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從產業轉型到空間重構:煤礦城市淮南城市空間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城市規劃時間:瀏覽:

  [摘 要] 文章首先闡釋了煤礦城市概念和基本特征,在分析了淮南市產業發展軌跡和淮南市空間結構的演進過程基礎上,提出了淮南市產業轉型發展的策略以及煤礦城市理想的空間發展模式,即是“多中心、緊湊型、網絡化”城市空間結構,文章最后總結轉型期淮南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 煤礦城市 產業轉型 城市空間結構 演化過程 淮南市

  Abstract: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concept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mine city,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uainan C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Huaina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process, put forward transition of Huainan city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coal mine city ideal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is more compact, center, network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summary of transition period Huaina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easures.

  Key words:coal city;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city space structure; evolution process; Huainan city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煤礦城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煤礦城市是資源型城市的一種,也是我國資源型城市的主體類型,其的定義可以表述為:因當地煤礦資源的開發而興起,并在一段時期內主要依靠煤礦產業支持整個城市經濟發展的一種特殊城市類型。

  煤礦城市往往產業結構過度重型化,二次產業的結構單一,第三產業的明顯不足,以及依礦而建的一城多鎮、多組團的空間格局。煤礦城市單一的以資源為導向的產業結構注定是不可持續的,面臨著產業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發展必定帶來城市在空間結構的響應。這就要求煤礦城市在研究產業發展轉型的基礎上來重新架構城市發展空間。

  2. 淮南城市產業發展軌跡和空間結構演進過程

  2.1淮南市產業發展軌跡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是安徽省人口規模第二大的城市,煤礦資源豐富,己探明儲量達153.6億噸,目前已成為華東地區以煤炭、電力為主的重要能源基地,國家重點建設的13個億噸煤炭基地之一

  由表-1可以看出淮南市的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過程三次產業的比重一直維持在“二、三、一”的格局,工業的主導地位十分突出;農業自1994年開始比重持續下滑,表明城市化進程有加速趨勢;服務業比重的大趨勢為緩慢提升。

  淮南市是一座因煤礦資源開發而興起的城市,在其發展初期,煤礦資源的開發和初級加工占整個經濟很高的比重,其中第二產業占GDP中均長期處在50%以上比重,在2009年更是達到了66.2%,可見在淮南市三次產業結構中,嚴重倚重于第二產業尤其是煤炭礦及相關的重工業。而淮南市2009年第三產業比重才占29%,可見淮南市的服務業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2.2 淮南城市空間形結構演進過程

  淮南城市空間結構演進與其他一般城市有著共性的一面,也有特殊之處。根據時間序列,淮南城市空間結構演進可分為五個階段。

  (1)中心城區點狀形成階段

  淮南市是一座隨著煤礦開發而發展起來的城市, 1909年始建大通煤礦,大通集鎮形成。1930年淮南礦務局成立后,因大通、九龍崗煤礦建設,城鎮僅處于大通、九龍崗一帶發展。隨著九龍崗建成東西礦井建設,人口逐漸增加,商業和運輸業有了發展,大通、九龍崗、田家庵當時號稱“淮南三鎮”,形成淮南市中心城區的雛形(見圖2-1-A)。

  (2)中心城區軸向擴展階段

  當煤礦采選業發展已經成形,產業輻射力量開始發生作用,中心城區空間已經不再局限于大通、田家庵渡口兩個點。大通、九龍崗合并后逐漸形成連結成片的居住區,而田家庵渡口由于市場銷售的需要,也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渡口城鎮,同時,在兩個組團之間的鐵路沿線,也逐漸衍生出許多相關產業布局點與配套的居民點,鐵路沿線經濟空間逐漸變寬。由此淮南市中心城區的城市空間結構初步形成,呈現仿錘形,兩個點的經濟發展與空間規模相當,不再只以大通區為主要中心城區,而開始呈現出兩點并重,軸向向內填充生長 (見圖2-1-B)。

  (3)蛙跳式空間擴張階段

  解放后,隨著八公山等礦藏的發現,為淮南市煤礦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保障。隨著謝二、謝三、李嘴孜、畢家崗等礦井先后建設,各礦區居民點逐漸連接發展成為城鎮空間,形成今天的八公山區 (見圖2-1-C)。

