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本研究以T市典型老齡既有社區為例,在實證調研觀察基礎上總結社區公共空間在適老化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利用問卷調查、開展社區座談會形式進行老年人社區公共空間需求的調查;通過主成分分析法(PCA),確定影響城市社區公共空間適老健康環境特征的四項變量;最后,針對老年社群的身心健康,分別從空間改造和管理層面提出城市既有社區公共空間適老化優化對策建議。
關鍵詞:社區公共空間;老年健康;環境特征;實證研究;優化對策
推薦閱讀:社區管理論文多少字能發表
一、問題的提出
社區公共空間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依賴度最高的公共空間類型,在老齡化社會各種效應洶涌而來的時候,如何使社區公共空間的品質更加適合老年人的日常使用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積極老齡化”作為實現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要觀念,其內涵有三重含義: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交往的健康。心理健康是軀體健康的基礎。支撐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支柱是住區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創造性的勞動,對社會有用性,以及感動、喜悅的體驗[1]。在我國目前以居家養老為主流的背景下,社區公共空間成為老年人日常社會活動與社會參與的主要載體,是實現“積極老齡化”的重要場所,對老年人保持體能活力,改善孤寂、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均能起到積極調適作用。然而目前國內相關研究中還未形成系統化理論體系與落地策略,從而使得當前既有社區中的戶外公共空間因缺乏精細化設計而適老化品質低的問題尤為突出。
T市作為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老齡化問題尤為突出。根據T市老齡委2017年統計數據,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為246.06萬,占全市戶籍總人口的比例為23.43%。遠超全國平均值,成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對象。特別是在很多建成時間較長的社區中,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為突出。老年人受身體機能的限制,活動范圍不斷縮小,社區公共空間的環境設施、周邊配套及養老服務,都是老年宜居環境的重要影響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及養老生活品質。
二、城市既有社區公共空間與老年健康關聯性研究
社區公共活動空間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狀況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Bell et al.,2007),設計得當的戶外空間能夠激發老年人的日常活力,誘發一系列對身心有益的康體、休閑活動(Leung et al.,2004),活動的方式主要包括散步、鍛煉、社交、園藝等(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8),大量研究顯示,這些活動具有減緩衰老、預防常見慢性疾病等功效[2]。具體研究關注點有:
(一)社區公共空間整體規劃布局
老年人并非是與“正常”社會隔絕的特殊群體,年齡的增長也并不意味著他們失去了對自己及周邊環境的控制。老年人參加戶外活動是維持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Mollenkopf et al.,2011),在建成環境物質空間層面:用地混合度)Li et al., 2005)、可步行性(Marquet,2015)、可達性(Peiling Zhou,2017)與社區服務密度(Subramanian et al.,2006)對老年人體力活動有促進作用。所以在場地規劃方面,現有研究大多強調社區公共空間布局的系統性及緊湊性——居住密度、地形地勢、空間層級、交通模式、公共活動與服務設施分布等。這些因素將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戶外活動頻率和日常生活滿意度。
(二)社區公共活動空間流線設計
柴彥威[3]等學者在2010年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得出了社區公共空間只有在具備步行可達性的基礎上方能鼓勵老年人產生日常休閑活動的結論。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的步行可達性與可接近性均可促進老年人對社區內各類公共空間的利用率,而場地活力一經激發,勢必會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Booth et al,2000)。羅森伯格(Rosenberg)等學者在2009年利用跟蹤記錄、步行測試等方法對社區空間流線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社區活動空間步行路徑越清晰、步行環境越舒適,老年居民開展戶外活動的積極性就越高。
(三)社區公共空間治安環境塑造
安全性的塑造同樣是社區公共空間研究的重要內容。老年人更容易成為犯罪分子的施害對象,而交通安全及治安良好的公共空間環境可以提高居民日常活動的安全系數(Richard et al.,2005)。此外,在突發疾病或意外受傷的情況下,能保障安全援助的服務,如提供緊急呼叫按鈕等細節服務設施,可以加強老年人對戶外環境的控制能力信心,鼓勵老年人開展戶外活動。
(四)社區公共空間歸屬感及場所精神營造
人們之間的互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形成社區的最重要的條件[4]。社區公共空間的歸屬感營造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規劃角度來講,建立居民歸屬感的因素主要包括場所認同、易識別、鄰里關系、公眾參與等等。研究內容上涉及空間領域可控性、步行可達性、五感舒適度、集體記憶、鼓勵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等相關內容。
(五)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的療愈康復性
綜合環境行為學、心理學、醫學及景觀學的研究,國外學者重點關注自然景觀具有減輕壓力、緩解情緒、預防隱疾或恢復健康的作用。在社區公共空間中共同培育植物還可以幫助老年人提升認知能力、集中注意力、從而追求心靈的寧靜;此外,增加社區中社會交往空間,促進其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可減少老年人罹患抑郁癥的風險并促進老年心理健康(Smith et al., 2008)。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關注:通過提升社會參與和融入度(Gilmour, 2015)、加強社會聯系和移動性 (Degne, 2015)、提高城市戶外設施與自然連通性(Carlisle et al., 2014)、改善環境和服務設施(Kemperman et al., 2014)、促進城市公共交通的連通性(Borges, 2007; Turel et al., 2012; Carlisle et al., 2014)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