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目前農業工業化的水平還不高,確保其健康發展的相關制度、法律和法規還不健全,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通過扶持和規范等手段,加快農業工業化的步伐。
人們在傳統意義上對工業化的理解,僅指工業部門的工業化。而現代意義上的工業化應該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即與農業化時代相對的工業化時代。它是指18世紀下半葉,西方工業革命以后出現的一個歷史性發展過程,是以現代工業、科學和技術革命為推動力的,引起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它標志著人類生產力發展史上一個新飛躍的開端;另一方面,工業化不僅是工業部門的工業化,而且是國民經濟的工業化,即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并引起深刻變革的過程。就物質生產領域而言,工業化包括工業的工業化和農業的工業化,正如張培剛同志所言:工業化“可以表明以往兩個世紀中經濟和社會的主要變化,而且將工業發展和農業改革都包括在內。簡言之,工業化包括農業及工業兩方面生產的機械化和現代化”。所以,實現農業工業化同樣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任務。
一、農業工業化的內涵及要求
農業工業化是一個包括多層含義的動態發展過程。從技術含義講,它是指在農業領域廣泛采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提供的技術裝備,使落后的、傳統的、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業轉變為知識密集的農業的過程;從經濟含義講,它是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分工不斷發展、培養出越來越多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和現代經營管理方法的農業勞動者的過程;從制度含義講,它是一個具有較為發達的市場經濟制度、較為完善的政府扶持農業的一系列制度的制度體系;從社會含義講,它是農業社會化的過程,是由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轉變為高度商品化、社會化市場經濟,并由此帶動農村社會結構、文化結構、農民知識結構以及價值觀念根本改變的過程;從生態含義講,它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保持和維護生態平衡,使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從而在優美、健康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推進人類文明的過程。所以,農業工業化的要求是:
農產品加工化。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方法,將農業的主副產品進行加工,制成各種食品或其他用品。它是農產品由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糧食加工、飼料加工、榨油、釀造、制淀粉、制糖、纖維加工、烤煙、制茶以及果品、蔬菜、畜產品、水產品加工等。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加工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日益提高,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搞好農產品的加工和轉化。在此基礎上發展多種經營和包括家庭工廠在內的多種多樣的鄉鎮企業,以加強農工商的橫向聯系。
經濟主體企業化。一方面生產經營主體作為獨立的生產者完全按市場需求科學合理決策和經營;另一方面,生產經營主體實行企業化管理,運用現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把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使農業資源在人類的干預下得到更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生產資料、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得到更合理的組合,從而使農業生產穩定發展。
生產條件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一切能夠使用機械操作的部門和地方都用機械來代替手工和畜力工具操作。主要包括農林牧副漁各部門生產過程中播種、收獲、排灌、產品運輸、加工以及農業基本建設施工機械化等。機械化能減輕勞動強度、節省人力,騰出勞力以發展多種經營,是提高作業質量,實現農業穩產高產的保證,是大規模開荒的重要手段,是降低農產品成本,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條件,并能推動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所以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
生產技術科學化。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地應用于農業。它包括:通過采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遺傳工程和發酵工程等先進科學成果,為種養殖業培養出高產、優質、種類多、適應和利用自然能力強、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利用土壤肥料學的成果,改善土壤物理、化學性能,提高土壤的團粒結構;利用醫藥學和農藥學的成果,防止動植物病蟲害和雜草的危害;利用耕作栽培學、畜牧學和水產學等科學成果,建立先進的耕作制度,采用科學的栽培方法和飼養管理方法。生產技術科學化是農業生產真正實現提高產品產量、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證食用安全的根本保證。
生產管理水利化、電氣化。一方面,通過興修水利工程和各種設施,以根除水害,發展水利,最大限度地保證農業合理用水,使農業具有興水利、除水害、創建高產穩產田、旱澇保收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農業中廣泛使用電力,主要包括把電力作為農業機械的動力,通過電氣設備進行增溫、冷卻、通風、照明,把電子計算機等先進設備用于農業生產管理。
生產組織社會化。在農業工業化過程中,一方面,農業生產鏈通過加工、儲藏、銷售等各部門不斷延長深化,使農業生產逐漸成為市場化、規模化和深度開發化的過程;另一方面,農業與相關產業部門相互結合,彼此依存,形成產供銷或農工商經營的一體化。并且隨著農業產業化的推進,這種彼此依賴程度不斷加強,最終實現揚長避短、優勢互補、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目標。
農業人口城鎮化。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大量的農村人口轉入城鎮生存和發展。農村人口城鎮化既是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標志,又是農業工業化的根本任務。因為農業工業化的實質是變農業人口為城鎮人口的過程,這一過程帶來的不僅是廣大農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改變,而且會使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得以消除。
生態環境可持續化。我國農業工業化不能重走一些發達國家“先污染、先破壞、后治理”的路子,而必須“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全面實施發展生態農業、發展循環經濟所必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可持續的環境質量來保證生產的產品安全;通過可持續的競爭力使整個農業產業鏈條成為各種比較優勢的積聚體;通過環境可持續、效益可持續最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速我國農業工業化進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一,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其主要表現在:一方面,農業水利工程及農業基礎設施絕大部分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其中絕大部分都已經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保障能力大大下降,有大部分水庫帶病運轉。有相當多的農業基礎設施不能利用,這給農業機械化的應用帶來障礙。另一方面,農業基礎設施在存量上與現階段的農業工業化發展不相適應,在數量上也不能滿足新階段農業工業化發展要求。尤其是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的農業基本建設速度放慢,農業基本建設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下降,其中水利基本建設的固定資產的交付使用率下降幅度更大。
第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農產品加工層次低,深加工、精加工不足,產品結構單一,缺乏競爭力;二是農產品加工、保鮮、包裝、儲運等環節技術落后,嚴重制約了加工品的質量提高;三是農產品加工業投資不足,企業規模小,影響農產品加工業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升級;四是西北地區、邊遠地區的農產品加工業還相當落后。
第三,農業科學技術水平低。我國農業雖然已采用了生物技術,一些鄉鎮企業與國有企業或外資企業聯營采用了一些先進設備和技術,但總體上說是以低技術為主。其主要表現是:在耕種、飼養方面,以傳統的耕作技術和飼養方式為主。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農業勞動力中有1/4文盲和小學文化水平。農民多憑直接經驗和千百年積累的經驗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家庭飼養業,多作為家庭副業,很少利用先進技術。在生產工具使用上,以鐵木農具和人畜力為主,雖然近年來農業機械發展較快,但用于農業生產的并不多,靠人力和畜力、鐵木農具的狀況改變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