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前 言
崇尚歷史、崇尚文化是近年來居住區景觀設計的一大特點。但隨著歷史文化的不斷升溫,開發商和設計師們開始不再機械地搬用西方式園林模式,甚至開始在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居住區的規劃和策劃。他們根據各地方區域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通過建筑與景觀設計來表現歷史文化的延續性與地域特色。如青島“碧水藍天白墻紅瓦”體現了濱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風海韻”則是一派南國風情;重慶錯落有致那應是山地城市的特點;而蘇州“小橋流水”則是江南水鄉的韻致了。這些案例無一不是在傳統文化中深入挖掘,從而開發出兼具歷史感和時尚感的純正的中國風格的作品。
1.中國的園林文化
中國的園林藝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在世界上獨成體系又影響深遠的東方園林的代表。它的發展雖有盛衰曲折,但其主流一直是在為“天人合一”這個中國傳統的宇宙觀探索并創造最理想化的直觀的藝術表現形式。它是中國人把自然人化和把人自然化的藝術方式,也就是中國園林最基本的文化內涵。無論皇家園林在廣闊山水之間的樓臺殿閣,還是文人園林瀟灑的疏窗竹影,亦或是文學作品中描寫得如真似幻的大觀園,究其根本莫不如此。中國園林文化最大特點是:在于它不以創造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而以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為追求對象,即所謂的“意境”。意境實質上是造園主內心情感、哲理體驗及其形象聯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也是欣賞者在聯想與想象的空間中最大限度馳騁的再創造過程。
2.居住區景觀設計如何表現文化內涵
一個居住區景觀環境設計的好與壞,不僅需要精湛的工程技術支持,更大程度上是要展現他的獨特個性和文化內涵。如果沒有文化內涵的支撐,那么再豐富多彩的設計也只能稱為綠化,而不能稱為“景觀”。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如何表現文化內涵呢?應考慮三個問題:一是選擇什么文化題材;二是文化以什么形式來表現;三是如何把握文化表現的度。
2.1文化題材的選擇
我們知道居住區就是要使居民“安居”、“樂居”,而安靜無嘩卻又能找尋樂趣的環境,就是居住區文化內涵特色的居住文化;靜德優美的居住環境、家庭的和諧、鄰里的友善、居民的健康長壽和安居樂業都代表居住區文化的特色。要根據這些特點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以及所在地的特色、歷史、文化,賦予居住區更深層次的內涵。
2.2文化以什么形式來表現
不少居住區設計都慣于在居住區中心豎立標志物、布置雕塑,這些布置多少顯得有些膚淺,難以用言語直接來表達文化內涵。傳統文化創造了多種移情于景的形式,諸如景題、額題、摩崖石刻、木刻、磚刻、景聯、象形自然物和雕塑物等多種方式來表達內涵;植物材料的內涵也是極為豐富的,如清《廣群芳譜》比較全面地、系統地介紹了各種樹木、花卉名稱的來源、涵義和以植物為題材的詩詞歌賦,語言形象生動,這是以植物題材來抒發文化內涵的很好的參考書。只要深悟了借景理法,便可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料中挖掘適宜的內容和形式,游刃有余地運用到設計中,從而更好地體現出文化內涵。
2.3把握文化表現的度
在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中,把握文化表現的度十分重要。一個組團中可以有幾個具有園林文化內涵的小品布置,但要求與周圍環境須相協調。具體到某個景點時,表達園林文化內涵的設計過多、太密或單體體量過大,都會影響環境景觀比例失調的整體美感,而恰如其分的表現才會使景觀的文化內涵充分體現。
3.景觀案例分析