  這段時期內,淮南東部主城區煤礦生產較快,而八公山地區煤礦建設起步較晚,致使東、西部城鎮組團不對等的發展。又因于淮南市特殊的煤礦資源分布,地下煤炭資源不連續。由此造成了兩個城鎮組團中間地帶的真空狀態。

  (4)內向聚集與飛地生長并行階段

  從1982年到2000年期間淮南城市空間結構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看出淮南城市空間發展表現為再度集聚發展的特征。田家庵組團規模逐漸擴大,呈現出打破原有分散城市空間結構的趨勢;另外淮南八公山、田家庵、謝家集等各個組團之間的聯系道路兩側已逐漸出現沿線建設的態勢,呈現出軸向擴展的態勢。而1983年潘集的建設投產則標志著淮南城市空間結構開始新的拓展時期,淮南市先后在淮河以北,主城區西北部建成投產了潘集、袁莊、鳳臺縣的新集、顧橋等煤礦,形成新的飛地式拓展空間(見圖2-1-D)。

  (5) “組團式、多中心”階段

  自2000年以后,淮南城市空間布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田家庵和洞山兩個組團已經聯為一體,共同構成了城市中心區組團,以謝家集,八公山為主的西部城區也逐漸發展壯大,把周邊主要的部分也連為一體,形成了西部組團。城市東部依托淮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得以快速發展,成為淮南市東部組團,隨著行政區劃調整,淮南市向南發展,在舜耕山以南形成山南新城區,與東部城區組團、西部城區組團形成“三組團、多中心”結構。

  3.轉型期淮南市空間發展戰略分析

  3.3 淮南市產業發展整體轉型發展策略

  (1) 調整產業結構,延伸煤炭產業鏈,構建新型工業體系。產業轉型:從立足煤電產業向“四煤”、“兩型”產業轉變積極承接長三角和沿海東部轉移的工業項目,促進工業結構調整。通過煤電聯產,逐步形成以電力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能源科技等為主的工業體系。

  (2)依托第二產業快速發展,做強第三產業,完善傳統商貿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物流業。積極推進教育產業的發展,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人才支撐。充分利用淮南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的旅游價值,積極推進旅游業發展。

  (3)走“產城一體化”發展模式的道路,產城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主要體現在產業化帶動城市化和城市化促進產業化二個方面。

  3.4淮南市中心城區產業布局

  東部城區的產業布局:重點發展大中型制造業及專業批發市場。配合工業和市場建設,發展大眾型房地產開發,進一步強化工業服務部門和教育培訓服務業。

  西部城區的產業布局:憑借勞動力優勢,重點發展中小型制造業及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配合舊城改造和西區的南擴計劃,大力發展大眾型房地產,根據八公山休閑旅游區的發展,將西部城區建設成為旅游服務中心。

  山南新區的產業布局:將淮南新區建設成為淮南新型服務中心。重點發展行政、商務辦公、中高檔居住、教育產業和文化休閑產業等。

  3.3淮南中心城區城市空間結構構思

  構筑“三山鼎立、三水環抱、三城互動”的山水園林城市空間結構。三組團之間保留較寬的綠色生態隔離帶,各組團間以城市快便捷的速交通系統相互聯系。

  “三山”分別是東部的上窯山、中部的舜耕山和西部的八公山。“三水”分別是北部的淮河,東部的高塘湖和西部的瓦埠湖。“三城”分別是東部城區、西部城區和山南新區。

  3.4 淮南市構建”多中心、緊湊型、網絡化”城市空間結構

  淮南市作為典型的煤礦城市,其地下礦產資源的分布分散狀態導致淮南分散的城市空間結構。作為最先發展起來的大通區和田家庵區,由于人口和產業空間過于集中,舊城改造難度大,隨著煤礦資源開采重心的西移和山南新區的建設,跳出老城區發展集聚度較低的謝家集區,八公山區和山南新區就承擔起對老城區過于積聚的分流責任。縱觀國內外城市發展的經驗,城市不宜走攤大餅式發展道路。從環境保護與景觀角度出發,各城區之間空余的鄉村田園景觀可以做為城市內部空間的天然綠色隔離帶,有利于城市景觀的構筑并能緩解城市內部的熱導效應,各城區之間通過快速方便的網絡化交通相互聯系,使各城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由于客觀歷史原因淮南市已經形成的多中心、松散型城市空間結構,在次基礎上構建多中心,緊湊型、網絡化城市空間結構是淮南市未來城市空間發展的理想模式。

