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文章簡單介紹了路橋工程存在的常見質量問題,結合工程實踐,提出了路橋工程管理中質量、進度管理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路橋工程;質量管理;進度管理
引言
當今路橋建設進入“黃金時代”并取得了巨大成績,可有些地方也曾出現一些足以引起路橋部門高度重視的工程事故,橋梁坍塌,路面破壞,工程缺陷等等。事故發生頻繁,工程質量令人擔憂。究其原因,應該說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些施工單位忽視了工程質量管理。有相當一部分施工隊為非專業隊伍,資質低,技術管理水平低下,質量保證體系不完善,質量意識薄弱。有些工地甚至連最基本的質檢人員和試驗檢測設備都沒有。所有這些使得工程質量管理失控,從而最終導致了工程質量事故的發生。下面主要分析探討一下路橋工程管理中質量、進度的管理。
1常見的路橋工程質量存在問題分析
對于路橋建設, 由于多年來工程質量通病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和一定的頑固性,因此加強質量通病的研究和預控是一項重要的任務。1999 年交通部發布的《路橋建設質量年活動實施方案》(交路橋發(1999)79 號)規定:施工單位必須重視質量通病的研究和治理,對高填土下沉、軟土地基超限沉陷、瀝青路面早期破損、水泥路面斷板開裂、路面不平、橋梁伸縮縫和橋頭跳車、隧道襯砌滲水、防護工程和小型結構物表面粗糙、預應力結構管道壓漿不實等質量通病必須制定預控措施。為切實控制好路基分層施工,對填方路基必須按路面平行線分層控制填土標高;為切實控制路基壓實度,必須按試驗路基填土厚度的90%控制規模施工時的填土厚度。質量通病及其原因:
(1)軟弱地基路段預壓時間不夠,工后沉降過大,路面產生較大的不平整和橫向裂縫;路基壓實度不夠和地基處理不當,引起路面產生較多縱向裂縫(瀝青路面)或斷板(剛性路面);構造物兩端填土壓實度不夠,引起橋頭跳車。
(2)雨水進人面層引起面層網裂、變形和局部松散而形成坑洞;雨水透過面層滯留在基層頂面和基層質量不好引起沖刷唧漿、網裂、變形和坑洞,這種現象較多。
(3)半剛性結構層厚度不足和工藝水平低,使路面產生早期結構性破壞;基層工藝水平不高,平整度差,使瀝青面層厚薄相差較大,引起路面平整度較快降低。
(4)面層采用質量不符合要求的瀝青,以及基層材料設計和工藝不合適等原因,使面層橫向裂縫過多。
(5)面層粒料級配不佳和瀝青用量不穩定,開放交通1~2 年,行車道就產生輕重不一的泛油現象,使表面粗糙度顯著下降,抗滑性能衰減較快,這種現象相當普遍。
2路橋工程管理中質量管理措施
2.1提高管理人員素質
路橋工程管理人員素質,技術不足,缺乏專業高素質,提高道路和橋梁建設的質量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提高橋梁工程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具體做法可以派出工作人員到有關院校進行專業培訓。
2.2健全法制,完善質檢機構和工程質量管理制度
健全法制,完善質檢機構和工程質量管理制度,是提高路橋工程質量的一個重要保障,這對推動路橋建設的健康發展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形勢的發展,現有的法規制度已經不能適應路橋建設高速發展的需要,因此還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發展,以便路橋建設單位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對于試驗檢測機構,雖然已初具規模,但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加強管理,嚴格管理,制定一套可行的管理措施,使質檢機構逐漸規范化、專業化。
2.3完善路橋工程質量保證體系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道路和橋梁建設的質量保證體系,加強對工程質量“政府監督,社會監督,自檢”三級質量保證體系的實施的認識。各級質量管理應履行自己的職責,按照質量第一,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質量管理的原則。在實踐中,應嚴格執行自檢的質量,加強質量管理和質量監督,逐步建立完善的三級質量保證體系。其次,是提高質量,施工的各個環節分工,責任到人,真正落實質量崗位責任制。
2.4路橋工程施工過程中質量控制
2.4.1路橋工程材料質量的控制對于工程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材料(如填料、砂、石、水泥、鋼筋、預制構件等),均應按有關試驗檢測規程,技術規定進行檢驗。經檢驗合格方可使用。另外,對各種原材料除了要進行常規試驗以外,有時還要進行一些必要的非常規試驗,以確定該材料是否真正滿足施工技術要求。在施工前,施工單位應向監理單位完整提供所使用材料的試驗報告、出廠證明或質量證明書、合格證等資料。
2.4.2施工控制參數的確定施工控制參數,通常是指一些能夠指導施工,控制施工質量的關鍵數據。譬如填土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這兩個參數是路基填土中指導施工,控制壓實質量的關鍵參數。這些參數確定的準確與否,將直接影響路基工程的質量。所以在借助試驗檢測這種手段進行參數確定時,應認真對待,嚴格遵照試驗檢測規程,并力求消除試驗誤差,提高試驗精度,以確保試驗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
