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河南刊發論文探究當前城市發展規劃管理的新科技策略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城市管理時間:瀏覽:

  摘要:盡管近年來長沙市農村勞動力素質有了一定提高,但長沙市農村勞動力仍然存在整體素質不高、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求、難以向非農產業轉移、難以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難以提升從業的崗位層次等問題。本文選自:《現代城市研究》自1986年創刊以來,在各級領導、各位編委、專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影響力逐年攀升,《現代城市研究》已成為國內本專業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是以城市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中文核心期刊。本刊追求學術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反映學術界和實際部門的新動態,刊載有創見的現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評、實例分析、文摘等。內容充實、版式清新,裝幀精美,采用國際標準大16開本,每期配有專題性彩頁介紹,真實生動地展現各地的城市風采。創刊十余年來得到了長足發展,深受高校、研究機構、設計院所的廣大讀者好評。文化素質偏低既不利于農業科技知識的推廣一應用,也不利于外出就業,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增收。截止至2010年底,長沙市共有各類農民培訓機構60多家,其中鄉鎮農科教中心38個,職業學校13所,其他培訓機構10余個。共有專、兼職教師792人,主要來自教育、科技、農口各部門及鄉鎮農技人員。同時也有少部分從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農科院等相關高等院校臨聘的專業人員。共有計算機、電子、機械加工等教學設備2335臺(件),教學場地21萬多平方米,建設有瀏陽遠程教育專用網站等相關涉農培訓網站20多個。為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

  關鍵詞:城市發展,經濟建設,規劃制度

  隨著長沙市農村城市化的大力推進以及長沙市“退二進三”戰略的實施,一大批化工企業、重金屬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從城市中向周邊廣大農村、小城鎮轉移。這些企業在振興農村經濟,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與安置問題,以及推動農村城市化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這些企業的生產廢水、廢氣等直接或間接地流入到田間、溪壩、池塘等,導致魚蝦都無法生存。特別是工業污水的無序排放,造成部分農村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部分指標達不到飲用水標準,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惡劣影響,并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長期以來,工業化使得長沙市的農村與城市分離,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到2010年底,長沙市城市化水平僅為43.9%,不僅低于發達國家80%的水平,與同等工業化水平國家比也要低約20個百分點。目前,長沙市社會經濟發展的許多領域廣泛存在的需求沒有得到釋放,包括農民收入增長乏力、就業壓力加大,中小民營企業、縣域經濟等存在需求約束等,都是由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引起的。國際經驗表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拖著扭曲的“城鄉二元結構”跨進現代化的門檻。長沙市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城市化加速發展是必然趨勢,必須統籌城鄉發展,打破和消除“城鄉二元結構”,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

  城市和鄉村是一個有機整體,正如地理學家杰斐遜(M.tjeferson)在很久以前就己經注意到的:“城市和鄉村是一回事,而不是兩回事,如果說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那就是自然環境,而不是人工在上面的堆砌”.隨著改革的縱深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長沙市城鄉間差距逐步拉大,如何在轉型時期建立新的城鄉互動關系,實現協調發展,已成為理論界探討的焦點之一。哈里R范里安提出,農村發展不能單靠城市化輻射(在某種程度上會拉大城鄉差距),也不能盲目推行農村工業化,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必須兩頭啟動,依靠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加以推進,這就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動力,并應用當代城市規劃思想著重探討了城市規劃如何引導城鄉關系的正常發展,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2009)。楊培峰從目標取向、空間、經濟、對策等角度對城鄉一體化做了歸納和闡述:城鄉一體化是基于對人的考慮和經濟發展的追求,通過政策扶持,對城鄉空間和經濟職能的調整,而出現城鄉空間融合和經濟職能調整以及經濟-體化的狀態(2010)等。

  20世紀90年代側重于研究發展長沙市家的城市發展問題,如由美國福特基金會于2009年資助,并邀請了55個國家的研究員共同參與討論的發展長沙市家城市發展問題研究等,研究認為經濟“二元結構”等對城市發展有重要影響。城市社會政策。

  國內外相關的城市化研究,大多偏重于經濟發達地區和快速增長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及其機理研究,對發展后進地區、欠發達地區的研究較少,而且對小區域微觀條件考慮較少。因此,本研究將對近十幾年來長沙周邊農村的城市化進程進行綜合分析,以長沙周邊小城鎮為考察對象,探索起發展機制,尋求一條能有利于質量與速度并重,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并存的模式,以有利于長沙經濟社會建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城市化”實質上指的是由傳統的農村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它不僅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量的增加,也包括城市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社會化、現代化和集約化。在本文中,筆者所要論述的城市化,是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演變和產業重新組合的角度來認識的,主要是指由經濟工業化、產業結構演進所引起的人口不斷聚集、城市不斷擴大,城鄉差別不斷縮小的一種發展過程。

