主要產于巖體與地層的接觸帶內,接觸帶是找礦工作的主要方向。
(2)鐵帽、古人采礦遺跡(包括老硐、礦坑、廢石堆等)是很好的找礦標志。
(3)本礦床在成因上與花崗巖關系非常密切,屬高中溫熱液礦床,圍巖及近礦圍巖的矽卡巖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及黃鐵礦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發育,在地表及淺部有孔雀石、蘭銅礦等氧化物產出,為較好的找礦標志。
(4)在地貌上,硅化帶表現為正地形,沿山脊、高地分布;褐鐵礦化表現為負地形,沿沖溝、鞍部分布。這些沿內接觸帶分布的山脊、沖溝、高地、鞍部地貌特征也可作為參考找礦標志。
5.2 遠景評價
本礦床發現的4個礦體沿地層與巖體內、外接觸帶產出,但深部礦體邊界沒有圈定。
總之,詳查工作對礦體的邊界沒有完全圈定,礦床遠景沒有控制,礦區具有較大找礦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