為展現獨特的文化韻味,在傳統的設計中巧妙融入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元素。從植物的配置到小品的設置,從有形的提點到無形的氛圍,都讓人身在園中、品在園中、樂在園中、醉在園中。錯落有致的諸多空間通過獨特的動線布局,引導空間有序流動,形成具有文化氣質的、大氣的、景致的共享園景。它需要具有文化韻味的造園要素的提點和裝飾,來實現景觀的文化氣息和均好性分布,使每幢樓的居住者都享有賞綠、嘆景的權利。下面就安慶市學府花園居住區“書香門第”的主題文化內涵做一介紹:
3.1設計理念
優美的居住環境是一處陶冶心境的情感空間,這份美麗是多維的,包含了平面構成、空間組織、細部設計以及對人們生活形態的理解和社會文化內涵的詮釋。本案著力追求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諧的生態環境,展現出一種崇尚文化、現代、大氣、寧靜的設計理念,營造現代人群居住的高貴、典雅、更具文化氣質的居住區環境景觀。
3.2設計思考與風格追求
根據小區所處地理位置,環境特點,建筑風格,以及建設方要求樹立品牌優勢的決心,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仔細推敲作品與所處的區域以及人們對生活的浪漫向往之間所應該產生的關聯,我們將重點放在對人的細致關愛、環境對人格的塑造和對人居空間的極限追求,用藝術語言闡釋我們對這座城市的情感和對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關愛,并將這種情愫通過環境的細節點點滴滴地透露出來。
3.2.1主題文化思考——突出文化選題
從學府花園的命名中挖掘獨特的人文色彩,并貫穿于花園中,在環境設計加以繼承和延續,展示小區的文化內涵。
學府花園以“花”為媒,著力打造“書香門第”的主題社區。
3.2.2自然生態思考——突出文化形式的表現
要求有足夠的綠地和樹木,綠地中盡可能栽種喬木、灌木及地被植物,并突出花、葉的觀賞性,追求情趣和親切感,力求創造一種和諧的環境氛圍,成為人與自然聯系的紐帶。
3.2.3人本主義思考——突出把握文化表現的度
考慮群體大眾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在休閑綠地中主要體現在人流的趨向和導向及環境氣氛的渲染營造上。設計中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和人的活動為根本出發點,提供充足的、環境景觀比例合理的、具有文化內涵的園林景觀建筑小品和公共服務設施,從而使綠地景觀成為人們良好的休憩場所。
3.3具體設計
安慶歷來文風昌盛,充分利用小區緊鄰一中新校區的區位優勢,突出“學府”氣息,打造“學府”文化,圍繞“學府”展開景觀的序列設計,從琴、棋、書、畫四個角度展示“書香門第”的文化內涵,總體布局分為“一線三區”。
一線:指主入口的一條景觀主軸線,也是小區中唯一一處有水景的區域,池畔綠樹紅花相映襯,人流往來穿梭,或坐、或停、或嬉戲、或交談,好似一幅生活畫卷圖。
三區:分別指“琴瑟和諧”、“棋樂無窮”、“文華逸園”。
3.3.1生活畫卷
根據該地塊地形狹長的特點,以畫為主題表現生活場景圖。設計以規整簡潔的直線為主,局部點綴景石以增加園林韻味,給人親切之感。水池深度控制在50cm左右,為節約造價,水池之間預埋DN100的管道進行水系溝通,并設置水泵營造多態水景。豎向空間上以方形構架作為景觀視線的落點,U型構架為呼應,廣場、木平橋、疊瀑、雕塑、花臺、燈飾、植物等點綴其間,構成層次豐富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
3.3.1.1歸家卷
正對小區主入口,起伏有致的綠地之上點綴榆樹、紅花繼木等樁景,配以景石、蘇鐵、杜鵑等花木,構成一幅精致的“云林畫意”圖,歡迎著歸家的人。
3.3.1.2生活卷
綠地內用一些簡潔的構圖元素如石質坐凳、小涌泉、構架、雕塑、鋪裝、燈飾來豐富空間,使整個空間具有完整性。通過水的不同形態表達對人生的體味和感悟。起源:方形構架下,從石的罅隙中一股細流慢慢涌出,表達人生的最初狀態;高潮:方形池中,水流從高臺之上層層落下,激起美麗的水花,表達人生的生命之花無比絢爛,是人生的高潮部分;融合:穿過時光通道,水流至此,緩緩落入池中,仿佛溪流歸入大海,絢爛之后歸于平靜。
夜幕降臨,廣場的點點燈光,如同群星璀燦的夜空,旁邊的特色水景、疊水及水下彩燈與之相映成趣,成為小區內最具人氣之地。
3.3.1.3運動卷
運動、健身是當今社會的時尚潮流,一個小小的籃球場為這幅長卷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也傳達了小區的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態度健康向上。
