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刊發論文網范文隆林縣地質災害區劃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地質礦產時間:瀏覽:

  摘 要:為查明隆林縣地質災害隱患,劃出地質災害易發區,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運用敏感因子疊加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建立隆林縣地質災害綜合評價模型,并采用MAPGIS 輔助成圖,得到隆林縣地質災害區劃圖,分區結果準確度得到較大提高,對地質災害的預測更加合理。文章發表在《安全與環境工程》上,是刊發論文網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地質災害;區劃;敏感因子

  1 工程概況

  隆林縣地處云貴高原東南邊緣,是個海拔較高,以中山為主,無平原的山區縣。隆林縣范圍年平均降雨量均在1000mm以上。隆林縣松散土體主要為第四系殘坡積層,廣泛分布于中低山區及峰叢洼地、谷地中。中低山區的殘坡積層巖性為粘土、含碎石粘土,碎石含量一般15%—40%,厚度1m—5m。

  2 分區原則

  地質災害區劃是根據主要災害指標,劃分級次,同時應充分考慮“以人為本”的思想,綜合地質災害發育現狀、發展趨勢及影響地質災害的諸多因素綜合考慮。為了達到以上的目的,進行地質災害區劃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種類和區劃指標要反映地質災害的基本屬性特征和主要災情特點;(2)劃分的級次數且和不同級次的差幅適當,要能恰如其分地反映隆林縣地質災害情況;(3)等級指標明確,劃分方法簡明,便于操作使用。

  根據上述劃分原則和方法,將隆林縣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為:較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和不易發區等四級。

  3 分區方法

  3.1 評價單元劃分

  在隆林縣1/10萬地形圖上按10×10km2劃分單元,每個大單元再按2×2km2等分為25個小單元。隆林縣共劃分出1076個單元,即為本次評價的基本單元。

  3.2 敏感因子的選取

  根據具體情況敏感因子選擇如下:

  碎屑巖區和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區滑坡、崩塌評價因子選擇如下9個因子:工程地質巖組、斷層線密度、原始地形坡度、河流線密度、年降雨量、公路線密度、人口密度、災害體積密度、殘坡積層厚度;純碳酸鹽巖區巖崩評價因子選擇如下6個因子:山體坡度、年降雨量、斷層線密度、人口密度、災害點密度、山體相對高差。

  3.3 敏感因子等級劃分

  敏感因子的等級劃分采用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一種簡便、靈活而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它是將定性、半定盆問題轉化為定量問題的有效途徑,它將各種因素層次化。按上述不同地質災害敏感因子將其各自細化為不同層次。

  3.4 敏感因子權重的確定

  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區域內確定敏感因子間作用大小的比例關系,從而避免分配因子作用權值的隨意性。按層次分析法,逐步比較各因子間的關聯因素,為分析和預測事物的發展提供可比較的定量依據。其分析步驟如下:

  按1到9的比例標度對重要性程度賦值,Xi/Yj=1,認為“Xi與Yj貢獻程度相同”;Xi/Yj=3,認為“Xi比Yj的貢獻較大”;Xi/Yj=5,認為“Xi比Yj的貢獻大”;Xi/Yj=7,認為“Xi比Yj的貢獻大很多”;Xi/Yj=9,認為“Yj的貢獻可以忽略”;Xi/Yj=2n,n=1、2、3、4,認為“Xi/Yj介于2n-1和2n+1之間”;Xi/Yj=1/n,n=1、2…9,當且僅當Xi/Yj=n。然后作出的判斷矩陣,得到權重矩陣W,其中碎屑巖區和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區滑坡、崩塌評價因子權重矩陣W=[0.082,0.082,0.082,0.082,0.044,0.153,0.153,0.237,0.082];純碳酸鹽巖區巖崩評價因子權重矩陣W=[0.112,0.061,0.200,0.200,0.315,0.112]。

