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滇牡丹花色的遺傳背景及雜交組配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園林學時間:瀏覽:

  滇牡丹,屬漸危物種,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為培育滇牡丹新品種,拯救稀有品種,本篇農業類論文發表對滇牡丹現存的花色品類進行研究分析,發現所有性狀在整體類群內均存在顯著差異,但具體到某些類群間,性狀差異則不顯著。通過分析其花色遺傳背景,構建雜交組配方式,以培育新品種。

  推薦期刊:核心期刊《植物遺傳資源學報》報道內容:大田作物、同藝作物、觀賞植物、藥用植物、林木、牧草及其他一切經濟植物的有關遺傳資源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方面的研究報告、學術論文和高水平綜述或評論。諸如,種質資源的考察、收集、保存、評價、利用、創新、信息學、管理學等:以及起源、演化、分類等系統學:基因發掘、鑒定、克隆、基因文庫建立、遺傳多樣性研究等。重點介紹本學科研究的新進展、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技術。歡迎從事植物遺傳資源以及相關學科的科技人員、大專院校師生踴躍投稿。有關期刊有核心期刊《植物科學學報》國家級期刊《中國花卉園藝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關鍵詞:滇牡丹;花色;性狀變異;育種

  生長于云南、四川、西藏的滇牡丹(Paeo鄄nia delavayi Franch)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00) 為西南地區特有種, 花色豐富, 呈白色至暗紅色的連續變異, 從而成為珍貴的牡丹育種材料。國外利用其中的黃色及紫色類型作為雜交親本培育出‘L憶Esperance爺(‘金帝爺)、‘LaoLorraine爺 (‘金陽爺) 等黃色品種及‘中國龍爺、‘黑海盜爺等紫色品種, 尤其是當今世界上所有育成黃色牡丹品種的黃色種質均來源于滇牡丹(王志芳等, 2007; 成仿云等, 1998)。遺憾的是, 至今未見中國利用滇牡丹進行新品種培育的報道, 使得創育具自主知識產權的黃色牡丹新品種成為中國園藝界的一個夢想。滇牡丹花色組成復雜, 國內外諸多學者曾據花色將滇牡丹分為幾個種及變種(潘開玉, 1979; 方文培, 1958; 龔洵等, 2003), 1998 年Hong 等(1998) 又將該復合群處理為一個種, 即滇牡丹。這一處理逐漸得到認可( Stephen, 2001; 趙敏桂和廉永善,2002; 龔洵等, 2003; 楊淑達等, 2005), 本文采用該分類觀點。

  要以滇牡丹為親本培育新品種, 必須充分掌握其種質特性, 表型性狀研究則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手法。Hong 等(1998) 以居群為單位進行的調查認為花色僅與分布區域有弱相關, 與其它性狀無相關性, 但該研究并未按花色類群進行統計學上的分析。本文在對滇牡丹居群廣泛調查基礎上,按可識別的花色特征分為10 個花色類群, 對各類群18 個表型性狀進行調查及統計分析, 旨在揭示不同類群形態變異式樣及類群間分化水平, 為滇牡丹雜交育種及系統學研究提供更多科學依據。

  1搖材料與方法

  1. 1搖材料

  前期調查發現, 滇牡丹在其自然分布區存在多種花色, 雖然有的花色呈連續變異, 但據主色及斑點色仍能分為可明顯識別的類群。調查還發現了前人未報道過的綠色類群, 且于綠色類群中發現數量較多的變態株, 如雌蕊或雄蕊或雌、雄蕊均瓣化甚至變型為細葉狀, 更有少量植株的花呈重閣狀, 故將此特殊變異另歸一類, 即綠色變態類群。

  本研究主要考慮花色類群間及類群內個體間的變異,為了減少環境因素影響, 盡可能選擇地理距離最近的居群進行采樣調查, 且在同一居群中盡可能選擇數量足夠統計分析的多種花色類群植株。據此原則, 在滇牡丹的自然分布區選取10 個不同花色類群進行研究(表1)。

  1. 2搖方法

  每類群隨機選擇30 株盛花期個體進行調查, 相同花色類群樣株間距5 m 以上。調查株高、地徑、分枝數、單株花枝數、單株花朵數、萼片數(由于苞片和萼片很難區分則統記為萼片數)、花瓣數、花冠直徑、心皮數、萼片長、萼片寬、花瓣長、花瓣寬等13 個數量性狀和花絲色、花藥色、子房色、柱頭色、花著生方式等5 個質量性狀。萼片數、花瓣數、心皮數、花冠直徑每株隨機選3 朵花進行測量, 花瓣及花萼的長、寬則每株隨機選取5 片測量。花部顏色用RHS 比色卡(Voss, 1992;Wang 等, 2004) 確定。測量植株高精確到1 cm, 其它性狀精確到0. 01 cm。

