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主要寫了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病蟲害的特點和預防措施
關鍵詞: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病蟲害
塞罕壩機械林場位于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最北部,地貌含高原和山地。 高原俗稱壩上,海拔1500-1940m,主要由壩緣山脈、高原丘陵和曼甸。塞罕壩的生態建設歷程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自1962年建場至1982年屬造林為主階段,自1983年至今屬經營為主、造林為輔階段。多年來累積營造人工林保存面積達86萬畝;累積經營撫育森林和封山育林面積達210余萬畝次,累計治理和消滅沙荒面積90余萬畝。科學的人工造林和集約經營使林場的森林資源總量發生了質變和量變,生態體系建設成績斐然。
一、塞罕壩有害生物防治現狀。
林業病蟲鼠害是無煙的森林火災。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氣溫轉暖,適生的害蟲種類不斷增加,以前未發生過的落葉松毛蟲、落葉松八齒小蠹、白毛松皮象等相繼暴發成災。林場發生的害蟲已由過去的5種增加到現在的15種,且發生危害勢頭十分迅猛,目前由于林場的監測能力有限、防治手段落后,雖耗費大量的物力財力但仍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對暴發性、突發性病蟲害難以有效控災減災。
二、林場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特點。
一是常發性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居高不下,總體呈上升趨勢;二是偶發性森林病蟲害大面積暴發,損失嚴重;三是危險性病蟲害擴散蔓延迅速,對林場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構成巨大威脅;四是多種次要害蟲在一些地方上升為主要害蟲,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蟲種類不斷增多。
三、塞罕壩有害生物防治原則。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針是“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人們在對森林病害的防治過程中先后使用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們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學防治的方法,剛開始使用化學藥品的品種少,使用的劑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極好,森林病害發生的間隔期較長,防治的費用低。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森林病害對化學藥劑產生了抗藥性,森林病蟲害發生的間隔期逐漸縮短,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劑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漲的趨勢。
2.1堅持預防為主、統籌規劃、分類施策、主動御災、及時救災,在劃分治理類型的基礎上,通過“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原則的具體貫徹落實,各種綜合治理措施的有機組合使用,逐步使常災區向偶災區轉化,偶災區向自控區轉化,自控區長期嚴格監測控制成災。常災區、偶災區的面積廣為壓縮,林區病蟲害猖獗危害的勢頭被徹底遏制住,林場林分內生物量明顯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進一步體現,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森林生態自控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基本實現森林病蟲害的可持續控制。
2.2重點突出森防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努力提高測報和防治水平,切實落實綜合治理措施,提高林分自控能力,做到治早、治小,標本兼治。林場在測報、防治、檢疫網絡體系上有一支高素質的隊伍體系,使其測報精度達到90%以上,治早、治小、預防為主的原則得以徹底實現。
三、塞罕壩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及方法。
3.1 著重抓好森林植物檢疫和監測預報:植物檢疫是預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險性病蟲害的重要措施。對發生植物檢疫對象地區,應劃為疫區進行封鎖;對種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調運加強管理,采取嚴格的檢疫措施,確保營造健康森林,減少病蟲害發生。
3.2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應適地適樹地通過各種選育措施,選擇抗病蟲力強的樹種。同時應進行必要混交,這樣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敵數量,提高林木的保護性能,達到控制病蟲的目的。封山育林是減少人、畜對森林植被破壞的重要手段。
3.3加強育苗消毒處理:在苗圃建設中,由于種籽及土壤中潛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蟲,在育苗過程中應對種籽和土壤進行消毒,才能確保出苗率,必要時還需進行輪作。
3.3保護害蟲天敵:在森林中生存著很多以林木害蟲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蟲,微生物,益鳥等有益生物,它們對抑制害蟲的發生和繁殖起著重要作用,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這些有益生物。
3.5 適地適樹,培育健苗、健樹,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林經營模式,提高人工林防災控災的自控能力。
3.6 營造混交林(注意樹種搭配),實施近天然林經營模式,使林分中各種生物間相互制約作用增強,森林生態環境趨于穩定。
3.7 加強植物檢疫工作。中國加入WTO,國際間的流動交往勢必增加,一些外來的重大病蟲害傳入爆發的危險性也將可能不斷增加。因此必須加強植物檢疫工作,提高檢疫技術水平,以杜絕或減少危險性病蟲傳入我國。同時也要注意國內地區間的植物檢疫工作,以防有害病蟲蔓延擴展。
3.8進行營林措施預防有害發生可行性研究,從營林角度研究對策是個“標本兼治”的方法。森防站準備拿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建議總場從2009年開始、分步驟的營造混交林,同時進行混交林有害生物發生規律與在純林發生的規律對比研究,以數據的形式論證混交林在控制有害生物發生方面的優勢,指導營林生產。
3.9加大森防檢疫宣傳力度,提高防災意識。以“樹立森林健康理念,防范林業有害生物入侵,科學防治林業有害生物”為主題,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開展宣傳報道,提高全場職工、干部主動參與防災、減災的意識。
四、塞罕壩有害生物預測預報工作的發展規劃。
到2015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測報系統達到“三化”:即測報系統網絡化、測報技術現代化、監測預警機制經常化。
4.1測報系統網絡化。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測報網絡,主要內容包括:一是總場與基層各個測報點微機聯網,各種測報數據采用網上傳輸,實現資源共享。二是建立一個新型的測報數據庫,內容包括所有在林場發生過的林業有害生物的識別特征、測報方法等,當測報員發現某種有害生物時,只要登陸此數據庫,便可輕松掌握該有害生物的生活史和生物學特性,能夠進行準確的鑒定和測報。三是建立林場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檔案庫。
4.2測報技術現代化。以總場森防站為技術龍頭,以各林場森保技術員為中間支點,全方位、立體普及林場有害生物測報知識并配備專業測報工具,使得每個測報員都能較為全面的掌握現代化的測報技術,能夠進行準確的測報,全面提升林場林業有害生物預測預報的準確性。
4.3監測預警機制經常化。每年根據上一年的監測結果和有害生物發生趨勢,對每一種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建立監測預警機制,一旦發生,能夠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始終將各種有害生物控制在有病不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