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景觀一詞的原意指風景,首先是地理學上的一個名詞。博物館景觀則是指博物館除去主體建筑物外的所有空間。可以說博物館的景觀設計就是對博物館建筑外部場所進行有意識的改造。本文以海戰博物館為例,通過海戰博物館景觀存在的問題,把握景觀特性,遵循和諧、人本、藝術性、生態性設計原則,詳細闡述如何對博物館園林景觀進行改造設計。
關鍵詞:博物館;園林景觀;景觀設計
海戰博物館建于1998年,坐落在廣東東莞虎門,是以鴉片戰爭古戰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虎門炮臺舊址為依托,利用鴉片戰爭文物史料向人們展示當年中國愛國軍民抗擊英軍,紀念性與遺址性相結合的專題博物館。該館每年接待國內外觀眾280余萬人次,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遠近聞名的旅游景區。如何更好地將海戰博物館打造出有內涵有故事與室內陳列展覽更融合的景觀園區,是我們必要思考并著力的問題。
一、景觀存在的問題
問題之一,部分功能缺失。博物館是向公眾開放的公共文化機構,其景觀在功能上不僅僅要有休閑游憩功能、改善生態功能,還需要有烘托展示內容、文化教育功能以及博物館形象特質塑造功能。但是海戰博物館景觀在功能上有許多缺失:缺少可供人們休息的凳子;沒有配套的為觀眾服務的商業服務項目,甚至連衛生間只有兩座,明顯不夠;見不到與展示主題相關聯的任何有文化內涵的景致。
問題之二,室內室外割裂。海戰博物館館的基本陳列為《鴉片戰爭》,2016年12月改造完成,它以全新視角展示鴉片戰爭這一反映中國歷史轉折的重大歷史事件,介紹了鴉片戰爭前的中西方世界、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全過程以及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該展覽曾榮獲全國陳列展覽精品優勝獎,許多觀眾慕名前來參觀。但是在海戰博物館沒有任何與之相融合相聯結的景觀,室內陳列與室外景觀完全脫節,空間與空間之間完全割裂,在一定程度上沒有營造出一種濃郁的歷史氛圍,沒有起到過渡與烘托作用。
問題之三,沒有文化內涵。博物館的特色就是文化,遺憾地是海戰博物館景觀卻沒有一丁點文化的印跡,見不到任何鴉片戰爭有關的文化符號和歷史符號,雖然把廣場冠之以宣誓廣場,但是除了普通的鋪磚外,沒有林則徐、關天培等抗英愛國將士雕塑。海戰博物館園林面積雖然有8萬平方米,但是它以樹陣和疏林草坪為主,除了廣場前有南方地域特色的大王椰和大葉榕以外,沒有其它樹種,比較單一,缺少有引喻作用的植物。
問題之四,主題特色不足。海戰博物館以鴉片戰爭古炮臺為依托,其展覽內容也以《鴉片戰爭》為主,展示特色十分鮮明,但是景觀與海戰文化歷史結合不緊密,不僅沒有動態的海戰主題景觀與項目,就連靜態的海戰主題景觀與項目也沒有,個性與特色明顯不夠。
二、把握景觀特性
博物館景觀除了具有一般景觀的基本特征外,還需要結合博物館特色把握好以下特性:
一是過渡性。博物館是城市細胞,它不能與整個城市或區域的規劃與風格相背離,但也需要維持自己的個性與特色,特別在博物館入口至陳列大樓之間通過景觀營造與博物館主題相一致的氛圍,讓觀眾參觀做好心理準備。海戰博物館地處珠江口東岸的東莞,旁邊即為威遠島炮臺遺址群。這些鴉片戰爭遺址,既是東莞最具特色的文化肌理,也是東莞文化領域中唯一非常具有世界級的水準和潛質的文化資源。該館背山面海,視界開闊,自然風景秀麗,周邊無高大建筑,自然生態保持總體完好。該館占地20.4萬平方米,由大門入口抵到海戰博物館陳列大樓約800余米,有一條約10米寬行車主干道路以及一條約1-3米的游覽步道與之聯結,路兩旁由種植人工種植的榕樹和大王椰,園林綠化較好,但景觀環境相對單一,既沒有厚重的歷史景點,又無有輕巧雅趣的藝術造型,空間的分割容易造成觀眾心理割裂,需要從入口開始設計相關歷史符號與景觀故事,讓觀眾一進來就感覺到濃郁的鴉片戰爭氛圍。
二是文化性。歷史文化容器的博物館,其外部場域的景觀設計一定是將文化作為景觀的內核,展現特色文化,通過歷史雕塑、園林藝術、文化長廊等有機地組合成具有文化內涵的天地,顯現出具有博物館特色的人文氣息和文化氛圍。要改變海戰博物館陳列大樓外有園林綠化,沒文化內涵的現狀,就是要充分挖掘鴉片戰爭歷史文化資源與內涵,將室內的《鴉片戰爭》展覽向室外的園林景觀延展,讓鴉片戰爭歷史文化物化為各種紀念性的文化園地、成為鴉片戰爭影像的記憶長廊,成為海戰歷史的藝術公園,讓海戰博物館的景觀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質。
三是參與性。當前,博物館正逐漸改變靜態觀賞的傳統做法,追求讓觀眾更多參與。在景觀設計上要做到參與性,就是要讓室內陳列向室外延伸,以園林景觀藝術的形式呈現,讓觀眾在參與中學習歷史、體驗歷史、感悟歷史。海戰博物館室內的《鴉片戰爭》基本陳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別是運用了不少科技互動項目,但是在室內沒有任何觀眾可參與的景觀項目,多停留在靜觀或游覽上,參與性明顯不明。
三、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博物館的景觀是參觀者感受博物館主題氛圍的第一印象。博物館景觀設計應依據博物館主題要求,對景觀內容進行設計構思,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突出個性特色,綜合運用各種設計手法,將設計要素巧妙組合,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觀,力求做到建筑、景觀、陳列有機融合、和諧統一。
一是和諧原則。博物館的景觀要素主要有地形、水景、植物、廣場、雕塑、道路鋪裝等等。這些要素在博物館外部空間合理布局、有機結合、與周邊環境和諧共生。海戰博物館的總體布局以主展館為中心,由陳列大樓、宣誓廣場、觀海長堤等組成建筑紀念群體,形成一條垂直于濱海大道的中軸線,各種建筑的組合有其涵義和特定意義。特別是主展館,從空中府視就似一朵盛開的木棉花,正立面看就像一艘艘起航的戰艦,接待室和報告廳的建筑造型也似一艘戰艦,象征意義和隱喻作用十分明顯。要做到海戰博物館的景觀環境與建筑整體性協調,要著重分析其建筑的體量、造型、色彩、肌理,使景觀環境圍繞海戰主題在布局、植物選擇、小景塑造等方面多做文章,在不破壞建筑的整體基調基礎上,體現博物館與自然環境之間親密的對話關系,創造出環境優美又具富有文化內涵的景觀空間,以期觀眾能夠從中解讀出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主題含義。
推薦閱讀:園林綠化工程師評審需要什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