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隨著城市生態環境危機的加劇,生態社區的建設日益受到人們極大的關注。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開始探索可持續的人類聚居模式——城市生態社區。城市生態社區作為我國今后居住區建設的主要發展方向,對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人居生活質量、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的生態社區建設才剛剛開始,對許多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仍有許多誤區和盲點,需要不斷學習和借鑒外國生態社區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因此,本文通過分析國外生態社區研究實踐狀況,并結合徐州市高鐵生態區的實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并總結對生態設計的一點啟示。
2. 生態社區的概念與內涵
吳良鏞先生曾經在 《走向持續發展的未來》一文中提出“城市不能盲目發展,不能沒有規劃;但另一方面,城市規劃的發展也在經歷從空想到科學的過程,在我國,這門學科還沒有十分成熟,也并不能‘包治百病’,我們要努力發展城市科學,千方百計地加強其科學性”。對于生態社區的建設和研究更是如此,我們首先其概念和內涵的科學性來開始探討。
所謂生態社區,一般來說是以生態學基本原理為指導,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核心,以現代生態技術為手段,設計、組織城市社區內外的空間環境,最高效、最少量地使用資源和能源,營造一種自然、和諧、健康、舒適的人類聚居環境。它具有低的環境沖擊性、高的自然親和性、居住環境的舒適與健康性、經濟的高效性以及社會和諧性等特征。
生態社區的概念從產生到現在的20多年時間里,國內外關于生態社區的理論研究不斷拓展,研究內容也不斷豐富。但生態社區的概念還未有統一和明確的界定,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予過解釋。美國著名生態學家,生態型社區研究權威羅伯特·吉爾曼1991年在其著作《生態社區與可持續的社區》中對生態社區進行過這樣的定義: 生態社區是一種人類為尺度的、功能多樣的住區。在這種住區里,人類活動和諧地融入自然界,并且支持人類的健康發展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加拿大的克勞福德·梅納斯在2003年提出,生態社區是建立在社區基礎上的非盈利、多方環境組織。它的建立是通過社區之間的合作以及切實可行的服務和建議作為支撐。生態社區反映的是當地人們的需求和態度,維護的是大家共同的利益,倡導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中國學者焦峰等人(2006)提出生態社區是一個自然一社會一經濟的綜合體,它表現為高質量的環境指標,社區中的各個組織、團體以及個人都主動關心生態環境的變化,積極地參與維護社區生態環境。
[1] 張濤(2008)把生態社區定義為生態健康的社區,是一個能促使居民身心健康,提供居民優質生活,保護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和精神文化不斷進步的這樣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的社區。
[2]許天嘯(2006)認為,生態社區是以人一生物一環境這一生態鏈網為物質基礎,以社區中人的生態倫理、情感、思維、行為、意識、知識的形、質、象、式、景、態相融合的新型社區。
[3]
3. 國外生態社區實踐概況及趨勢
3.1國外生態社區實踐概況
國外學者對全球生態社區網(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所建成或正在實施的生態社區項目進行統計分析,并按生態社區所處的位置、規模大小等特征,把它分為鄉村生態社區(Rural Ecovillage)、城市綠化帶地區項目(Urban Greenfield) 、城市更新項目(Urban Renewal)、生態城鎮(Town/township)等四種類型(表1)。
從表1中,我們可看出目前國外生態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1)生態社區主要分布于歐美經濟發達國家。這是由于發達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相對較強,另外他們能夠為生態社區建設提供足夠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2) 從類型看,大部分位于鄉村或者城市郊區綠化地帶等自然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作為城鎮規模的生態社區較少。在鄉村或郊區建設生態社區,可借助所在區域原有良好的生態因子,較好地達到社區的生態良性循環。 (3) 國外生態社區的人口規模較小,大部分在300人以下。國外大多數生態社區都位于鄉村,以獨立式住宅為主,社區的人口密度較低。
3.2國外生態社區發展趨勢
3.2.1緊湊式的空間形態