  農業剩余是城市化的原始動力。農業剩余是農業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業剩余對城市化的推動力主要來源于它的四個貢獻:一是產品貢獻,城市化的推進需要農業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和工業生產原料。隨著經濟的發展,盡管農業的就業份額、產值份額都在大幅度地下降,但人們所需要的食物仍然要來自于農業。同時,農業部門提供的原料,也直接推進了作為城市發展動力的工業發展。二是市場貢獻,城鎮化的推進需要農業為其提供市場。隨著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民對生產投入品和生活消費品的需求將不斷提高,從而使城市工業品的銷售市場不斷擴大,使城市化動力不斷加強。三是要素貢獻,城市化的推進需要農業為其提供生產要素。城市的發展和擴張,必然要求生產要素的不斷增加和集聚。城市經濟對資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由此提供的要素的高價格,也誘導著農業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向非農部門的轉移,這些生產要素是城市化實現的基本條件。四是外匯貢獻,城市化的推進也需要農業為其提供外匯方面的支持。通過剩余農產品出口換取外匯,可以為工業發展換回進口國外技術設備所必須的外匯,從而推進城市化發展。

  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動力。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相互推動的。由于城市具有外部規模經濟、聚集經濟效益以及廣闊的產品銷售市場,因此,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工業企業總會向城市聚集。工業化使資本、人口、勞動力、技術等資源向城市集中,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廠商特別是制造業廠商將工廠設在城市,必然會增加新的工作崗位,就業機會增加,會引起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和集中。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基礎設施、住房、教育等需求也相應增多,由此產生的就業機會進一步增多,又會導致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和集中,從而使城市逐步成為工業中心、貿易中心、交通運輸中心、服務中心和科技中心,促進現代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可見,工業化導致了人口與資本向城市不可逆轉地聚集,從而使工業化與城市化呈現十分明顯的正相關性。

  產業結構演進是城市化不斷推進的動力源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歷表明,產業結構變革是城市化的主線之一,城市化過程就是產業結構不斷地由低層次向高層次演進的伴生發展過程。產業結構的演進,改變了社會經濟資源的利用方式,始終是城市化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產業結構對城市化的最直接影響是導致就業結構的變動。隨著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降低,而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上升,相應地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工業部門,流向城市。當經濟發展到后工業化時代,第三產業開始崛起,并逐漸取代工業而一躍成為城市產業的主角,從而成為推進城市化發展的后續動力。但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產業對于城市化的作用,與工業化時代相比又有顯著的不同。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城市規模的膨脹和城市數量的增多,也就是城市化在“量”上的擴張,而第三產業促進的是城市軟硬體設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城市化在“質”上的進步。

  城市群是城市化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放眼當今全球,發展城市群已經成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實踐表明,城市群作為全球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己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綜合實力的具體體現。比如:美國的紐約、五大湖和洛杉磯三個城市群的經濟占全美份額的67%,長沙市東部三大城市群也以占全國3.6%地方面積,創造了全國30%以上的經濟總量。基于此,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市化的主體形態。

  在城市群規模選擇上,國外有以大城市為主的日本模式和以中小城市為主的美國模式,其主要區別在城市建設用地方面。由于大城市單位土地面積的人口承載率和經濟產出率都大大高出中、小城市,日本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個數明顯高出美國。工業的載體是城市,而城市的載體是土地且大多是平原。美國的國土面積中平原面積占70%,日本的人均平原面積只有800平方米。日本之所以能夠克服平原面積狹窄對工業化、城市化的束縛,關鍵在于構造了東京、名古屋和大阪-神戶三大都市圈,且采取了突出大城市建設為主體的都市圈發展模式。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在全日本1.2億人口中,就在9000萬人口集中在這三大都市圈內,這不僅提高了全日本國民生活的質量,而且創造了堪稱世界一流的“日本效率”、“日本奇跡”.與此類似的,湖南平原面積只占總面積的12.6%,約2.7萬平方公里,按目前人口計算人均平原面積為403平方米;而到2030年人口高峰時按自然增長率5%.計算將達到7550萬人口,人均平原面積僅為360平方米,分別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6%和50%,因此,湖南也只能選擇日本式都市圈發展模式,重點發展長株潭城市群。