  1. 3搖數據統計分析

  (1) 表型性狀變異系數(CV): 表示表型性狀離散程度, CV =S / x, 式中S 為標準差, x 為平均值(明軍和顧萬春, 2006)。

  (2) 對各性狀采用巢式方差分析, 線性模型為:Yijk =滋+子i +啄(i)j +著(ij)k , 式中: Yijk為第i 個類群第j 個植株第k 個觀測值, 滋為總平均值, 子i 為類群間效應值,啄(i)j 為類群內效應值, 著(ij)k 為隨機誤差(王婭麗等,2008)。

  (3) 表型分化系數(Vst ): 表示類群間變異占遺傳總變異的百分比, Vst = [ (滓t/ s 2 ) / (滓t/ s 2 +滓s 2 )] 伊100,式中: 滓t/ s 2 為類群間方差分量, 滓s 2 為類群內方差分量(葛頌等, 1988)。

  (4) 其它統計運算按照常規方法進行, 并運用SPSS15. 0, SAS8. 0 軟件進行相關程序運行。

  2搖結果與分析

  2. 1搖滇牡丹花色類群花部質量性狀及其頻率因綠色變態類群植株的花各部常變態呈瓣狀或細葉狀, 故未作質量性狀的進一步調查。其余9 個花色類群花部質量性狀及其出現頻率見表2。花絲、花藥、子房、柱頭四個器官中, 子房顏色變異最小。在此次調查中所有花朵子房均為綠色, 但在前期調查中發現德欽縣奔子欄居群的橙黃色花類群中存在少量紅色子房個體, 說明子房顏色并非絕對一致。

  花絲顏色變異較為豐富, 共出現5 種可明顯識別的顏色, 其中紫紅及暗紅花類群的花絲色最為穩定, 均只有紫紅色花絲; 綠色花類群花絲色最豐富, 綠、黃綠、紫紅色花絲出現頻率分別為40. 00%、13. 33%和46. 67%,且是唯一出現綠色花絲的類群;其余類群花絲均出現兩種顏色,但均有一種顏色占絕對優勢,出現頻率在70. 00%以上,純黃色及黃綠色基部紫紅斑類群以綠黃色花絲為主,紫紅色中部黃斑類群以亮紅色花絲為主,黃色基部紅斑、淡黃色基部紅斑及橙黃色類群均以紫紅色花絲為主。

  花藥也出現5種顏色,其中純黃色及黃綠色基部紫紅斑類群花藥均為淺黃綠色,其余類群花藥均存在2~3種顏色。綠色花類群以綠色花藥為主 (80.00%),且是唯一存在綠色花藥的類群。黃色基部紅斑類群以綠黃色花藥為主(96.67%),紫紅色中部黃斑類群以淡橙色花藥為主 (76.67%),紫紅色及暗紅色類群花藥以淡綠、黃色為主( 60. 00%、63. 64%),淡黃色基部紅斑及橙黃色兩個類群花藥均存在綠黃色、黃綠色、淡橙色3種花藥色,頻率約為5:4:1。

  柱頭共出現4種顏色,綠色花類群儀有綠色柱頭,黃色基部紅斑及黃綠色基部紅斑類群均以黃綠色柱頭為主( 63. 33%、62. 50%),淡黃色基部紅斑類群以綠色柱頭為主(70.00%),紫紅色中部黃斑、紫紅色、暗紅色3種類群以淡紫紅色柱頭為主(均>70. OO%),純黃色和橙黃色類群柱頭均有3種以上顏色,每種比例均不超過50. 00%。

  花朵著生方式共有卣立、平伸和下垂3種。僅綠色類群存在直立著生方式,頻率達60. 00%,純黃色和黃色基部紅斑類群花朵均為平伸,淡黃色基部紅斑及橙黃色類群均為下垂,紫紅色中部黃斑及黃綠色基部紅斑類群均有平伸及下垂兩種著生方式,且以下垂為主( 90. 00%、87. 50%),暗紅色類群也有該兩種著生方式,但以平伸為主(90.00%)。紫紅色類群平伸及下垂著生方式頻率相當,分別為56. 67%和43. 33%。

  從花色與其它質量性狀的連鎖看,綠色類群均具綠色柱頭,而且是唯一存在直立花朵、綠色花絲、綠色花藥的類群,因此該類群可作為培育花朵直立且所有花部器官均為綠色的品種的親本。

