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介紹了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的分類及各種技術的實施要點,并對具體的經營措施進行重點闡述。
關鍵字: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措施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森林資源的面積和蓄積量都實現了很大的增長,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口增長和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現有森林資源還遠遠不能適應生態環境建設和國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如何對森林資源進行可持續經營,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對社會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指如何經營有形的森林資源,特別是指林木和林地資源的經營管理。森林的可持續經營技術主要包括森林分類經營技術、生態系統管理技術、結構化森林經營技術、森林生態采伐技術和近自然森林經營技術 。
1、森林分類經營技術
森林分類經營技術是根據現代林業理論、林業分工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及社會對森林的生活和經濟的不同需求,以及森林(含林地)多種功能主導利用方向的不同,分析自然條件、地理位置、水系、山脈等因子,把森林劃分成不同的類型,明確其主體功能和經營目標,并按照不同的經營方針和技術進行經營。
2、森林的生態系統管理
生態系統管理是在對生態系統組成、結構和功能過程加以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制定適應性的管理策略,以恢復或維持生態系統整體性和可持續性。
① 森林更新和造林技術
森林資源的更新要靠新的林木的營植,但是要避免營建簡單的純林,應營建鄉土樹種占優勢的、鑲嵌狀、帶狀或塊狀混交林,以提高樹木種類的多樣性。此外,在森林疏伐中,應盡可能鼓勵天然更新。
② 森林撫育管理
森林撫育管理主要措施包括主伐方式、采伐剩余物處理以及倒木和枯立木的保持這幾個方面。
在主伐方式上,過去實行的塊狀皆伐,伐后火燒清理林場并進行造林。新的做法主張采用一種稱之為綠樹保持法的作業方式。在采伐中要求保留一定量的達到成熟年齡的大徑木、枯立木和病腐木,其目的是為各種野生動物和昆蟲提供棲息場所和生活環境,因為這些活立木和枯立木都是維持生物多樣性所必需的。
3、結構化森林經營技術
結構化森林經營技術結構化森林經營建立在對現實林分狀態特征充分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之上。因此,通過哪些方面的信息反映林分狀態特征,如何獲得這些信息,怎樣分析,經營方向如何確定,采用什么樣的經營措施等問題是結構化森林經營方法的核心技術。
① 森林培育技術
盡量減少對森林的干擾,只在林分郁度不小于0.7的情況下才進行經營采伐,否則應對林分進行封育和補植;禁止皆伐,采伐利用達到自然成熟(目標直徑)的樹種單木;保持林冠的連續覆蓋,相鄰大徑木不能同時采伐, 按樹高一倍的原則確定下一株最近的相鄰采伐木;禁止采伐稀有樹種、瀕危樹種和散布在林分中的古樹,保護林分樹種的多樣性;采伐除稀有種、瀕危種及古樹外的所有病腐木、斷梢木及特別彎曲的林木。
② 結構調整技術
以角尺度來調整林分空間分布格局: 均勻分布調整;以混交度來調整樹種隔離程度: 將林分中主要樹種的混交度取值為0、0.25的單木作為潛在的調整對象來調整樹種隔離程度;
以大小比數調整樹種競爭關系:調整頂極樹種或主要伴生樹種的中、大徑木時應使經營對象的競爭大小比數不大于0.25。
4、森林生態采伐技術
森林生態采伐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根據森林的生態學特性進行伐區區劃、設計、山場作業及組織管理等森林經營活動,把森林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以達到森林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目的。
5、近自然森林經營技術
近自然森林經營意味著人工經營將從傳統的單純注重木材經濟效益的方式,過渡為另一種
能全面地、均衡地評價森林對社會貢獻的方式 。或者說是從不同尺度上(從林分尺度到景觀尺度)對自然干擾的模擬。近自然森林經營代表著希望能更真實地模擬自然的一種渴望,或者說是利用不同經營措施去模擬植被覆蓋的一種渴望,如向原始植被轉化,利用自然更新,擇伐的應用,保留枯立木等。但近自然森林經營不是萬能藥,因此在不同的地方,為能滿足最佳的需求組合所采用的措施也應不同。
二、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發展措施
1、建立健全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法律機制
① 立法原則
林業立法要充分地考慮森林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運行規律,重視生態平衡理論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和生態規律;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應當充分地考慮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生態環境與森林資源條件,考慮地球環境與森林資源的保護;突出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協調平衡,注重林業的生態經濟效益綜合評價。
② 強化執法
實行森林采伐限額管理,控制森林資源過量消耗,健全管理機制,加大管理力度;加強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轉,實行林地用途管制和總量控制制度,嚴懲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違法犯罪行為;認真執行憑證運輸木材制度,嚴格對木材經營加工單位的監督管理。
2、林產品的可持續和最優化生產
① 制定合理的經營規劃
經營規劃既要有近期的,也要有遠期的,既要有當前的利益目標,也要有長期的戰略遠景。經營規劃要定期的與實際經營情況進行比對,如果兩者存在偏差或者問題,要及時的調整規劃,時時反應真實的經營狀況。此外,還要階段性的對經營規劃進行總結,形成書面報告。
② 林產品的可持續產出
要實現林產品的持續產出,首憲要保證采伐量不能超過生產量,要制定出合理的可持續采伐量。在日常的經營中,要注意收集和積累生產數據,確定可持續生產水平的數據,保存木材與非木材產品實際生產水平的記錄資料,定期調整產量水平,對所有的采伐作業和營林措施進行監督。
③ 森林資源保護
防止非法砍伐、侵占和其它活動,控制懲治合適的狩獵、捕魚和采集,火災監測管理。
3、生態環境保護
① 保護生物多樣性
要從基因、物種、生態系統三個方面保護生物多樣性,建立保護區,確保已保護的瀕危、珍稀物種及棲息地安全,不得使用遺傳改性的生物體。
② 生態可持續性
保持森林更新、演替和自然循環的過程,制定脆弱的水土資源保護指南,制定道路設計實施指南,制定減輕采伐和集材影響的指南。
③ 化學品的使用
盡量減少使用化學品,采取綜合防治技術,特別是生物防治技術,嚴格化學品使用、儲存和處理程序,禁止在敏感地區使用,不得使用危險和禁用化學品,培訓化學品使用者,記錄、監測、嚴格控制找盡量少用生物防治劑。同時要加強廢棄物管理 妥善處理所有廢棄物。
五、人工林營造和天然林保護與恢復
1.造林規劃
在造林地區要進行詳細的立地調查,充分考慮當地的居住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因素,進行綜合資源調查,評估造林風險與機會,合計規劃與布局。
2.樹種選擇
在營造人工林選擇樹種時,應優先考慮鄉土樹種,并重視外來樹種的引進。
3.土壤和立地管理
盡量減少土壤裸露、保持和改善土壤肥力和結構;沿所有水道建立完全保護的溪河巖邊緩沖帶;使用影響程度低的雜草控制方法。限制使用化肥。
4.病蟲害防治
慎重地進行樹種與立地搭配,加強撫育,防治病蟲害爆發。避免大面積使用化學品。采用病蟲害防治技術。
5.天然林的保護和恢復
不得用人工林替代原始天然林和良好的次生林。森林經營單元內應用一定面積恢復天然林。
參考文獻:
[1] 唐占海,淺談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的創新[J],科技致富向導,2011,(36),216-216.
[2] 陳玉東,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森林采伐的探討[J],科技致富向導,2012,(05),276-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