  長沙市城市化發展水平與中部地區的武漢、鄭州相比仍有差距有關數據表明,在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中,長沙市市區面積最小,地方財政總收入、城市建成區面積等重要指標仍落后于武漢和鄭州。2010長沙經濟總量不及武漢的70%,建成區面積分別只有武漢、鄭州的51%和61%.進一步分析,主要是由于城市面積偏小,經濟總量不大,直接導致了市場規模不大、輻射力不強和首位度不高。據國家有關部門測算表明,城市化率每提高l個百分點,可帶動GDP增加1.5個百分點。面對白熱化的區域發展競爭,長沙要實現經濟危機形勢下的逆勢而起,就必須加快提升城市集聚力、輻射力和區域競爭力,其出路就在于推進城市化。

  對經濟外向度來看,對三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來比較分析可以發現,在長沙港澳臺商和外商投資企業所占的比重很小,兩者之和還不到8.0%,武漢相對較高,接近16.0%,而鄭州僅有4.1%,長沙的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比重為3.1%,武漢與鄭州分別為5.0%和1.8%,長沙的外商投資企業為4.2%,低于武漢的10.6%高于鄭州的2.3%.內資企業中,三個城市都是其他類型的企業(股份合作、聯營、有限責任、股份有限、私營企業等)比重最大,超過了內資企業的2/3,其中長沙的這一比重最高,鄭州最小。從所有制結構比較來看,長沙的經濟外向度明顯低于武漢。

  城市化是由于城市工業、商業和其他行業的發展,使城市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長而引起的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聚集的社會進步過程,同時又表現為地域景觀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是人口、地域、社會經濟組織形式和生產生活方式由傳統落后的鄉村型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轉化的多方面內容綜合統一的過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標志。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走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上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并將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六條具體道路之一,成為未來相當時期內長沙市的根本性政策導向。長沙作為全省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的主要聚集地,享有設施齊全、交通便利、信息靈通、人才匯集以及市場容量大和投資效益高等優點,近年來,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區、縣(市)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長沙市城市化率己經突破6006,意味著長沙市城市化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標志著長沙市城市的輻射功能進一步加強。目前,長沙農村城市化進程主要呈現如下特點:

  城區城市化率接近100%,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期(l)五區城市化水平接近100%.2009年,芙蓉、天心、岳麓、開福、雨花五區的城市化率分別為I00%、98.5%、98%、97.8%、99%,平均水平達98.66%,比上年城市化率增加了1.27個百分點。五區鄉村人口減少2.68萬人,比上年減少99.48%,標志著長沙市城區的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移在加快,城市化進程在提速。

  三縣一市城市化率快速提升。2009年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瀏陽市城市化率分別是44.51%、39.03%、35.32%、42.91%,比上年分別增加4.71、4.2、4.03和5.52個百分點。其增幅均在4個百分點以上。在今后幾年中,長沙縣和瀏陽市隨著城市化率的基數加大,增速將有所趨緩,而望城縣和寧鄉縣城市化率可以預計將會隨著長沙市“大河西先導區”戰略的實施,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

  三縣一市城市化水平發展不平衡。三縣一市中城市化率最高的長沙縣為44.51%,比最低的寧鄉縣35.32%高出9.19個百分點。城市化發展水平如果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會直接影響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如2009年寧鄉縣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122元,不到長沙縣人均8453元的2/3,這與城市化發展水平具有一定關聯度。

  城市化加速發展對長沙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城市化并不僅是簡單的人口城鄉轉移,它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是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直接對經濟增長起拉動作用,適當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對于推動城市經濟“跨越式”發展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不僅必要,而以見效快,并月。山于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社會效率大大高于其自身效益,對社會的貢獻要遠遠高十其他方面的投資。城市化還同時從擴大需求的角度帶動經濟的增長,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體,通過投資需求,搞活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等要素市場,可以拉動上地資源、房地產、建材、輕工、設備市場和勞動消費需求的土升。

  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從近幾年長沙市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這兩個有代表性的指標來分析觀察,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化發展水平趨勢基本吻合,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與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呈正相關關系。

  優化了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變化,促進二、三產業發展,能夠增加就業崗位,改變產業和就業結構。2010年長沙市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重為5.7%、52.5%、42.1%,分別比2002年下降5.6個、提高11.6個和下降5.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調整為更趨合理的“二、三、一”結構。就業結構日趨合理,從事第一、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比重調整為31.1:30.0:38.9.