當前城市建設中,過分強調城市的功能分區,原有多樣性的城市生活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高樓大廈和單調乏味的城市生活。為重塑城市生活魅力,就需要改變現代主義這種僵化的功能分區的做法,強調多種功能的混合,即社區建設中必須合理配置商店、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以及必要的公園綠地和戶外活動場所,并為居民提供一定的就業崗位。最初國外學者對生態社區的研究重點是在生態建筑上,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梅爾·希爾曼(Mayer Hillman)、紐曼、肯沃西等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們開始從城市空間形態研究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緊湊式的空間形態發展理論。
3.2.2社區環境的自然化、生態循環最大化
國外生態社區建設中都按因循自然的原則,盡可能的保留原有基地的地形、植被、河流等自然形態,盡量減少對基地環境的破壞;社區各類資源通過合理的組合以及采用適當的生態技術達到生態循環的最大化,將居住小區產生的廢棄物、污染物減少到最小,甚至是零排放。其具體的環境保護策略可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利用棕地 (Brow fields): 所謂棕地,就是城市地區中已經進行過開發,現在處于閑置狀態的土地。通過開發棕地,減少城市的擴張,保護自然空間。(2)綠色交通:以減少小汽車交通為目標,社區內提供一定的就業場所和服務設施以減少居民出行需求。(3)保護水資源:通過使用節水設備和利用雨水、中水,減少居民三分之一的自來水消耗。
3.2.3建筑的生態高技術發展
生態社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生態技術的支撐和推動,為了實現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重視生態技術水平的提高。以節約能源、資源,減少污染為核心內容的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逐漸成為設計師追尋的方向,走上一條“高技術”到“生態技術”的探索之路。
3.2.4生態社區建設的公眾參與性
國外生態社區建設中特別強調公眾參與性,讓廣大居民參與到社區的規劃、建設以及管理的各個方面。歐美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市民的環境保護教育,如在中、小學中設立環境課,每年舉行環境保護的節日,建設環境教育基地等。
舉例:
·Tuggelite生態村
瑞典從20世紀80年代就推出了“生態循環城”的建設舉措。1984年瑞典在Tuggelite建成了第一個生態村,利用太陽能和生物作為能源,廢物循環利用,糞便儲存發酵做肥料。經過10一15年的時間,基本構造了較為理想的持續發展模式。目前瑞典全國林木砍伐量僅是去年增長量的65%,木材蓄積量按森林正常生長預測,在未來50年內將是持續上升趨勢。目前瑞典的森林年吸收CO
2約 4400xIO
4t,而每年因礦物燃燒排放到大氣中CO
2的僅有1500xl0
4t,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大氣碳循環出現負增長的國家,實現了2000年的環境保護控制目標。
·丹麥的斯科特帕肯住宅小區
1992年,丹麥KAB咨詢所設計的斯科特帕肯低能耗住宅小區落成,1993年獲得“世界人居獎”。該小區位于哥本哈根郊區,采用大面積太陽能熱水器集中供熱,基本能夠滿足住戶秋冬季住宅采暖和60%以上的熱水供應量。該小區熱量散失一般控制在20%以內,同時采用低輻射玻璃、高性能熱交換器、新型節水器具和節電設備,以及各種室內外保溫措施。與一般住宅相比,它的煤氣用量節省60%一65%,水用量節省30%,電節省20%,所以,盡管因采用各種先進設備提高了造價,但這筆費用完全可以從節約的能源、水電費用中得到補償。
通過對國外生態社區實踐概況、相關案例和發展趨勢的探討,相比于國外的生態社區建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對于生態社區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以及相關實踐都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在國內學術界更多關注的是單體建筑或是一個孤立的小范圍的地域來研究社區生態, 而很少從城市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研究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們當下是很有必要在這方面形成整套的理論體系做指導,“從城市空間形態、土地利用、交通體系、住區空間布局、公建配套等多方面來研究生態社區”。接下來對于徐州市高鐵生態商務區的實踐研究就從更高的層面來進行一些探究。
4. 徐州市高鐵生態商務區規劃理念及實踐研究
本案是徐州市高鐵生態商務區的規劃設計,對于徐州市高鐵商務區的城市規劃設計定位在生態社區的層面。在概念的設計中,本案考慮到生態城市社區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工作、生活和旅游休閑(圖1)。我們從這三個方面著眼,力圖在客戶的價值、修復自然景觀以及給公眾的生活帶來新的活力和快樂中尋求平衡點,來構建新型的生態商務區模式。下面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對本案進行介紹。
4.1地塊區位