  3.5 建立空間疊加模型

  在上述分級圖的基礎上,調用GIS的疊加分析模型(Overlay),將:A=∑bi×ri式中A—地質災害發育強度指數;bi——評價因子;ri——權重。將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人類工程活動分級圖的疊加如圖1所示,在疊加過程中考慮各因子的權重,得到A值,再按表1便得到地質災害一級分區圖。為了地質災害區劃圖更具實用性,在制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時作為重要依據,因此,在進行一級分區基礎上按人類工程活動的特點進行了二級分區(亞區)。最終形成隆林縣地質災害區劃圖。

  3.6 單元易發程度評價結果

  依據以上評價方法,采用計算機計算得以下結果:

  (1)碎屑巖區和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區滑坡、崩塌易發程度評價:共有1076個單元,劃分出120個高易發單元,178個中易發單元,289個低易發單元,489個不易發單元。

  (2)純碳酸鹽巖區巖崩易發程度評價:共有263個單元,劃分出15個高易發單元,107個中易發單元,63個低易發單元,88不易發單元。

  4 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

  按災種將易發級別相同的評價單元合并連片,并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對邊界加以修正,即可圈定出地質災害易發區。

  碎屑巖區和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區劃分出滑坡、崩塌高易發區4個,中易發區3個,低易發區5個,不易發區2個。純碳酸鹽巖區劃分出巖崩中易發區3個,低易發區3個,不易發區1個。圖表中,用字母“A”、“B”、“C”、“D”分別代表地質災害高、中、低、不易發區;字母右下角數字“1”代表碎屑巖區和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區滑坡、崩塌災害,“2”代表純碳酸鹽巖區巖崩災害;字母右上角數字“1”、“2”……“5”代表塊段序號。

  5 結論

  敏感因子疊加分析法是一種定性與半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與其他方法相比較,能更好地反映一定區域范圍內與地質災害形成有密切關系的諸工程地質因素,抓住了問題的主要方面;敏感因子益加分析法在敏感因子分級圖的基礎上,調用GIS的疊加模型,在益加的過程中考慮了各敏感因子的權重,并按人類工程活動的強度進行了二次分區,使自然客觀的地質因素與人類的工程活動有機地結合,使其對地質災害的預測更加合理;敏感因子疊加分析法在隆林縣地質災害區劃中應用,是地質災害區劃工作的一次有益償試,為隆林縣的下一步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提供了比較客觀的依據。

  參考文獻

  [1]盧新海,何保國,趙榮俊.大冶鐵礦高陡邊坡災害信息處理系統構建技術[J].地理空間信息,2006,(04).

  [2]石菊松,張永雙,董誠,吳樹仁.基于GIS技術的巴東新城區滑坡災害危險性區劃[J].地球學報,2005,(03).

  [3]曹愷,李春貴,陳亮,劉文.信息量模型在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中的應用研究[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4,(01).

  發論文網須知:《安全與環境工程》刊于1994年,由教育部主管、中國地質大學主辦,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科技期刊(雙月刊)。本刊主要刊載內容包括:安全原理、安全防護、安全鑒定、安全技術;火災與爆炸災害控制、噪聲與振動控制、塵毒控制;產業安全、機電安全、鍋爐壓力容器安全、交通運輸安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全球環境變化、水資源保護、生態工程、固廢處理、處置與利用、環境設備開發、環境信息技術等。讀者對象,非常適宜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政府部門管理及決策者、廠礦企業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丹县| 阿合奇县| 阿拉尔市| 蒙山县| 平山县| 临海市| 鲁甸县| 建始县| 东乌珠穆沁旗| 永城市| 武强县| 蓬莱市| 莎车县| 岢岚县| 合水县| 睢宁县| 锦州市| 周至县| 平山县| 余干县| 湾仔区| 明溪县| 永昌县| 松阳县| 连平县| 若尔盖县| 吴忠市| 龙岩市| 远安县| 民勤县| 徐州市| 博野县| 招远市| 敖汉旗| 永新县| 鲜城| 齐河县| 阳新县| 云安县| 高平市|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