  拉動了投資、消費需求。城市化的發展必將帶動投資的增長。近年來長沙市大力推進城市化發展,逐年擴大了投資建設,2010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712.2億元,是2002年的 12.1倍。城市化促進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它會產生明顯的消費擴張效應。城市人口的消費水平遠高于農村人口,據測算,中國現階段一個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平均相當于3.5個農村人口消費水平,城市數量及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將促進消費總量的提高,把潛在的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的購買力。2010年長沙市全社會零售額1273.8億元,是2002年的3.6倍;城鎮居民人均消費12960元,為農村居民的2.1倍,與2002年相比增長75.8%.同時,城市化不僅促進消費總量的明顯提升,而且還將帶動消費結構與消費層次的升級。

  帶動了基礎設施的飛速發展。近年來,長沙市實施了一系列以城市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等為重點的大規模基礎建設,建成了一大批項目。2010年末全市實有通車里程總長度達到5691公里,比2002年增加818公里,城市道路面積達到3320萬平方米,比 2002年增長258%,人均擁有城市道路面積達到13.4平方米。城市交通狀況明顯改善,平均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由2002年的6.5標臺上升到2010年的16.3標臺。市政設施逐步完善。到2010年底,城市排水管道長度達到1186公里,比2002年增長748公里;城市供水管道總長度達1801公里,比2002年增長65.7%,城市用水普及率達100%;全市城市燃氣供氣管道長度929公里,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96%.生態建設卓有成效。到2010年全市建城區綠化覆蓋面積 8818公頃,建成區綠地面積7693公頃,分別比2002年增長60.1%、49.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也達到8.6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1.7%,城市園林的美化和公共綠地的增加為人們提供了休閑去處。

  目前,長沙市顛倒了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的因果關系,思想上形成了這樣一個認識誤區,即認為一個地區城市人口增多了,城市化水平提高了,就會刺激需求,拉動內需,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甚至用城市化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帶動國民經濟增長多少個百分點來說明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性。

  這樣顛倒了經濟發展和城市化之間的因果關系,過分地夸大了城市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城市化的本質是伴隨著工業化、經濟增長和社會變遷的一個發展過程。一方面,只有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提高了,二、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城市才會吸引非農人口,進而發揮城市規模效應,促進分工和專業化,推動經濟的發展。決不能不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用行政手段積聚城市人口尤其是小城鎮人口來提高城市化水平,以期促進經濟的發展,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只會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另一方面,長沙市對城市化的經濟推動作用也不能抱有過高的預期。因為城市化對經濟的反作用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城市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直接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

  長沙市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因此不能過高地期望通過提高城市化水平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實際上,長沙市當前的經濟發展遇到的大多是經濟本身、體制以及制度方面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阻礙了長沙市城市化的發展,它們已經成為制約長沙市城市化發展的瓶頸。因此,要理順城市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關系,以經濟發展促進城市化,以城市化的發展推動經濟發展,形成經濟和城市化協調發展的機制。當然,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政府運用相關政策給城市化以積極的引導也是必要的。比如,進行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規劃,制定吸引農村擁有一定資本的農產或村辦工業到小城鎮積聚發展的政策,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所采取的鄉鎮或城鎮合并以達適度規模的。

  由于財政補助標準低、地方基層配套缺口大,實際上形成了基層新的負擔,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這種情況,在一些數額不大但與民生緊密相關的公共配套設施項目上尤顯突出。這些年來,長沙的城市建設“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但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卻主要要由基層負責,農民自身負擔,造成了新的更大的城鄉差別。按照科學發展、統籌城鄉的要求,農民應該享受平等的國民待遇,農村的規劃也應該由政府統籌、農村公共建設也應該由政府埋單,只有這樣,農村的發展才有基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科教文衛、人口及勞動力素質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城市人口和勞動力素質的提升是現代化的重要條件。伴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全市科教文衛、人口素質也同樣得到快速提升。2010年全市共有高等學校49所,普通高校在校學生48.4萬人,是2002年的3.9倍。論文格式2010年全市衛生機構床位數3.2萬張,比2002年增長85.9%,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阳县| 同仁县| 永年县| 长顺县| 全南县| 临漳县| 泊头市| 清河县| 驻马店市| 临沂市| 德江县| 固始县| 章丘市| 本溪市| 峨山| 报价| 勃利县| 乃东县| 三河市| 长顺县| 修水县| 株洲县| 雅安市| 太康县| 大连市| 武功县| 临武县| 长阳| 郓城县| 滨州市| 南丰县| 建昌县| 南投市| 南康市| 孝义市| 武清区| 邵武市| 石狮市| 夏河县| 淮滨县|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