  2.2滇牡丹花色類群數量性狀變異特征

  對滇牡丹不同花色類群13個數量性狀的統計值及多重比較結果見表3。

  結果表明,所有性狀在整體類群內均存在顯著差異,但具體到某些類群間,性狀差異則不顯著。綜合所有性狀看,暗紅色類群最為獨特,其株高、地徑、分枝數、花瓣數、花冠直徑、心皮數、萼片長和寬、花瓣長等性狀平均值均顯著高于其它類群,充分艟示出其巨大性。

  所有類群平均株高( 72. 95 +28. 94) cm,暗紅色類群平均株高( 151. 05 +48. 73) cm,顯著高于其它類群,紫紅色類群次之,平均株高(96. 47+24. 17)rm;最矮的為橙黃色類群,平均株高( 52. 7+19. 94) cm,與黃綠色基部紅斑類群無顯著差異,但顯著矮于其它類群。考慮到類群內單株間變幅,株高呈連續一性分布(圖1)。

  其余性狀與株高類似,均為某一類群與部分其它類群無顯著差異,而與部分其它類群差異濕著.從與觀賞價值密切相關的單株花朵數、花瓣數、花冠直徑看,單株花朵數以紫紅色中部黃斑、純黃色及紫紅色類群最多,三者間無顯著差異;花瓣數以暗紅色類群最多,調查時發現最多的一朵花瓣數達24瓣,平均11. 45瓣/朵,顯著多于其它類群;花冠直徑也以暗紅色類群最大,平均7.99 cm,顯著大于其它類群。

  對同一居群中不同花色類群問的性狀進行比較,純黃色、黃色基部紅斑類群均為德欽升平一中后山居群,兩類群的株高、地徑、萼片數、花冠直徑、心皮數、萼片長、花瓣長等7個性狀無顯著差異,純黃色類群的分枝數、開花枝數、單株花朵數、花瓣數、萼片寬、花瓣寬等6個性狀均顯著高于黃色基部紅斑類群。紫紅色中部黃斑類群、橙黃色類群、紫紅色類群均位于中甸滑雪場居群內,三種花色類群間儀萼片寬無顯著差異,株高、地徑、花瓣數、心皮數、花瓣寬等5個性狀均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株高、地徑、花瓣寬均為紫紅色類群>紫紅色中部黃斑類群>橙黃色類群,而花瓣數和心皮數則為紫紅色中部黃斑類群>紫紅色類群>橙黃色類群,其余性狀均只在兩個類群間差異顯著。以上分析說明,同一居群中不同植株不僅發生花色上的變異,而且花色類群問的部分性狀也發生了相應的變異,因處于同一局群中,基本可排除環境飾變作用,從而可推測這些變異應具有相應的遺傳基礎。

  變異系數表示性狀值離散性特征,變異系數越大,性狀值離散程度越大。滇牡丹花色類群性狀變異系數分析揭示(表4),類群間所有性狀的平均變異系數范圍為32. 80%~50. 56%,變異系數最大的類群較最小的類群高50. 00%以上,說明不同類群中個體間的性狀穩定性差異較大。所有花色類群性狀整體平均變異系數范圍為19.22%~83. 69%,其中與植株年齡相關的性狀如單株開花枝數、單株花朵數及單株分枝數變異系數最高,均達75. 00%以上,說明各類群個體間的差異除受環境,遺傳因素影響外,個體的年齡組成也可能是造成這些性狀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三個花萼相關性狀的變異系數也高達46. 00%~54. OO%,且調查中發現萼片形態變異較大,部分呈細長葉片狀,是性狀最小穩定的花部器官,花瓣相關性狀則相對穩定,變異系數均在29. 00%以下。

  2.3 滇牡丹花色類群分化程度

  巢式方差分析結果(表5)表明,13個數瞳性狀中除斤花枝數、每株花朵數、萼片數及萼片寬外,其余性狀在類群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除萼片長、寬外其余性狀在類群內均存在極顯著差異。這說明滇牡丹各數量性狀在類群問和類群內都存在著廣泛的變異。

  各方差分量占總變異的比例計算結果(表6)表明,類群間的方差分量占總變異的30. 22%,類群內的方差分量占54. 21%,機誤占15. 57% 13個數量性狀的表型分化系數范圍為13.45%—91.48%,平均為42. 25%,說明花色類群的表型變異主要來源于類群內,類群問的表型變異也很突出。