2.4.3現場施工過程質量控制在施工過程中,工程質量的控制主要包括施工單位自檢,監理抽檢,政府監督等環節。首先,對于施工方,要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試驗檢測制度,建立工地實驗室,并配備相關試驗檢測人員,專人負責,專職質檢,堅持“自檢”制度。對于監理方,要真正落實“事前”、“事中”、“事后”三層監理,特別是“事前”監理,要防范于未然,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在監理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監理中心實驗室的有關試驗設備,以試驗檢測作為一種有效手段,嚴把質量關,從而起到控制施工質量的目的。對于監督方,要真正發揮作為政府監督的作用,及時抽檢,及時驗收評定。發現問題,及時化解。抓典型,樹典范,維護政府對路橋工程質量監督的嚴肅性、權威性、公正性。
2.4.4分部分項工程質量驗收加強路橋工程試驗檢測力度,另一個重要方面還體現在分部分項工程質量驗收環節上。中間交工驗收的結果,直接反映了一個分部(項)工程質量的好壞以及工程質量上存在的問題和缺陷,是一個分部(項)工程施工成果的集中體現。因此,對于路橋工程,除了對施工現場質量控制把關以外,還要及時對每一分部(項)工程進行質量驗收,并進行階段性施工總結。經驗收不合格項目,堅決給予返工處理。堅持以試驗檢測數據說話,嚴把試驗檢測關,努力提高路橋工程質量。
2.4.5加強路橋工程養護質量控制(1)事前控制階段:是路橋正式養護前進行的質量控制,其控制重點在于養護準備工作,具體包括:組織準備、技術準備、物質準備、場地準備;(2)事中控制階段:是路橋養護過程中進行的質量控制;(3)事后控制階段:對路橋養護的成果進行質量控制。路橋養護工程質量評定及建檔等。
3路橋工程管理中進度管理的措施
道路和橋梁施工進度管理控制是道路和橋梁建設項目的施工階段,工作程序和持續時間規劃,實施,檢查,調查等一系列活動。道路和橋梁施工過程中是一個重要而復雜的的任務,是道路和橋梁工程建設的三大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利于盡快發揮投資回報可能有助于保持良好的經濟秩序,并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1確定路橋工程進度控制的目標
路橋工程進度控制的目標為了控制施工的進度,施工管理人員首先要確定工程施工進度控制的總目標。確定路橋施工進度控制的總目標時,主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1)以正常工期為施工進度控制總目標,正常工期應根據正常施工的速度來確定。(2)以最優工期為施工進度控制總目標,最優工期是工程總成本最低的工期,它可以采用以正常工期為基準,應用工期成本優化的方法來確定。(3)以合同工期或指令工期為施工進度控制總目標。這就需要施工企業結合自身的施工能力和資源條件,充分考慮影響工程進度的各種因素,給工程留有適當余地,保持一定的提前量。
3.2編制路橋工程施工進度計劃
施工進度計劃是進度控制的依據。因此,如何編制施工進度計劃以提高進度控制的質量便成為進度控制的關鍵問題。施工進度計劃分為施工總進度計劃和單位工程施工進度計劃兩類,故其編制應分別對待。(1)施工總進度計劃:施工總進度計劃是對建設項目施工或對群體工程施工時編制的施工進度計劃。由于施工的內容較多,施工期較長,因此其計劃項目綜合性大,較多控制性,很少作業性,主要用于確定各單位工程、準備工程和安全工地性工程的施工期限及開竣工日期,確定各項工程施工的銜接關系。(2)單位工程施工進度計劃:單位工程施工進度計劃是對單位工程,單體工程或單項工程編制的施工進度計劃的總稱,是在已經確定的施工方案的基礎上,根據規定的工期和技來資源供應條件,遵循正確的施工順序,對工程各分部分項工程的持續施工時間以及相互搭接關系做出安排,并用一定的形式表示出來。單位工程施工進度計劃可以用橫道圖和網絡圖來表達,例如:
3.3以進度計劃為主,制定其他計劃
進度計劃的制定是進度管理中的重點工作,計劃定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后續各項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很多承包商在開工前不重視計劃,為了滿足合同工期。草率的編制了一份施工進度計劃。在滿足了業主的要求以后,計劃就擱在一旁了,更談不上用計劃來指導今后的工作。導致后面的工作雜亂無序,無法有效開展。因此,在路橋工程開工前,承包商一定要編制一份詳細的,經過論證可行的進度計劃。以施工進度計劃為主.制定其他的勞動力和材料供應計劃、機械設備需求計劃、采購和租賃計劃、質置控制計劃、安全環保計劃、資金供應與支付計劃等。
4結束語
路橋工程管理應總結了一系列道路和橋梁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經驗,借鑒國內其他行業和國際先進的施工管理經驗,主動改革管理制度,發展基礎設施,引入競爭機制。形成初步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建設管理體制;大力推進了質量法規建設,使路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有法可依,解決了大量關鍵技術和管理問題。如何做好大橋項目管理的質量,進度管理,我們需要業界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陳宏偉.談市政中小型橋梁工程質量的管理
【2】謝錦升.路橋的施下管理探討【J】.2008.08
【3】何曉云.淺談加強路橋工程質量管理的對策
【4】徐有為.橋梁施工控制中監測應力誤差分析【J】.施工技術.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