  4 轉型期淮南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措施

  4.1 堅持“多中心,緊湊型、網絡化”空間結構,實現城市的有機生長

  堅持“多中心,緊湊型、網絡化”空間結構,實現城市的有機生長,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具體而言,可在東部城區組團、西部城區組團和山南新區組團基礎上,發展東部濱湖新區組團和南部曹庵組團。東部濱湖新區組團位于新206國道以東、合徐高速連接線以北,功能以客運交通樞紐、商務、居住與休閑度假為主;南部曹庵組團位于南環快速路以南,功能以商貿物流、新型工業和生活居住為主,該組團與山南新區之間需保留綠化隔離帶,通過主干路與山南新區組團相連。楊公鎮、曹庵鎮也成為中心城區的組成部分,由建制鎮轉化為城市社區。在各城鎮逐步建立生活服務中心和商業中心,使之發展成為適宜居住的社區。通過發揮多中心以點帶面的作用,最后發展成以“群”的力量帶動整個市域的整體協調發展。

  4.2 綜合利用塌陷區,保留各組團之間的“隔離帶”

  煤礦資源開采在為淮南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引起了因煤礦開采造成了大面積的煤礦塌陷區。淮南煤礦塌陷區占地面積較大,由于采煤塌陷區及煤層上部都不宜進行建設,因此在淮南城市空間上自然形成了各組團間的“隔離帶”。積極實施對塌陷區合理整治,將其改建為休憩公園或人工湖泊,利用城鄉交錯、山水兼備的自然環境優勢,依托環境資源,將淮南建設成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型大城市。

  4.3 建立快速暢通、便捷的交通網絡體系

  淮南各城鎮組團之間存在著運輸煤產品的鐵路和對外公路,這些鐵路中的部分路段由于一些老煤礦區的停產而被停止使用,若能將這些已停止的鐵路路段轉變為城市輕軌或市郊鐵路,一來可以節約建設投資成本;同時,這種運載能力強的快速軌道交通亦可以將城區各組團之間以及周圍郊區城鎮聯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軌道交通鐵能加強中心城區和市郊城鎮之間的聯系,引導城市空間有機疏散,使得“分散的離心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因此,在交通方面就形成了中心城區向市郊城鎮疏散的動力。

  4.4 從黑色煤城向“五彩淮南”轉變

  通過多年不懈努力,淮南城市園林綠化、生態環境建設發展成效顯著,城市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風格獨韻的山水園林城市格局逐漸彰顯,煤炭、豆腐、園林,一黑一白一綠,成為淮南三大特色景象,2008年被國家住建部正式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徹底顛覆了外界對淮南煤城的傳統認識。轉型期間,淮南將不斷拓展淮南形象內涵,努力打造新力新勢、新貌新局的“黑、白、紅、藍、綠”五彩繽紛新淮南形象。

  [參考文獻]

  [1] 朱喜鋼.城市空間集中與分散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 李榮,王興平.煤礦城市安徽淮南的空間發展戰略思考[J],規劃師,2005,10

  [3] 黃瑋,張冠增,聶存明.資源枯竭城市棗莊發展戰略分析 2011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4] 羅國華.大同市轉型期城市空間結構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 [5] 劉云剛.中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機制及其調控對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沈陽:東北師范大學,2002.

  [6] 《淮南市總體規劃》(2009—2020).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9..

  [7] 《淮南市城鄉一體化規劃》(2010—2020).成都市規劃設計院,20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川县| 渭源县| 虎林市| 武威市| 寿宁县| 资溪县| 修水县| 洪泽县| 雷波县| 西和县| 望都县| 措美县| 壶关县| 故城县| 左权县| 泰来县| 黄平县| 温州市| 陈巴尔虎旗| 观塘区| 昌平区| 维西| 铜梁县| 中阳县| 弋阳县| 定结县| 永宁县| 寿宁县| 中方县| 贺州市| 永安市| 云林县| 兴隆县| 上蔡县| 温泉县| 灵石县| 滨州市| 虹口区| 塘沽区| 吉林省| 肥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