  3搖討論

  3. 1搖關于滇牡丹的起源中心

  袁濤和王蓮英(2003) 在討論牡丹革質花盤亞組形態演化趨勢時認為, 粉紅色是最原始的花色, 而后演化為白色和其它帶粉紅色成分的花色, 黃色則較為進化, 綠色為退化類型, 基部淡紫色暈到小紫斑一直演化到大而明顯的紫斑。滇牡丹分布于橫斷山區的東南邊緣, 從東部邊緣(昆明) 經大理、麗江、中甸到西藏察隅,生態幅較廣(龔洵等, 2003), 花色變異極為豐富, 從白色帶粉紅色斑、純白色、純黃色、黃色基部紅斑一直到純紅色、純暗紫色均有, 同時也發現綠色類型。從花色進化與起源中心的關系分析, 起源中心應具有最為原始的花色。本研究在調查過程中發現, 云南省德欽縣紅坡居群具有相對最多的原始花色類型, 該居群發現2 株純白色花, 3 株白色帶粉紅色斑, 另有近10% 為純綠色, 其中少量綠色花雄蕊及花瓣變態為細葉狀。與此居群直線距離約30 000 m 的明永冰川居群發現綠色及綠色變態類型, 但無白色及白色具粉紅斑類型。另距紅坡居群直線距離不足10 000 m的升平居群則僅有純黃色及黃色基部紫紅色斑類型。在德欽境內未發現以紅色或紫色為主的花色類群。

  Hong 等(1998) 于迪慶州中甸汶水居群也發現白色花類型, 本文作者所在研究小組則在中甸滑雪場居群100 m伊100 m 范圍內發現至少7 種花色類型, 表明這一地區具有極為豐富的遺傳多樣性。表型是遺傳與環境互作的結果, 但在相似的環境條件下產生的表型差異更多由遺傳因素決定。滇牡丹在同一個居群內有多個花色類型存在, 說明花色主要由遺傳決定, 這就為花色新品種的培育奠定了物質基礎。

  除云南省迪慶州外, 尚未發現粉紅色或白色花滇牡丹。因此, 結合本研究結果, 初步推測迪慶州中甸、德欽一帶可能為滇牡丹的起源中心,并由此向外輻射, 花色由粉紅色、白色逐漸演化為黃色乃至紫紅色, 而不適應現今環境的類型退化為綠色及綠色變態類型, 并因部分不能正常結實而易被淘汰。

  3. 2搖關于滇牡丹花色類群在新品種培育中的應用在本研究調查過程中未發現花色類型單一的居群, 個別居群存在7 種花色類型, 這些居群及其中的花色類群可能均具較高雜合度, 雖不適宜作為單一目標的育種親本, 卻是極好的多目標育種親本。

  本研究僅以花瓣主色及色斑劃分花色類群,而花絲、花藥等其它花部顏色也是牡丹品種的重要觀賞性狀, 因此培育新品種必須注意親本各花部的顏色。本研究中, 每一個花色類群的其它花部性狀均存在多種顏色, 沒有發現所有性狀均只有一個顏色的類群。因此, 在進行雜交親本選擇時, 須在各類群中進一步選擇所需目標性狀的個體, 且還須考慮這些個體的純合性。

  花色的遺傳背景較為復雜, 除正常的孟德爾式重組分離外, 有的明顯偏母性遺傳, 有的則不表現偏母性遺傳特征, 有的為不完全顯性, 有的則具鑲嵌現象或獨立遺傳(栗茂騰等, 2005; 曹建軍和梁宗鎖, 2008)。因此, 正確選配雜交組合是滇牡丹雜交育種成功的關鍵之一。

  上述研究結果可為今后牡丹育種工作中以滇牡丹為親本的雜交組配的選擇提供借鑒, 對滇牡丹更多花色類群色素組成則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農業類論文發表滇牡丹論題拓展: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 Franch.)為芍藥科(Paeoniaceae)芍藥屬(Paeonia)牡丹組(Sect. Moutan DC.)灌木或亞灌木,為中國西南地區的特有種。滇牡丹具豐富的花色變異,是一種極具觀賞價值和開發潛力的野生花卉資源。本文主要從形態性狀、EST- SSR分子標記及孢粉學等方面對滇牡丹10個花色類群的遺傳背景進行了研究,以期為制定正確的選育種策略和系統進化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州市| 五华县| 郯城县| 怀远县| 沙湾县| 南平市| 莱阳市| 武义县| 北辰区| 马公市| 承德市| 丹阳市| 鄯善县| 阿克陶县| 云南省| 舒兰市| 二手房| 丁青县| 定远县| 荃湾区| 象山县| 那坡县| 岳池县| 府谷县| 岚皋县| 衡阳县| 义马市| 和静县| 榆中县| 郧西县| 驻马店市| 新兴县| 龙游县| 邵阳县| 河池市| 前郭尔| 双城市| 从化市| 朝阳区| 汉川市| 三明市|