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續建配套項目的實施實現了灌區工程節水,提高了管理水平,帶動了各項管理節水措施的開展,提高了節水效益,很好地貫徹了“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關鍵詞:石津灌區,節水,管理
石津灌區為國家大型灌區,以農業灌溉為主,受益范圍包括石家莊、邢臺、衡水3個市的14個縣市區。骨干工程控制面積4144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244萬畝,灌溉渠系現有總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農渠6級固定渠道共計1.5萬余條,總長近1.08萬千米,分干渠以上總長度572千米。灌區的水源工程為建于滹沱河中、上游的崗南、黃壁莊兩庫聯合調節運用的大型水庫,興利庫容12.4億立方米。自興建以來發揮了巨大的灌溉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1960到1984年,灌區年平均農業用水量6.52億立方米,近十年,庫區上游降雨少,市區工業和生活用水增加,灌區年平均農業用水量3.0億立方米,實際效益面積僅120萬畝次。
90年代后期,石津灌區抓住國家對水利投入力度加大的良好機遇,實施節水續建配套和末級渠系改造等四項試點,改善了灌區工程狀況,帶動了各項節水措施的開展,實現了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為灌區開展節水工作提供了工程條件和運行管理條件。
1 節水續建配套項目的實施,為實現工程節水提供了條件
1.1提高了骨干渠道的安全輸水能力。灌區自建成以來,經過了58年的大規模擴建,但始終沒有擺脫工程設施老化,不配套的局面,有相當一部分主要骨干工程不能安全運行,分干以下各級渠道老化、失修現象更為嚴重,續建項目實施后,總干渠險工段的整修加固以及四干渠、軍干渠的混凝土防滲,使這些渠道的輸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杜絕了灌溉期間渠道跑水損失。軍干渠首過水流量由原來的21立方米/秒提高到29立方米/秒,四干渠首過水流量比原來同水位增加了6立方米/秒,解決了灌溉高峰期骨干渠道輸水的“卡脖子”問題,大大緩解了灌區兩大用水戶(王家井管理處和魏橋管理處)的用水緊張狀況,縮短了輪灌周期。
1.2減少了骨干渠道滲漏損失,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投資1.84億元的十三期續建配套項目的實施,累計防滲渠道189千米,配套和改造建筑物491座,解決了灌區水資源短缺,滲漏損失大,效益低下的狀況,很好的貫徹了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充分發揮現有灌溉工程作用,全面強化節約用水,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通過測定,渠道防滲后可減少滲漏損失57-70%,即防滲長度每增加2千米,輸水效率提高20%,例如,四干渠上段9.125千米渠道防滲后,該渠段系數由0.93提高到0.97,僅2001年春灌一水就減少滲漏損失245.6萬立方米。
1.3帶動了支渠以下田間工程的整修。末級渠系試點項目的實施,改進了灌水方法,實行小畦灌溉,大大改善了灌區的田間工程條件,提高了田間水的利用率。項目區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15.6%,農民畝次灌溉成本減低15.9%。恢復灌溉面積0.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3.92萬畝。
骨干工程和末級渠系的配套改造,縮短輪灌周期5天,全灌區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數平均提高了0.05,年節水量1400余萬立方米。
2 續建配套項目的實施,提高了灌區量水精度,為實現運行管理節水創造了條件
灌區量水是實行計劃用水的一項必要工作,可以較準確地控制各渠道的放水流量,避免配水不足或過多,減少水量浪費。節水續建配套項目實施后,一是改進了量水設施,簡化了操作過程。建設了標準的量測水工程設施,配備了精密的測流量水儀器,干渠渠首和分干、支、斗渠取水口建筑物經過改造后,均可滿足量水要求,灌區還針對拋物線型渠道斷面面積計算較復雜且不易掌握的情況,利用foxpro語言編制了拋物線型渠道面積計算的應用程序,制定了不同水深情況下的各部分面積差算表,極大的方便了灌區測流人員的查算,提高了水的計算精度;二是培養了一支懂技術、懂業務、操作熟練的技術隊伍。灌區每年拿出一定的資金對測流人員進行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的培訓,灌溉期間,對他們進行技術指導,使這部分人的理論水平和技術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保證了測流精度;三是推行供用水雙方測流簽字、水情信息逐級逐日上報、協會對用水組和用水組對用水戶兩級水務公開“三項制度”。增加了用水的透明度,避免了上下游之間的用水糾紛,解決了系數低、丟失水量、隨意性大的用水現象。