徐州目前是清晰的三山兩河城市結構,大洞山、云龍山、呂梁山和故黃河以及京杭大運河。(圖2)預計到2030年城市將依托三山兩河清晰的結構戰略性地向東拓展,形成更加完整和清晰的城市結構和更大的城市規模。在拓展的過程中,建設中的新高鐵有著明顯的區位優勢并順應了城市向東發展的戰略和趨勢。新高鐵將構造徐州城市空間結構的新重點,城市歷史核心區將朱家向東至新高鐵輻射,形成新的都市核心圈,并結合徐州市最主要的河流故黃河,形成一條沿故黃河的綠色走廊。在設計中,高鐵生態商務區位于城市右翼邊緣緊鄰大自然,因此,設計的主題定位為“生活在城市,但更親近大自然”。(圖3)
4.2設計理念
地塊邊界如(圖4)所示,地塊內包括呂梁山風景區和河流、村落和田野等
自然景觀要素。我們希望規劃設計用于河流網絡這些現有的自然元素。在我們看來,這些河流網絡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應該盡可能予以保留,未來的高鐵生態商務區將被描畫在這些河流網絡交織的構圖里。
作為景觀軸我們在這個河流網絡的構圖里系上了一條綠腰帶(圖5),南接呂梁山和兩個現存村落,北接當地隴海線站北河流。這個綠色走廊保護了地塊內的地方歷史文化遺產,連接了城市和自然,為高鐵生態商務區提供了休閑娛樂空間。高鐵生態商務區內最主要的交通基礎設施是林蔭環道,周邊地區通過支路聯系這個主干道。16個組團分區(圖6)我們通過高鐵生態商務區內的河流網絡來組織城市不同的功能分區,總計在京福高速公路以東12個分區,以西4個分區。道路系統和組團分區概念我們以綠化帶界定各個組團分區,道路順著綠化帶偏移,有效保護了河流水系等自然環境。道路的交叉口標志著各個組團分區的中心。這個原則獨立于未來的各個組團分區的功能。
4.3生態要素
4.3.1. 流動之城、活力之城、未來之城
本案的設計本著流動之城、活力之城、未來之城(圖7)的構思對于對徐州未來新的重大發展的一個規劃理念。高鐵生態商務區將作為流動之城、活力之城和未來之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天然雨水的管理、行人自行車優先、高效的公共交通體系、智能停車、人車分流、綠色生態建筑等措施,將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徐州高鐵生態商務區。從前面發達國家的優秀案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在生態社區的建設中,生態技術的運用是不可或缺甚至某種程度上在生態社區的質量上起著決定作用的因素。
4.3.2步行和自行車道路網絡系統
步行和自行車道路網絡系統(圖8)也在另一個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沿地塊內河流網絡設計了引人入勝的步行和自行車道路網絡,代替汽車川流的空間,將人們的生活工作區域和新鮮空間、健康的自然環境相聯系。自行車享有優先權,讓自行車的道路更安全,構建腳踏車休閑式網絡。步行者和不行交通網絡享有優先權。同時,完善地鐵交通系統,也能鼓勵人們積極使用公共交通體系來作為改善交通系統的積極辦法。我們未來擬建的地鐵2號線將連接高鐵生態商務區和徐州市中心,力圖將高容積率地區設置在地鐵站周邊區域滿足正常合理的生活工作需要。
第二個重要的公共交通體系是林蔭大道環線公交快車或者地面輕軌列車(圖9)。林蔭大道中央是公共交通空間,供公共快車直接使用或預留為今后輕軌列車使用。雙向車道之間添加隔離綠化帶,不僅有利于改善微氣候循環,而且夏季綠樹成蔭,保護瀝青路面不至溫度過高。作為對林蔭大道環線的補充,我們還設計增加兩條以上區域內公交環線。小尺度的巴士作為社區公交巴士將整個高鐵生態商務區內的公共交通體系補充完整。公共交通體系通過地鐵、輕軌和不同的巴士實現綜合一體化。為了使人們能快捷使用這些公共交通設施,我們建議200米范圍內設立公交巴士站或是地鐵站。
4.3.3功能分區
高鐵生態商務區由6大功能區構成。北面隴海鐵路沿線是物流運輸區,我們認為這是隴海線以北意大利工業園和清潔技術產業園的順延。東部和西部將作為居住區。中間部位是服務產業及軟件研發區。該區域以南是未來的區域中心,包含商業、辦公、文化、展會、酒店和大學等混合功能。京滬高鐵和京福高速之間區域作為低容積率
4.3.4靈活的城市空間機理
本案混合用地、商務用地和研發用地的城市機理是基于非幾何規則流動空間的想法(圖11)。這種結構機理非常靈活,便于城市設計的分散集中。我們旨在這個城市部分的核心區創造一種特別的個性,從而區別于其他城市普通單一的印象。這種整體結構非常靈活:一側沿中央軸線去塑造城市流動性開放空間,另一側是通過圍合式建筑環繞簡單的幾何形廣場去塑造傳統的城市空間結構。
4.3.5生態技術
作為未來之城,高鐵生態商務區需要滿足較高標準的生態建筑類型要求。我們的設計目標是盡可能降低對自然資源的使用。高鐵生態商務區將圍繞以下幾個因素進行持續發展:長壽命周期建筑,使用當地材料或者再生材料,再生能源使用、智能系統使用(例如太陽能制冷)、綠色屋頂等生態技術(圖12)。
-
雨水處理系統
雨水處理系統在生態社區中的水循環系統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圖所示,在正常降雨時期,通過社區內碎石溝和滲水磚的設置,讓雨水通過屋面的雨水管和低洼處的街道路面雨水一同匯入礫石地溝再進入地下,完成水循環。這種鄰里雨水處理系統的優點在于可以提供持續的雨水處理、獨立于市政雨水處理體系、靠近地表的疏水系統、結構簡單、易于保養維護。
b.生物凈化群落
生物凈化群落(圖14)是人工建造的濕地,包括營養物質較低的基地,有很高的凈水能力,造價低廉,維護費低。在開放空間水景設計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和諧的都市景觀富有優秀的特征公園、自然的河岸線和沿河的高密度生態將為相鄰的居住區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河岸小徑、小橋流水、親水平臺和主體公園隨時邀請人們去那里休閑娛樂。
c.綠色屋頂