3.3.2琴瑟和諧
以音樂為主題,以自然流暢的曲線為構圖的母體,大小不一的圓形平臺,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成為“看”得見的音樂。綠地景觀設計力求表現居民戶外活動溫馨、舒適的居家生活方式,滿足各類人群的活動需求。
3.3.2.1音樂驛站
圓形場地中央布置一組以音樂為主題的雕塑,取名“琴瑟和諧”,寓意人們生活美滿,幸福。其旁配置露天傘座及靠椅,是人們感受陽光,享受生活的好去處。
3.3.2.2聆聽
通過蜿蜒曲折的小路到達本區域,那些有著昔日年輪的大樹,隨意散置的景石,讓你在這里沒有陌生感,好象在這里已生活多年。微風吹來,傳來沙沙的樹葉聲,坐在樹下休憩,靜靜地聆聽大自然蟬鳴鳥叫及風、雨、雷、電之聲,感受自然界的美妙音樂,同音樂的主題相呼應。
3.3.2.3歡天樂地
根據使用功能的不同,安排健身廣場、藤影回廊,健身步道等,各部分通過卵石、環保磚、花崗巖及周圍隨景放置的健身器材共同組成一個休閑空間。喜歡戶外運動的住戶可以在小路上散步,老人可以在廣場上打打太極拳,兒童可以在廣場追逐打鬧、在健身器材上盡情玩樂,一派其樂融融,歡天樂地的景象。
3.3.3棋樂無窮
以棋為主題,以直線為構圖的基本元素,通過線條的穿插和疊加,形成不同的活動小空間。
3.3.3.1楚河漢界
以地面鋪裝為棋盤,棋子為座凳,按照中國古棋譜中的經典殘局進行布局,表達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回味,同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3.3.3.2對弈亭晚
木制亭臺內設置桌、凳,為人們休閑及進行棋牌類活動提供一個庇護場所,構成了自然的鄰里交流空間,同時自身也構成了很好的景觀視點。
3.3.3.3片墻語望
是一處以觀賞、休閑為主的安靜景觀區。在近道路一側以坐凳,景墻進行空間限定,局部放大成廣場。景墻上可以布置文人墨客的詩詞,透過漏窗、挺拔的喬木、盛開的鮮花,將人們引入一個詩意的家園。
3.3.4文華逸園
是以書為主題的景觀區域。以綠化為主的自然式布局是該園的特點,密植的植物稍許減少視線的干擾和噪聲,使園中環境趨于安靜,便于人們在林中小路、廣場中休息交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畫皆離不開印章,因此在廣場中以印章為符號設計一印章雕塑,呼應主題。使“學府”文化的主題由內向外散發。
本案每個組團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在表達文化內涵時,運用的造園手法都是吸取中國古典園林精髓的經典方法。但在立意時,卻不拘泥于傳統,敢于突破,并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或啟示、或表達、或祝福、或傳達美好的愿望,真正達到了“寓情與景”的效果。讓人們在放松身體的同時,也得到了心靈上的解脫、精神上的升華。
4.結語
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單單靠技術并不能造就一個更好的社會,文化的延續才是人類社會最有價值的東西。設計尊重民族文化傳統和地域風格特點是體現設計文化的重要方式,在這樣的設計里,傳統的文化被蘊含在新的設計中而得以繼承和流傳。設計師應當把設計一個能夠尊重傳統和當地文化特色的室內、外空間環境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充分考慮對于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使設計體現出較高的文化含量和藝術水平,同時反映出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和素養。今天,改善居住環境已經成為全人類的重要課題,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保護和不斷改善人居環境,這是廣大設計工作者的共同責任,正如“北京憲章”(Charter of Beijing)所講的“21世紀人居環境建設任務莊嚴而沉重,但我們并不望而卻步。無論面臨多少疑慮和困難,我們都將信心百倍,不失膽識而又十分審慎地迎接未來,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