3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的實施,帶動了水價改革,促進了用水戶節約用水
隨著量水精度的提高和農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開展,灌區灌溉水費征收改按畝收費為按斗口水量收費,從而消除了畝耗水量大,較地效率低的現象,帶動了灌區水價的改革。90年代灌區成功實現了水價的“三次調整兩次保值”單方水價由1990年的0.011元調整為1998年的0.11元,隨著2008年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的實施,農口計量水價達到0.15元/立方米,灌區逐步推行面向用水戶的終端水價制度。水價的調整,帶動了用水戶節水意識的提高,減少了大水漫灌等浪費水的現象。
4 灌區信息化試點項目的實施,為合理用水、科學用水提供了技術保證。
石津灌區具有渠線長、面積廣、機構分散、功能多樣等特性,管理任務相當復雜,主要工作涉及運行調度管理、工程建設維護、財務管理、勞動人事管理等諸多方面,而運行管理直接關系到灌區的節水效益。傳統的灌區,高消耗、低效率、工程破舊配套不全,管理松散功能單一。信息化試點項目的實施,初步建成了總干渠監測監控,干渠水情等軟硬件系統,實現了閘門水位的遠程監控,灌溉期間,通過自動化遙測遙控系統,中心調度室可以隨時隨地地掌握各級渠道的輸水狀況,加快數據采集、傳輸和處理手段,實現科學決策、動態配水,適時控制水的分配和利用。一方面保證工程安全運行,輸配蓄泄合理安排,優化配置,向用水戶提供準確的、及時的灌溉水,同時更新傳統的灌溉制度,澆關鍵水、豐產水,提高了單方水的產出率。另一方面,灌溉時節,積極與市氣象臺實現微機聯網,隨時掌握水情、雨情、天氣實況,并依據較好的工程條件快速調整調度方案,積極應對特殊天氣狀況,有效地減少了棄水損失,提高用水效率。
5 續建配套項目的實施推動了灌區基層管理體制的改革
高標準的工程條件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手段。灌區在實施續建配套項目的同時,學習借鑒中外的做法,深化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用水戶參與管理模式,即組建農民用水戶協會,用水戶協會是“用水戶參與管理的民間組織,是農民自己的管水組織,享有灌區部分管理設施的使用權和管理權。一是由于用水戶參與管理,增強了用水的計劃性和科學性,減少了戶與戶之間“喝大鍋水”和大水漫灌、串畦串戶造成的水量浪費。二是承包者由于考慮到自身的經濟利益,多采用澆地專業隊的形式統一改畦標準,嚴格控制過量灌溉,澆地單元小,增加了戶與戶之間的監督和用水戶自我約束,浪費水現象得到遏制,澆地效率也得到提高。三是競價承包和聯戶,減少了中間環節,避免了水費搭車,一些不合理的開支得到遏制,畝次灌溉成本由原來的25.5元下降到4.2元,降低50.6%。
6 續建配套項目的實施,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減少了因污棄水
70年代后期,隨著沿渠城鎮的經濟發展加快,石津灌區沿渠污染加重, 1996年制定了石津渠綜合治理方案,晉州市12家小造紙廠由市政府緊急通知停產,同時,晉州污水處理廠建成運行,污水隨之改道,沿渠污染得到一定改善,近十年,由于晉州污水廠時停時運,加大了灌區污染力度,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水生態環境治理提到重要議程,而且灌溉季節,灌區還要使用一定的水源沖洗污水。結合續建配套項目的實施,灌區掀起標準化渠段建設高潮,每年進行工程聯查,下大力氣封堵總干渠排污口,采取致函石家莊市政府、晉州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安排總干渠上三個管理處加強晝夜巡查,并對潛在重點污染企業實施突擊檢查等措施,促成春灌期間亞太污水處理廠污水改排滹沱河,確保2010年春灌期間晉州市區污水的零排放。
節水續建配套項目的實施,灌區節水效益顯著提高。據測算,灌區總干、干、分干、支渠四級渠道全部采用混凝土防滲后,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數將由目前的0.5左右提高到0.85以上,年節水1.7億立方米,可增加灌溉面積100萬畝,可補充石家莊的工業、生活和環境用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省會的供水,節水灌溉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