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城市綠地的布局對海綿城市的構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海綿城市”策略,就一定能打造出控洪效果好的城市綠地系統,從而保證行人、行車的安全,為現代化城市建設做出貢獻。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綠地;生態環境
1、規劃背景
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黨和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大力舉措。
將海綿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規劃之中,不僅可以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更體現了中國傳統城市規劃中講究因地制宜、順應自然規律,重視天人和諧的設計觀念和生態設計意識。
海綿城市的建設主要涉及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和修復等。城市綠地的布局對海綿城市的構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海綿城市”策略,從而打造出控洪效果好的城市綠地系統,保證行人、行車的安全,為城市建設做出貢獻。
2、規劃原則
與城市規劃和發展相結合,在城市規劃的框架下指導海綿城市的建設。保護城市山水林田湖等要素,恢復受破壞的河湖岸線。充分發揮綠地、道路、水系對雨水的吸納、滲滯、蓄排和凈用,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與滲透,維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結合本地條件,合理制定發展目標并科學布局安排符實際情況的項目及設施。根據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合理安排建設項目時序。
3、規劃策略
應保護現有河網水系、濕地、綠地等城市雨水滯納區,對城市建設中已遭到破壞的,應采用生態手段盡可能恢復,提升城市滯納雨水的能力。通過綠色屋頂、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被淺溝、綠色街道、生態濕地、透水鋪裝、雨水調蓄池等低影響技術措施,強化雨水的積存、滲透和凈化。
4、建設要求
城市綠地規劃應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等目標相吻合
(1)增強城市水生態功能、加強河湖生態岸線。城市開發建設和過程中盡量不占用林地、濕地、草地等農業和生態用地。中心城區的河道,在符合防洪標準情況同時,盡量減少硬質駁岸,增加濱水綠化,采用生態化駁岸,減少大型硬質廣場,完善水生態。
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河流、湖泊、濕地等水生態敏感區,維持其自然水文特征,恢復河湖自然生態岸線,構建城市綠道體系。
適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調蓄水體。提升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的服務能力,提高城市防范洪澇災害的能力。
(2)對初期雨水進行收集及凈化處理。現狀城市多未對初期雨水進行截流。初期雨水直接排入河流及城區保留的自然水體、湖泊。初期雨水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屬、空氣防塵、汽車尾氣中的大部分污染物等,直接排入已對自然受納水體形成污染。
在蓄滯雨水的同時攔截面源污染。增加凈化濕地,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凈化功能,將入河污染物削減到環境容量允許的范圍,緩解城市水體污染,減少對自然水體的污染。
(3)增加雨水下滲措施及雨洪調蓄能力,將可持續排水系統理念融入城市建設中。充分利用湖、塘、庫、池等空間滯蓄利用雨洪水,城市工業、農業和生態用水盡量使用雨水和再生水,將優質地表水用于居民生活,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
5、具體措施
5.1增加海綿城市中下沉式綠地,進行收集雨水
下沉式綠地中要低于鋪裝地面,雨水溢流口設在綠地中或綠地和硬化地面交界處,雨水口高程高于綠地高程且低于硬化地面高程。
下沉式綠地可匯集周圍硬化地表產生的降雨徑流,利用植被、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截留和凈化小流量雨水徑流,超過綠地蓄滲容量的雨水經雨水口排入雨水管網。下沉式綠地不僅可以起到削減徑流量、減輕城市洪澇災害的作用,而且下滲的雨水可以起到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以減少綠地澆灌用水量,以及補充地下水資源量的作用。同時,徑流攜帶的氮、磷等污染物可以轉變為植被所需的營養物質,促進植物的生長。
5.2透水鋪裝的使用
透水鋪裝包括透水磚鋪裝、透水水泥混凝土鋪裝和透水瀝青混凝土鋪裝,嵌草磚、園林鋪裝中的鵝卵石、碎石鋪裝等也屬于滲透鋪裝。透水鋪裝適用區域廣、施工方便,可補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減和雨水凈化作用。
5.3增加滲透塘、滲井
滲透塘是用于雨水下滲補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凈化雨水和削減峰值流量的作用。滲井指通過井壁和井底進行雨水下滲的設施。
5.4生物滯留設施
生物滯留設施指在地勢較低的區域,通過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統蓄滲、凈化徑流雨水的設施。生物滯留設施分為簡易型生物滯留設施和復雜型生物滯留設施,按應用位置不同又稱作雨水花園、生物滯留帶、高位花壇、生態樹池等
5.5結合綠地布置濕塘
濕塘指具有雨水調蓄和凈化功能的景觀水體,雨水同時作為其主要的補水水源。濕塘有時可結合綠地、開放空間等場地條件設計為多功能調蓄水體,即平時發揮正常的景觀及休閑、娛樂功能,暴雨發生時發揮調蓄功能,實現土地資源的多功能利用。
5.6利用雨水濕地凈化雨水
雨水濕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凈化雨水,是一種高效的徑流污染控制設施,雨水濕地分為雨水表流濕地和雨水潛流濕地,一般設計成防滲型以便維持雨水濕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雨水濕地常與濕塘合建并設計一定的調蓄容積。
5.7道路植草溝的使用
結構與雨水花園類似,但功能不同于雨水花園,不進行雨水的貯存,而是代替雨水口和雨水管網進行道路雨水的收集和輸送,通常設置于道路兩旁。植草溝按徑流在其中的傳輸方式可分為標準傳輸植草溝、干植草溝和濕植草溝。
5.8調節塘使用
調節塘也稱干塘,以削減峰值流量功能為主,一般由進水口、調節區、出口設施、護坡及堤岸構成,也可通過合理設計使其具有滲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補充地下水和凈化雨水的作用。
5.9植被緩沖帶
植被緩沖帶為坡度較緩的植被區,經植被攔截及土壤下滲作用,減緩地表徑流流速,并去除徑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緩沖帶坡度一般為2%-6%,寬度不宜小于2m。
5.10人工土壤滲濾
人工土壤滲濾主要作為蓄水池等雨水儲存設施的配套雨水設施,以達到回用水水質指標。人工土壤滲濾設施的典型構造可參照復雜型生物滯留設施。
參考文獻:
[1]王浩,汪輝,王勝永,孫新旺著,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東南大學出版社[M].2008.12
[2]董憲軍著,生態城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M].2002
推薦閱讀:城市建筑發表什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