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雖然目前經濟一直在不斷快速發展,但是經濟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必須要加強對環境應急能力的建設,但是目前由于企業環境的整體應急能力相對比較弱,職能部門自身的行政能力也有賴提升,這些問題如果無法得到妥善處理,那么勢必會直接威脅到環境應急能力的建設。該文對此進行分析,在這一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對環境保護工作保障體系進行不斷完善和優化,以此實現對環境的保護。
關鍵詞:新形勢 環境建設 應急能力 建設問題 解決對策
隨著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整體推進速度越來越快,雖然各行業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推動影響,但是不可忽視的重點問題之一就是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西方的諸多資產階級國家的整體發展形勢普遍比較良好,尤其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實現,也就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各種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環境的惡化,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遭受到嚴重的打擊,因此,必須要在當前新形勢背景下,不斷加強對環境應急能力的建設。這樣不僅有利于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可以實現對環境的保護。
1 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問題
與目前現實情況進行結合分析時,發現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對整個居民的生活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和威脅。一直以來,由于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在建設以及具體應用時,其自身普遍比較落后,環境承受能力也相對比較差,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是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推進速度的不斷加快,經濟的整體增長方式相對比較粗放,由于環境應急管理的整體起步相對比較晚,因此整體基礎相對比較薄弱,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環境安全形勢過于嚴峻。與此同時,由于部分群眾以及企業自身的功德心缺失,導致環境隱患的潛伏期越來越長,整體的破壞力也越來越強。一旦出現,很有可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1.1 企業環境應急能力普遍比較弱
隨著新時期背景下各行業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呈現出非常明顯的變化趨勢。企業一直以來都是市場在市場運營以及發展中的主體,與此同時,企業也是環境應急工作在具體開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必須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其自身的應急處理能力。但是與當前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分析時,發現大多數的企業只是單純地看重經濟效益,對社會的影響力以及環境保護等投入的關注度、重視度普遍不足,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環境應急機制處于嚴重的落后狀態。除此之外,還有部分中小型企業,在日常運營以及發展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嚴重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問題。部分企業在日常運營時,只是單純地看重眼前的基本利益,現有的各種不同類型安全設備本身存在非常嚴重的風險隱患問題,由于受到這些的矛盾沖突影響,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環境污染事故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對整個社會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越來越嚴重[1]。另外,由于目前企業在環境應急預案的編制以及具體應用時,由于缺少規范化、科學化,現有的基層應急預案缺少針對性,無法保證其整體可操作性。與此同時,整個工作流程相對比較復雜,現有的應急處置方法并不是很明確,無法保證與實際工作之間形成密切的聯系。
1.2 職能部門行政能力有待提升
與目前環境應急能力建設現狀進行結合分析時,不難看出,雖然目前環境保護工作在實踐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效,但是其實整體形勢方面仍然相對比較嚴峻,特別是不能夠只是單純地滿足于當前的一些階段性的成果。應當盡量潛心準備,提前做好一系列的預防,對當前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妥善處理。對于紡織業、冶金制造行業等這種具有高消耗、污染嚴重特征的企業而言,這些企業的轉型以及升級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此時,城市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也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其自身在建設方面存在嚴重的滯后性。與此同時,在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甚至已經直接對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在環境保護經費方面的投入力度嚴重不足,環境污染速度過快,但是環境治理速度卻相對比較慢[2]。除此之外,現有的環境保護機制存在弊端,執法隊伍建設也不到位,根本無法將自身的責任、義務落實到實處,無形當中就會導致環境風險的急劇增加。
1.3 缺少完善的體制
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在具體開展中,與其相對應的機制、體制以及法制一直以來都是環境應急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目前在機制、體制以及法制方面存在很多問題,現有的基礎過于薄弱、能力欠缺等諸多問題,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很難實現對環境應急管理的建設。與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分析時,發現部分地區目前仍然沒有實施分類管理的政策,同時現有的溝通機制、預測管理機制以及相互合作機制等都無法有效地落實到實處。久而久之,不僅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無法順利開展,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2 新形勢下加強環境應急能力建設的對策
2.1 指導思想
新形勢下的快速發展,雖然需要保持經濟的穩定持續增長,但是環境保護問題同樣不能夠忽視。近年來,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投入的力度越來越大,將科學發展觀作為基礎,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對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妥善處理。與此同時,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在具體開展中,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證預防、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可以有所提升。這不僅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會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3]。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環境應急能力的建設和發展,是目前構建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
