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主體功能區劃分是生產力布局優化的重要基礎。根據區域發展條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以及在不同層次區域中的戰略地位等,通過劃分優化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等類型區,確定區域發展理念、方向、模式和結構,推進區域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20世紀中期,德國、荷蘭、日本等國根據本國的國土空間實際,研究和制定了功能區劃分的理論和方法,對改善人地關系、緩解資源環境危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國,關于主體功能區劃分問題的研究是一項開拓性工作。2000年,國務院下發《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要求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來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目前,全國各地有關主體功能區劃分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2 研究進展
關于主體功能區劃分與區域生產力布局優化的研究,學術界有一定的探討。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1)主體功能區規劃對保障優化生產力布局的政策體系研究
侯曉麗等(2008)探討了我國主體功能區的區域政策體系,提出了對于不同開發類型區的不同政策重點,這些政策既滿足了主體功能定位的需要,又考慮了實施過程中的可操作性和可調控性
[1]。王元京等(2008)認為實現主體功能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建立對有關主體功能區規范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解決生態投資者的合理回報
[2]。劉雨林(2008)研究了西藏主體功能區建設中生態補償制度的博弈,認為需要運用生態補償的方法解決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困境
[3]。孫衛青(2007)認為針對不同主體功能區要制訂差別化的區域政策,引導經濟布局
[4]。張孝德(2007)提出建立與全國主體功能區相適應的四種地區管理模式
[5]。
(2)主體功能區建設與地區產業發展研究
郁鵬等(2007)認為主體功能區建設有利于西部地區發展,但同時也增強了對地區發展的約束。西部地區要立足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促進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
[6]。吳海峰(2007)認為要依據區域主體功能區定位調整新農村建設的產業發展方向
[7]。劉玉(2007)通過研究主體功能區的區域效應,認為主體功能區的劃分使區域產業分工更加明確和合理,產業梯度與發展鏈條更加清晰完善,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8]。吳海峰(2007)提出結合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確定新農村產業發展的不同方向
[9]。
(3)應用主體功能區的理念規劃區域生產力布局研究
張文珺等(2008)探索了編制以主體功能區為理念的小城鎮總體規劃,指導和支撐小城鎮的快速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10]。馮德顯等(2008)基于人地關系理論對河南省主體功能區劃進行了研究,提出區域生產力發展問題
[11]。費怡暉(2007)提出了在主體功能區框架下四川省五大區域協調發展的途徑
[12]。
(4)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本思路研究
高國力(2008)提出以縣級單位(市、縣、區)作為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本單元,建立國家和省兩級主體功能區規劃體系,并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認為各省要依照中央政府確定的主體功能區的標準體系,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確立省級層面主體功能區的標準
[13]。
3 結論與展望
3.1 結論
目前,許多學者從主體功能區規劃對保障優化生產力布局的政策體系研究、主體功能區建設與地區產業發展研究、應用主體功能區的理念規劃區域生產力布局、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本思路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對指導我國主體功能區劃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2 展望
為進一步做好主體功能區劃分與優化生產力布局工作,需要從以下方面進一步開展研究與實踐工作:
(1)國土空間狀況評價
以縣(市)為單元,評價各區域資源環境容量、發展優勢和潛力、薄弱環節和約束條件進行全面分析和綜合評價,為主體功能區劃分提供依據。制定分析評價的指標體系主要考慮三方面因素:一是資源環境因素,包括可利用土地資源、可利用水資源、生態系統脆弱性、生態重要性、自然災害危害性、環境容量、地質狀況等;二是現有開發密度因素,包括經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聚集與資源環境的適應程度等;三是發展潛力因素,包括科技教育水平、區位條件、國家或地區的戰略取向等。
(2)主體功能區定位與生產力布局轉化
提出主體功能區劃分的總體思路和框架,主要以不同級別行政單元為空間單元,劃分主體功能區。正確處理主體功能區劃分與其他規劃的關系。研究主體功能區定位與生產力布局轉化的相互影響,制定生產力布局優化的實施途徑。依照主體功能區劃,對產業空間布局、發展戰略等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生產力發展的思路和方案。
(3)政策保障措施
在財政、產業、土地、人口、環境保護等方面,制定差別化和有針對性的、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區域政策,引導和規范開發行為。如,公共財政政策方面,特別是要完善財政對限制、禁止開發區域的轉移支付制度;產業政策方面,引導不同區域提升發展水平、加強產業配套能力建設、發展特色經濟;人口政策方面,引導一些區域逐步自愿平穩有序地轉移人口,一些區域更多地吸納外來人口定居落戶;環境保護政策方面,突出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
參考文獻
[1]侯曉麗,賈若祥. 我國主體功能區的區域政策體系探討[J]. 中國經貿導刊,2008,(2):46-48.
[2]王元京,劉立峰. 如何實施主體功能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J]. 宏觀經濟管理,2008,(1):40-43.
[3]劉雨林. 關于西藏主題功能區建設中的生態補償制度的博弈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22(1):7-15.
[4]孫衛青. 主體功能區建設下的兵團區域協調發展[J]. 兵團黨校學報, 2007,(6):27-29.
[5]張孝德. 建立與主體功能區相適應的區域開發模式[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7,(6):34-37.
[6]郁鵬,安樹偉. 主體功能區建設與西部特色優勢產業發展[J]. 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7,12(6):28-32.
[7]吳海峰. 區域主體功能區定位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J]. 經濟研究參考,2007,(63):22-29.
[8]劉玉. 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區域效應與實施建議[J]. 宏觀經濟管理,2007,(9):16-19.
[9]吳海峰. 結合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確定新農村產業發展方向[J]. 紅旗文稿,2007,(2):22-23.
[10]張文珺,陸元晶,沈澍,等. 按照主體功能區理念規劃特色小城鎮[J],小城鎮建設,2008,(2):17-18.
[11]馮德顯,張莉,楊瑞霞,等. 基于人地關系理論的河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27(1):1-5.
[12]費怡暉. 主體功能區框架下四川省區域發展分析[J]. 現代商業,2007,(18):173-174.
[13]高國力. 我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特征、原則和基本思路[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28(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