作為對土地利用的補償,商務辦公區的建筑物提供綠色景觀屋頂花園(圖15)、觀景平臺、陽臺和綠色生態建筑立面。很明顯,這樣的理念通過低層建筑來實現要比高層建筑更好,高層建筑如果沒有額外的保護措施,將大大降低屋頂花園的使用和持續性。建筑物盡可能提高使用,減少建筑物的外包面,從而降低能量損失。改變建筑物外包因素的影響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夏季建筑立面的這樣措施,又如何使陽光在天冷季節進入建筑物內,太陽能收集器和太陽能電池板將成為建筑立面、屋頂和遮陽設施的組成部分。
d. 建筑能耗
建筑物盡可能提高使用,減少建筑物的外包面,從而降低能量損失。改變建筑物外包因素的影響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夏季建筑立面的這樣措施,又如何使陽光在天冷季節進入建筑物內,太陽能收集器和太陽能電池板將成為建筑立面、屋頂和遮陽設施的組成部分。
5. 啟示
通過對國外生態社區建設實踐的總結以及對徐州市生態商務區規劃設計的案例分析,筆者認為他們有以下幾點值得國內生態社區建設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一是從宏觀到微觀,多角度、多層面、系統化研究生態社區國外對于生態社區的研究,已不僅著眼于建筑本身,而是擴展到從社區、城市、乃至區域層面究社區生態化問題,從微觀到宏觀整體考慮整個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從城市空間形態、土地利用、交通體系、住區空間布局、公建配套等方面來研究生態社區;二是尋找經濟上的支持點,以多種方式促進生態社區建設。在經濟上扶持,是歐洲等發達國家生態社區得到良好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芬蘭政府還不斷增加對環保型能源項目的資金支持,進一步推動風能、太陽能、生物氣體等有利于環境的能源項目開發。芬蘭還通過經濟手段促進建筑的節能,芬蘭是世界上第一個收取能源稅的國家,收取能源稅的目的是要控制能耗的增長,并引導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耗朝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向發展。芬蘭每年收取的能源稅達到近30億歐元,約占芬蘭整個稅收的9%。節約投資,使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平衡;三是國外生態社區建設關鍵在于新技術的開發上。節能技術、綠色建材的運用都能使生態住宅區成為新技術展示地,對生態社區建設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四是提高市民環境意識,加強生態社區建設的公眾參與國外生態社區建設的最重要一個特點就是強調公眾參與。許多生態社區建設更是市民自發進行的只有通過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養成節儉和適度消費的觀念,提高普通市民的環保意識,讓市民深刻了解生態社區的內涵以及建設生態社區的重要性,人們才會自覺地從自身做起,積極的參與到生態社區的建設當中。另外,隨著市民環境意識以及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市民也將更加青睞生態住宅小區,使得生態社區更具有發展空間和市場。
注釋
[1]焦峰,李新.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概念模型與關鍵問題研究.蘇州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51
[2]張濤.生態社區及社區生態文化建設初探.甘肅科技縱橫,2008(5):6
[3]許天嘯.生態社區的構建初探.資源與人居環境,2O06(20):52
參考書目
[1]趙民,趙蔚.社區發展規劃一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4~5.
[2]韋克難.社區管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張凱.城市生態住宅區建設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28.
[4]楊德昭.新社區與新城市.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5]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計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0.
[6]王彥輝.國外居住社區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及其啟示.建筑,2004.
[7]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8]馬著.從生態住宅走向生態社區.云南:昆明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04.
[9]馬世俊,王如松.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生態學報,1984.
[10]王如松.高效和諧一城市生態調控原理與方法.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1]黃光宇.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計方法研究.城市規劃,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