2.2 重點領域
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不僅會直接阻礙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而且嚴重時,還有可能會直接威脅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須要加強環境應急能力建設,針對當前存在的重點污染問題進行處理,最大限度保證人民的基本安全。雖然一直到今天為止,我國各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一直存在,但是如果可以一把抓,那么勢必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但是目前由于在人力資源以及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匱乏,所以在實踐中通常都是適當地緩解目前存在的一些污染問題,也就是根本無法從本質上實現對這些污染問題的妥善處理[4]。因此,針對這一現象,在實踐中必須要重視環境應急能力的建設,以此為基礎,有利于對現有各種不同類型資源的合理應用,同時還可以不斷地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引進和利用各種方法,實現對各種問題的妥善處理。
2.3 環境保護工作保障體系的完善和優化
2.3.1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通常情況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構建以及具體應用中,對物質的消耗相對比較重視。也就是在實踐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屬于勞動力為導向,具有資源密集型的特征。這種發展模式無疑存在非常建中的問題,就是無法保證可以實現當前無污染、零排放的發展目標。與目前新形勢背景下的發展要求進行結合分析時,不難看出如今的發展主要是以綠色、安全、減少對環境危害的目標為主[5-6]。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在提出以及具體應用時,最明顯的問題之一就是企業的整體發展缺少活力,無法在政策以及資金方面給予支持。因此,這種形勢下,只是單純地從傳統、高污染的角度出發,以這種生產方式為主。針對這一現象,在實踐中必須要結合現實要求,對現有的發展模式進行適當的調整,政府在其中作為最大的助推力,必須要將其自身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通過招商引資等手段,盡量發展更多的環保型企業,比如一些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等。除此之外,對于高排放、消耗量非常大的企業而言,要適當地增加稅收,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可以實現有針對性的轉型、升級和適當的調整。如果是在經濟發展方式調整方面存在問題的企業,政府要與實際情況進行結合,適當為其提供技術或者是資金方面的支持。
2.3.2 環保執法部門的重任
環境保護部門在新形勢下,必須要認清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尤其是在環境應急建設中,要將自身的職能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實踐中要結合現實要求,不斷強化其自身的環境保護執法力度,真正實現環境保護執法工作與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步,同時還可以保證兩者以良性循環的方式發展。通過這種方式在其中的合理應用,有利于從根本上保證執法的新氣象,條件允許情況下,還可以與其他部門之間建立良好溝通,實現聯合性的執法,最大限度保證執法的可靠性、高效性。尤其是針對污染問題相對比較嚴重的企業,或者是直接會危害到人體健康的產業,環境保護部門必須要嚴格按照相關的制度、體系等,采取強制性進行處理。對于相關負責人,要勒令談話等,最大限度保證可以為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保證。如果在執法中,出現干預執法的情況,導致嚴重后果的情況必須要追究其法律責任,最大限度保證執法部門的責任、義務可以落實到實處。對于各種不同類型的企業,要結合現實要求,對不同的行政措施進行合理利用,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對污染排放量的妥善控制,而且還可以推動環境應急的建設。
2.3.3 行政部門相互協調
環境保護一直以來都是重點工作內容,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須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行政宣傳部門更加要將其自身的先鋒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對環境的惡化后果、環境帶來的一系列惡化危害影響等進行宣傳,在以此來喚醒人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在這種形勢下,各省市應當舉辦環境宣傳志愿活動,該活動實施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公眾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參與度可以得到有效提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實現對環境的有效保護。新聞媒體更加要將其自身的紐帶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將環境保護有關的宣傳報道、環保典型事例等進行有效結合,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政府的環境保護工作可以落實到實處,無論是哪一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得到及時的總結、匯報。尤其是在實踐中要與造成環境嚴重威脅和影響的違法企業進行處理,按照規范化、標準化的流程和程序進行曝光,給予相對應的批評。除此之外,教育部門更是要在各院校不斷擴大影響力,實現資源的節約使用,適當地組織一些講座、宣傳,有利于強化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3 結語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已經危害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必須要提前做好一系列的預防,同時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推進應急環境的建設。對目前現有的隱患不斷加大排查力度,實現部門之間的聯動,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妥善處理,而且還可以實現對環境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吳寧,秦雅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機制探析——以COVID-2019疫情為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2):8-14.
[2] 牛文科.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危機事件應急能力建設[J].管理觀察,2020(5):41-43.
[3] 劉銳,李紅華,王菲,等.智慧環保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2018,10(2):68-72.
[4] 韋余東,張人杰,汪娟,等.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急隊伍建設評價及公平性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8,19(3):213-218.
[5] 汪平西.城市舊居住區更新的綜合評價與規劃路徑研究[D].東南大學,2019.
[6] 鹿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社會治理結構創新研究[D].蘇州大學,2018.[1] 2
推薦閱讀:城市化進程與逆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