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本文對地質災害監測方法的應用現狀進行了總結,并對地質災害監測方法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另外提出了進行地質災害監測技術優化集成的基礎和優化原則。文章發表在《北方環境》上,是核心期刊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地質災害,監測方法,現狀,發展趨勢
地質災害是以地質動力活動或地質環境異常變化為主要成因的自然災害。在地球內動力、外動力或人為地質動力作用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巖土體變形位移以及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或過程。
一、概述
地質災害監測的主要任務為監測地質災害時空域演變信息、誘發因素等,最大程度獲取連續的空間變形數據。應用于地質災害的穩定性評價、預測預報和防治工程效果評估。地質災害監測是集地質災害形成機理、監測儀器、時空技術和預測預報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技術。當前地質災害的監測技術方法研究與應用多是圍繞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進行的。
二、地質災害監測方法技術現狀
(一)常規監測方法技術趨于成熟,設備精度、設備性能都具有很高水平
(二)監測方法多樣化、三維立體化
三、新技術新方法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合成孔徑干涉雷達(InSAR)、激光掃描、光纖應變分析等技術相繼不同程度的應用于地質災害的調查與監測中。而光纖應變分析技術之布里淵散射光時域反射技術(BOTDR)應用于地質災害監測,處于剛剛起步階段。
四、地質災害監測技術方法發展趨勢
(一)高精度、自動化、實時化的發展趨勢
光學、電學、信息學、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同時,給地質災害監測儀器的研究開發帶來勃勃生機;能夠監測的信息種類和監測手段將越來越豐富,同時某些監測方法的監測精度、采集信息的直觀性和操作簡便性有所提高;充分利用現代通訊技術提高遠距離監測數據信息傳輸的速度、準確性、安全性和自動化程度;同時提高科技含量,降低成本,為地質災害的經濟型監測打下基礎。
(二)新技術方法的開發與應用
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的融合:隨著計算機的高速發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數據采集、信號處理和資料處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以實現高分辨率、高采樣技術的應用;地球物理技術將向二維、三維采集系統發展;通過加大測試頻次,實現時間序列的地質災害監測。
五、地質災害監測技術優化
問題的提出
監測方法的適應性:對于各種監測方法所使用的監測儀器設施,均有各自的應用方向和使用技術要求;針對不同地質災害災種、類型其使用技術要求(包括測點布設模式、安裝使用技術要求等)不同。
地質災害發展階段:對于崩塌、滑坡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不同發展階段所適用的監測方法和儀器設施各異,監測數據采集周期頻度不同。
六、結束語
地質災害監測是集多種學科為一體的綜合技術體系,只有充分把握地質災害的形成發展規律,才能正確把握技術開發的方向,只有充分掌握地質災害的物質組成、動力成因類型、變形破壞特征、外形特征、發育階段等因素,依據不同監測技術方法的應用特點,做好監測技術的優化工作,才能保證監測效果,同時,應以科學的發展觀實施地質災害監測和技術開發。
核心期刊發表須知:《北方環境》雜志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廳主管,內蒙古自治區環境科學院、內蒙古自治區環境監測中心站主辦,北方環境雜志社編輯出版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環境保護類專業期刊。《北方環境》創刊于 1989年,1995年被批準為正式期刊,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后更名為《北方環境》,現為雙月刊,是目前華北地區唯一的具有正式刊號的環境科技類學術期刊。
參考文獻
[1]施斌,徐洪鐘,張丹.BOTDR應變監測技術應用在大型基礎工程健康診斷中的可行性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
[2]靳曉光,王蘭生,李曉紅.位移監測在滑坡時空運動研究中的應用[J].山地學報,2002
[3]魏彪,王開成,馮鵬等.測氡技術的工程地質應用及其在三峽庫區滑坡監測中的應用展望[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3
[4]鄧輝,黃潤秋.InSAR技術在地形測量和地質災害研究中的應用[J].山地學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